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32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属于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家纺面料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由凸起的脊状结构、肋状结构和凹坑结构组成;织物后整理,溢流缸放淀粉酶水洗退浆,完成脱水、拉幅、定型,酶用量3g/L,浴比1:20,在50℃时,保温处理1h,pH值控制在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家纺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

技术介绍

[0002]色彩是家纺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及时将用户的眼球吸引,并改善用户的情绪等,给快节奏的人们带来舒适温馨、宁静安然的居室生活。中国流行色协会在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标明: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合适的色彩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10

25%附加值。
[0003]家纺产品需要丰富的耐久的色泽,其从显色原理上说,颜色可分为化学色和物理色。化学色是指通过生物体内所含的色素对光的吸收所引起的颜色,物理色是指光在生物体微结构中产生反射、散射、干涉或衍射所形成的颜色,也称为结构色。结构色具有不褪色、环保和虹彩效应等优点。
[0004]结构色是由于物体微观结构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反射和透射而呈现颜色。结构色与物质微结构和物质材料性质有关。只要产生结构色的结构及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变,结构色就永不褪色。结构色是物理色,运用结构产生颜色比运用色素产生颜色更环保。这些结构色通常具有光泽,颜色会随视角发生变化产生结构色的物理机制是物体微结构对光进行的调制,所以不同的微观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光学现象。
[0005]如何设计一种具有丰富耐久的色泽,通过改变面料生物的微结构将织物结构或家纺面料反射、透射、衍射呈现出丰富色彩为本专利技术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通过模拟蝴蝶翅膀进行结构色仿生设计,采用具有良好的闪色效应的纱线,经纬纱分别采用闪光涤纶长丝、黏胶长丝、蚕丝或丝光棉等,两种以上纱线配置并间隔排列,同一粗细纱线可采用两股或三股捻和的方式改变粗细,在一个组织循环中,有序变化纱线粗细及组织松紧,该种组织结构形成了脊状结构、肋状结构和凹坑结构的分布,脊状结构和肋状结构用纱粗,采用松组织结构,从而交织点少,纱线浮长长,织物平整,形成骨架结构,凹坑结构用纱线细,捻度小,采用紧组织结构,从而交织点多,织物浮长短,织物柔软而亲肤,脊状结构高度大于等于肋状结构高度。
[0007]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其中,所述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由凸起的脊状结构、肋状结构和凹坑结构组成;所述脊状结构和肋状结构组合形成突出在表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凹坑结构沉在下面,形成蜂窝的底部,所述脊状结构的凸起略高于所述肋状结构的凸起。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脊状结构由沿织物径向等间距凸起的若干个隆起组成,单个隆起为一个独立
的经向单元,径向单元作为经纱凸起的结构特征。
[0009]所述脊状结构在径向单元的循环中,由经纱Ⅰ、经纱Ⅱ、经纱I二合股先、经纱Ⅱ二合股线和经纱I三合股线闪色纱线组成并间隔排列组成。
[0010]经纱根数为Nj,从第一根经纱开始至最后一根经纱结束,纱线分别按照3,2,2,2,1,...,1,2,2,2的比列依次排列,Nj为12至30根,在整个布面上脊状结构均匀分布,脊状结构间距在0.3厘米至0.8厘米之间。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脊状结构的仿生模拟通过脊状结构由脊状经纱构成,细度为36.4tex

55.5tex较粗的经纱垒起在织物表面的浮长,构成脊状部分的经纱最粗,由细度为36.4tex

55.5tex单根粗纱线构成,或者由细度为12.9tex

18.2tex的3股、或2股较细的纱线构成三合股线或二合股线。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脊状结构采用经纱浮长长、与纬纱交织点少、脊状隆起的松组织,用于整理过程中脊状隆起;
[0013]脊间距为0.3cm

