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49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其中预制叠合梁,包括:混凝土预制梁体,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开槽沿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笼,钢筋笼的下部埋入于混凝土预制梁体内,钢筋笼的上部凸出于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至少两受力主筋,两受力主筋均设置于开槽内,每一受力主筋均穿过开槽的内壁并与钢筋笼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受力主筋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通过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预制梁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尽量减小预制叠合梁在运送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梁在提供了起吊部的同时也加强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并方便与预制柱进行相应的安装。方便与预制柱进行相应的安装。方便与预制柱进行相应的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进一步对建筑工程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上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建筑工程开始采用对建筑物大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块的方式进行施工,一般是相应的工厂预先生产好装配式模块,如预制梁、预制柱等,再运送至施工地点,并由施工人员操作相应的吊机等工程机械将预制梁和预制柱运送至建筑物指定的位置处进行安装。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梁柱的吊装还没有很好的起吊方案,一般由梁柱外侧的混凝土表面进行绑扎吊装,这样往往对预制梁的外侧具有一定的结构伤害,并且安全隐患也较大,吊装过程的稳定性较差,且也不方便使预制梁和预制柱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梁,包括:
[0004]混凝土预制梁体,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径向截面呈凹字形设置,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5]钢筋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预制梁体,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径向截面呈凹字形设置,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笼,所述钢筋笼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埋入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所述钢筋笼的上部凸出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至少两受力主筋,两所述受力主筋均设置于所述开槽内,且两所述受力主筋分别靠近所述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设置,每一所述受力主筋均穿过所述开槽的内壁并与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所述受力主筋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所述起吊部用于与吊机的钩头相钩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包括:至少两第一纵筋、至少两第二纵筋、至少三第三纵筋、若干第一箍筋,两所述第一纵筋、两所述第二纵筋和三所述第三纵筋均沿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纵筋、每一所述第二纵筋和每一所述第三纵筋均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上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一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外侧,两所述第二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中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二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三所述第三纵筋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底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主筋与两所述第二纵筋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柏林陈闯李天润宋毓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