车辆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5493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差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一传动端、第二传动端和第三传动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四传动端、第五传动端和第六传动端;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发动机与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第二传动端与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六传动端传动连接。由此,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验。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现有车辆的动力系统体积较大,并且动力系统的轴向尺寸大,会占用整车宽度方向较大的布置空间。并且,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现有动力系统不能满足不同驾驶工况驱动功能需求,增加了整车能耗、排放,影响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可以解决现有动力系统不能满足不同驾驶工况驱动功能需求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整车能耗、排放高的问题,还可以解决车辆驾驶体验差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差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一传动端、第二传动端和第三传动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四传动端、第五传动端和第六传动端;发动机和第一电机,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端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端与所述第三传动端、所述差速器均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端啮合有过渡齿轮,所述过渡齿轮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五传动端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五传动端选择性地锁止;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六传动端传动连接。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齿圈、第一行星轮、第一太阳轮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在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之间,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行星轮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齿圈构造为第一传动端,所述第一太阳轮构造为第二传动端,所述第一行星架构造为第三传动端。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有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且错开布置。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同轴布置。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架设有第一空心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空心轴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空心轴与所述第一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一空心轴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传动端啮合传动。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具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圈传动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齿圈、第二行星轮、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轮啮合在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之间,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行星轮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齿圈构造为第四传动端,所述第二太阳轮构造为第六传动端,所述第二行星架构造为第五传动端。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分合组件和锁止机构,所述第二行星架设有第二轴,所述第一分合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轴和所述过渡齿轮之间且选择性接合所述第二轴和所述过渡齿轮;所述锁止机构选择性锁止所述第二轴。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机设有第三输出轴,所述第三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传动连接。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有第三轴,所述第三轴设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三输出轴设有与所述第七齿轮啮合的第八齿轮;所述第三轴和所述第三输出轴平行且错开布置。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圈设有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二空心轴均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二空心轴与所述第二轴同轴布置;或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二空心轴均套设于所述第三输出轴,所述第二空心轴与所述第三输出轴同轴布置。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齿轮啮合。
[00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动力系统,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002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
[002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23]一种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动力系统为上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模式切换指令;根据所述模式切换指令控制所述第一分合组件和所述锁止机构的开闭,以使所述车辆切换至相应的工作模式。
[0024]所述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与上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2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27]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
[0028]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功能原理示意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多个工作模式的工作区间示意图;
[0037]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一纯电驱动模式的原理示意图;
[0038]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二纯电驱动模式的原理示意图;
[0039]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原理示意图;
[0040]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一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和第一发动机直驱模式的工作区间示意图;
[0041]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的原理示意图;
[0042]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系统的第二无级调速混联混动驱动模式和第二发动机直驱模式的工作区间示意图。
[0043]附图标记说明:
[0044]动力系统1;
[0045]差速器2;输入齿轮21;
[0046]第一行星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器(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具有第一传动端、第二传动端和第三传动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具有第四传动端、第五传动端和第六传动端;发动机(5)和第一电机(6),所述发动机(5)与所述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端与所述第一电机(6)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端与所述第三传动端、所述差速器(2)均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端啮合有过渡齿轮(52),所述过渡齿轮(52)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五传动端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五传动端选择性地锁止;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与所述第六传动端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第一齿圈(31)、第一行星轮(32)、第一太阳轮(33)和第一行星架(34),所述第一行星轮(32)啮合在所述第一齿圈(31)和所述第一太阳轮(33)之间,所述第一行星架(34)与所述第一行星轮(32)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齿圈(31)构造为第一传动端,所述第一太阳轮(33)构造为第二传动端,所述第一行星架(34)构造为第三传动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轮(33)连接有第一轴(35),所述第一轴(35)与所述第一电机(6)的第一输出轴(61)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35)设有第一齿轮(36),所述第一输出轴(61)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36)啮合的第二齿轮(6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35)和所述第一输出轴(61)平行且错开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35)与所述第一输出轴(61)同轴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34)设有第一空心轴(37),所述第一行星架(34)和所述第一空心轴(37)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轴(35),所述第一空心轴(37)与所述第一轴(35)同轴布置;所述第一空心轴(37)设有第三齿轮(38),所述第三齿轮(38)与所述第四传动端啮合传动。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5)具有第二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江姜佳佳郑立朋樊晓磊刘洪杰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