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141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其中预制叠合梁,包括:混凝土预制梁体,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开槽沿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笼,钢筋笼的下部埋入于混凝土预制梁体内,钢筋笼的上部凸出于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至少两受力主筋,两受力主筋均设置于开槽内,每一受力主筋均穿过开槽的内壁并与钢筋笼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受力主筋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通过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预制梁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尽量减小预制叠合梁在运送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梁在提供了起吊部的同时也加强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并方便与预制柱进行相应的安装。装。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梁以及预制梁柱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进一步对建筑工程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上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建筑工程开始采用对建筑物大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块的方式进行施工,一般是相应的工厂预先生产好装配式模块,如预制梁、预制柱等,再运送至施工地点,并由施工人员操作相应的吊机等工程机械将预制梁和预制柱运送至建筑物指定的位置处进行安装。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梁柱的吊装还没有很好的起吊方案,一般由梁柱外侧的混凝土表面进行绑扎吊装,这样往往对预制梁的外侧具有一定的结构伤害,并且安全隐患也较大,吊装过程的稳定性较差,且也不方便使预制梁和预制柱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梁,包括:
[0004]混凝土预制梁体,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径向截面呈凹字形设置,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5]钢筋笼,所述钢筋笼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埋入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所述钢筋笼的上部凸出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
[0006]至少两受力主筋,两所述受力主筋均设置于所述开槽内,且两所述受力主筋分别靠近所述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设置,每一所述受力主筋均穿过所述开槽的内壁并与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所述受力主筋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所述起吊部用于与吊机的钩头相钩接。
[0007]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笼包括:至少两第一纵筋、至少两第二纵筋、至少三第三纵筋、若干第一箍筋,两所述第一纵筋、两所述第二纵筋和三所述第三纵筋均沿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纵筋、每一所述第二纵筋和每一所述第三纵筋均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固定连接。
[000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上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一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外侧,两所述第二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中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二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三所述第三纵筋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9]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受力主筋与两所述第二纵筋固定连接。
[001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受力主筋呈环形箍筋结构,所述受力主筋套围绕两所述第二纵筋和三所述第三纵筋的外侧设置,两所述第二纵筋和三所述第三纵筋均与所述受力主筋固定连接。
[001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受力主筋均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箍筋之
间。
[001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起吊部呈倒立的U字型结构或O字型结构,所述U字型结构和所述O字型结构均是通过所述受力主筋的弯折扭曲形成。
[0013]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起吊部的顶端的水平高度抵于所述开槽的顶端设置。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梁柱连接结构,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叠合梁,还包括:预制柱,所述预制柱内设置有钢筋骨架,所述预制柱的上部的一侧设置有一开口向上的U字型钢槽,所述U字型钢槽与所述钢筋骨架固定连接,所述预制叠合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钢结构连接件,所述钢结构连接件伸入所述U字型钢槽设置,所述钢结构连接件通过螺栓与所述U字型钢槽固定连接。
[0015]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钢结构连接件呈H形结构,所述H形结构包括:两侧板和连接于两所述侧板之间的腹板,两所述侧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且所述U字型钢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栓孔,每一所述第一螺栓孔均正对一第二螺栓孔并通过所述螺栓相连接,且所述腹板上开设有一注入口,所述U字型钢槽与所述H形结构之间灌注有混凝土。
[0016]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预制梁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尽量减小预制叠合梁在运送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同时本技术的预制叠合梁在提供了起吊部的同时也加强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并方便与预制柱进行相应的安装。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预制叠合梁的第一类截面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预制叠合梁的第二类截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预制叠合梁的整体吊装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预制梁柱连接结构的预制柱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预制梁柱连接结构的预制柱和预制叠合梁装配处截面示意图。
[0022]附图中:
[0023]1、混凝土预制梁体;11、开槽;2、钢筋笼;3、受力主筋;31、起吊部;21、第一纵筋;22、第二纵筋;23、第三纵筋;24、第一箍筋;32、U字型结构;33、O字型结构;4、预制柱;5、U字型钢槽;6、钢结构连接件;7、螺栓;61、侧板;62、腹板;63、第一螺栓孔;51、第二螺栓孔;64、注入口;65、钩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梁,包括:混凝土预制梁体1,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径向截面呈凹字形设置,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11,开槽11沿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笼2,钢筋笼2沿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长度方向
布置,且钢筋笼2的下部埋入于混凝土预制梁体1内,钢筋笼2的上部凸出于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上部;至少两受力主筋3,两受力主筋3均设置于开槽11内,且两受力主筋3分别靠近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设置,每一受力主筋3均穿过开槽11的内壁并与钢筋笼2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受力主筋3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31,起吊部31用于与吊机的钩头65相钩接。进一步地,通过起吊机的吊装绳上的钩头65分别与两起吊部31钩接从而使得上述的预制叠合梁稳定的被吊起,其中吊装绳为倒立的Y字型双接头结构或平行的两吊绳结构设置。
[002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钢筋笼2包括:至少两第一纵筋21、至少两第二纵筋22、至少三第三纵筋23、若干第一箍筋24,两第一纵筋21、两第二纵筋22和三第三纵筋23均沿混凝土预制梁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一第一纵筋21、每一第二纵筋22和每一第三纵筋23均与每一第一箍筋24固定连接。
[002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两第一纵筋21、两第二纵筋22和三第三纵筋23均可设置于第一箍筋24的外侧或者第一箍筋24的内侧。
[002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为进一步将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联系,两第一纵筋21、两第二纵筋22和三第三纵筋23均采用带肋钢筋。
[002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两第一纵筋21分别与每一第一箍筋24的上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预制梁体,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径向截面呈凹字形设置,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形成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笼,所述钢筋笼沿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埋入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所述钢筋笼的上部凸出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上部;至少两受力主筋,两所述受力主筋均设置于所述开槽内,且两所述受力主筋分别靠近所述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设置,每一所述受力主筋均穿过所述开槽的内壁并与所述钢筋笼的下部固定连接,每一所述受力主筋的上部均形成有一起吊部,所述起吊部用于与吊机的钩头相钩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包括:至少两第一纵筋、至少两第二纵筋、至少三第三纵筋、若干第一箍筋,两所述第一纵筋、两所述第二纵筋和三所述第三纵筋均沿混凝土预制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纵筋、每一所述第二纵筋和每一所述第三纵筋均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上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一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的外侧,两所述第二纵筋分别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中部的两侧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二纵筋均设置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梁体内,三所述第三纵筋与每一所述第一箍筋的底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主筋与两所述第二纵筋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柏林陈闯李天润宋毓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