0.8cm,在一个组织单元中,除脊状经纱外,其余为基础经纱,构成了凹坑部分,基础经纱采用细度为18.2tex

27.8tex的纱线。经纱在织物中占比55%

60%,脊状结构的纱线占比为整个织物的25%

30%。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肋状结构的凸起在织物纬向有规律的隆起,单个隆起的肋状为一个独立的纬向单元,作为纬纱凸起的结构特征;
[0015]所述肋状结构构成的纬向单元中,由纬纱Ⅰ、纬纱Ⅱ和纬纱I二合股线三种闪色纱线组成并间隔排列,纬纱根数为Nw从第一根纬纱开始至最后一根纬纱结束,纱线分别按照2,1,...,1的比列有序排列纬纱,Nw为10

22根,在整个布面上肋状结构均匀分布,肋状结构间距为0.2厘米

0.6厘米之间;
[0016]所述隆起高度略低于脊状,自经纱截面方向依次由高到低下落设置,该部分的仿生模拟通过粗纬纱垒起在织物表面的浮长,构成肋状部分的纬纱采用细度为25.8

36.4tex的纱线构成,或者由2股细度为12.9

18.2tex纱线构成。
[0017]在一个组织单元中,除肋状纬纱外,其余为基础纬纱,构成凹坑部分,基础纬纱采用细度为12.9tex

18.2tex的纱线。所述肋状结构采用纬向浮长长,与经纱交织点少的松组织;纬纱在织物中占比40%

45%,肋状结构的纱线占比为整个织物的18%

25%。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织物后整理,溢流缸放淀粉酶水洗退浆,完成脱水、拉幅、定型,酶用量3g/L,浴比1:20,在50℃时,保温处理1h,pH值控制在4.5

5.5,再以1℃/min升温至70℃

80℃,处理10min进行纯化处理得所述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凹坑结构构成在一个组织循环中,位于所述脊状结构和肋状结构外形成的低洼部分,由单根经纱和单根纬纱交织而成;随着光线的变化,该种结构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反射、透射、衍射而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色彩耐久而环保。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1](1)本专利技术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是由凸起的脊状结构、肋状结构和凹坑结构组成。脊状结构和肋状结构组合突出在表面形成蜂窝状特征,凹坑结构沉在下面,形成蜂窝的底部,从外形看,脊状的凸起要稍高于肋状的凸起。
[0022](2)本专利技术的凹坑结构是在一个组织循环中,除脊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由凸起的脊状结构、肋状结构和凹坑结构组成;所述脊状结构和肋状结构组合形成突出在表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凹坑结构沉在下面,形成蜂窝的底部,所述脊状结构的凸起略高于所述肋状结构的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结构由沿织物径向等间距凸起的若干个隆起组成,单个隆起为一个独立的经向单元,径向单元作为经纱凸起的结构特征;所述脊状结构在径向单元的循环中,由经纱Ⅰ、经纱Ⅱ、经纱I二合股线、经纱Ⅱ二合股线和经纱I三合股线闪色纱线间隔排列组成;经纱根数为Nj,从第一根经纱开始至最后一根经纱结束,纱线分别按照3,2,2,2,1,...,1,2,2,2的比列依次排列,Nj为12至30根,在整个布面上脊状结构均匀分布,脊状结构间距在0.3厘米至0.8厘米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结构的仿生模拟通过脊状结构由脊状经纱构成,由细度为36.4tex

55.5tex的经纱垒起在织物表面的浮长,构成脊状部分的经纱最粗,或由细度为36.4tex

55.5tex单根纱线构成,或者由细度为12.9tex

18.2tex的3股、或2股的纱线构成三合股线或二合股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蝴蝶仿生闪色效应的织物结构和家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结构采用经纱浮长长、与纬纱交织点少、脊状隆起的松组织,用于整理过程中脊状隆起;脊间距为0.3cm

0.8cm,在一个组织单元中,除脊状经纱外,其余为基础经纱,构成凹坑部分,基础经纱采用细度为18.2tex

27.8tex的纱线,经纱在织物中占比55%

60%,脊状结构的纱线占比为整个织物的25%

3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睿施星星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博赢特阔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