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光记录介质及其再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65194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磁光记录介质及其再现方法,所述磁光记录介质能够抵抗交扰和实现能够进行小节距应用的高密度记录。磁光记录介质包括一种磁性4层结构,一个掩模层、一个再现层、一个中间层及一个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再现层和记录层在室温下具有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易磁化轴,掩模层和中间层每个在室温下具有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易磁化轴,当掩模层、再现层、中间层及记录层的居里温度分别是Tc1、Tc2、Tc3及Tc4,满足关系Tc3<Tc2、Tc3<Tc4及Tc3<Tc1,并且中间层是一个稀土为主的磁性层。(*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为与磁光记录/再现设备一起使用的磁光盘、磁光带、磁光卡等实施的磁光记录介质、和再现它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最近几年,磁光记录介质作为用于计算机的外部记录装置已经引人注目。这样一种磁光记录介质,适于通过外部磁场和激光束的施加在其上形成亚微米的记录位,具有比诸如软盘和硬盘之类的常规类型外部记录介质大的记录容量。当前适用的3.5英寸磁光记录介质例如具有设置在其限定在24mm半径与40mm半径同心圆之间的面积上的1.1μm节距轨道,并且适于在圆周上写64μm最小尺寸的标记以在其每侧上提供约640MB的记录容量。磁光记录介质是一种具有非常高记录密度的可重写介质。然而,记录容量应该进一步增大以对于即将到来的多媒体时代记录巨量数据和动态画面。为了记录容量的增大,更大量的记录标记应该形成在介质上。因此,具有较小长度的标记应该以比当前采用的标记小的间隔排列。为了借助于这种排列的更高密度记录,应用于介质的激光束应该具有小于780nm或680nm的波长。考虑到实用性,标记长度的减小比激光束波长的减小更有效。对于由具有比激光束直径小的尺寸的标记的数据再现已经得出了各种方法。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物No.HEI 1(1989)-143041例如提出了一种叫做“FAD(Front Aperture Detection(前孔径探测))方法”(第一先有技术),这种方法适于读在激光斑点内在低温区域中的记录标记,同时把高温区域用作掩模区域。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物No.HEI 3(1991)-93056和No.HEI3(1991)-93058提出了一种叫做“RAD(Rear Aperture Detection(后孔径探测))方法”(第二先有技术),这种方法适于读在激光斑点内在高温区域中的记录标记,同时把低温区域用作掩模区域。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物No.HEI 4(1992)-271039提出了一种叫做“RAD双掩模方法”(第三先有技术),这种方法适于读在激光斑点内在低温区域与高温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记录标记,同时把低温区域和高温区域用作掩模区域。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物No.HEI 5(1993)-12731提出了一种叫做“CAD(Center Aperture Detection(中心孔径探测))方法”(第四先有技术)。上述先有技术方法能在具有尺寸比在再现激光束的斑点直径小的区域中读标记,并且提供基本上等效于通过借助于使用直径比再现激光束的斑点小的光斑的再现提供的分辨率。然而,上述先有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缺点。适用于在低温区域中的再现的第一先有技术方法,允许整个系统的尺寸减小而不需要提供初始化磁铁,但对于交扰的防止不是很有效,因为可能探测在相邻轨道中的记录标记而影响再现。适用于在高温区域中的再现的第二先有技术方法,对于交扰的防止是有效的,但不允许系统的尺寸减小,需要提供初始化磁铁。第三先有技术对于交扰的防止也是有效的,并且允许再现输出的提高。然而,像在第二先有技术方法中那样,通过提供初始化磁铁不可能减小系统尺寸。第四先有技术方法不需要初始化磁铁,但不能提供较高再现输出,因为有一个其中再现层的磁化方位从平面内方向向一个垂直方向移动的较大过渡区域。由于先有技术方法具有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已经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HEI 7(1995)-244877中提出了一种磁光记录介质(第五先有技术),这种磁光记录介质能够提供一个磁性超级分辨率(MSR)和一个较高再现输出,而不需要提供初始化磁铁。下文对于根据第五先有技术的磁光记录介质将给出解释。如图10中所示,磁光记录介质包括按下述顺序重叠在一个基片(未表示)上的一个再现层4、一个中间层5及一个记录层6。再现层4由诸如GdFeCo之类的稀土过渡金属非晶合金组成,并且具有垂直于其延伸的一个易磁化方向。中间层5由诸如GdFeCo之类的稀土过渡金属非晶合金组成,并且具有一个易磁化方向,该易磁化方向在室温下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但当该层通过再现光束的施加加热到预定温度时从平面内方向移动到垂直方向。记录层6由诸如TbFeCo之类的稀土过渡金属非晶合金组成,并且具有垂直于其延伸的一个易磁化方向。再现层4、中间层5和记录层6分别具有满足关系Tc2>Tc1和Tc2<Tc3的居里温度Tc1、Tc2和Tc3。而且,再现层4和记录层6分别具有在室温下满足关系Hc3>Hc1的矫顽力Hc1和Hc3。再现层4用作一个用来读信号或用来提供一个磁性超级分辨率的掩模。中间层5在室温下具有平面内磁化性质,并且当加热该层时,交换耦合到记录层6上,由此把其磁化方向拷贝到再现层4上。记录层6适于热磁记录,它借助于记录磁场的施加通过把该层加热到接近其居里温度的温度实现,以便颠倒磁化方向。为了再现记录在记录层6中的数据,通过利用在介质上在一个激光斑点内产生温度梯度准确地读较小尺寸标记。参照图10至13将解释在磁光记录介质上进行的擦除、记录和再现操作。这里假定为了记录数据施加一个向上偏移磁场而为了再现和擦除数据施加一个向下偏移磁场。对于再现层4和记录层6富有过渡金属(TM富有的)而中间层5富有稀土元素(RE富有的)给出解释。如图10中所示,磁光记录介质用具有向下施加的偏移磁场(擦除磁场16)的擦除激光束18照射,从而在比其居里温度高的温度下加热记录层6,由此向下磁化。当把记录介质带离激光束时,把它冷却到室温。在室温下,中间层5在平面磁化层中,从而再现层4和记录层6不会彼此磁性地耦合。因此,通过施加等效于擦除偏移磁场的较低强度的磁场,把再现层4均匀地向下磁化。一个箭头A指示介质的运动方向。如图11中所示,只有记录介质的一个记录部位用具有向上施加的偏移磁场(记录磁场17)的高强度激光束照射,由此仅向上磁化数据记录部位。当把记录介质带离激光束时,把它冷却到室温。在室温下,中间层5在平面磁化层中,从而再现层4和记录层6不会彼此磁性地耦合。因此,通过施加具有等效于偏移磁场的较低强度的磁场,把再现层4均匀地向下磁化。其次,对再现操作给出解释。在对其施加一个再现磁场14的区域20内的激光斑点的低温区域中,在中间层5与记录层6之间的交换耦合力较弱,从而中间层5的磁化在再现磁场的方向上定向,而再现层4的磁化由一个交换耦合力(前掩模13a)向上定向,与中间层5的磁化方向相反,如图12中所示。另一方面,在高温区域中,中间层5和记录层6彼此交换耦合,而中间层5和再现层4彼此交换耦合。因此,把记录层6的磁化方向拷贝到再现层4上,从而能读在记录层6中的数据。这种再现过程称作“单掩模再现”。在高温区域中,把记录介质加热到比中间层5的居里温度高,从而在偏移磁场的方向上把再现层4均匀地向下磁化,如图13中所示。因此,再现层4用作一个掩模(后掩模13b)。这种再现过程称作“双掩模再现”。当差动探测磁光输出时,在低温区域中和在高温区域中都不能读磁光信号,而是仅在中间温度区域中,因为低温区域和高温区域用作在激光斑点内的掩模。这允许超级分辨率再现并且提供一个较高再现输出而不用提供初始化磁铁,从而能从具有尺寸比激光束波长的衍射极限小的标记准确地再现数据。在图10至13中,标号A指示介质的运动方向,标号12和18分别指示一个孔径和一个光束斑点。然而,已经发现,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光记录介质,它包括一个记录层、一个中间层及一个再现层,其中把数据从记录层转移到沿再现层扫描方向通过经光束斑点扫描的温度分布而产生的两个掩模区域之间的一个孔径上,由此读出数据,其中一个在室温下具有在平面内方向上延伸的易磁化方向的掩模 层形成在再现层上,掩模层在由光束斑点给出的温度分布下,具有用来控制在沿扫描方向前后产生的两个掩模区域之间的孔径的横向膨胀的磁性性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努三原基伸玉野井健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