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疫苗佐剂MPLA的中间体、合成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2350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疫苗佐剂MPLA的中间体、合成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中间体以烯丙基磷酸配体为MPLA中磷酸基团来源,Nap为保护基,在后续操作中均可以方便的除去;合成的该中间体路线短,总收率明显增加。为MPLA的合成和放大提供了基础。供了基础。供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疫苗佐剂MPLA的中间体、合成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疫苗佐剂MPLA的中间体、合成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MPLA是来自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内毒素(LPS)的最内层脂质体(lipid A)部分,单磷酰脂质A(Monophosphoryl Lipid A,以下简称MPL)。Lipid A是一个两亲结构,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关键结构,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可将其作为佐剂添加在疫苗中以增加疫苗的免疫原性;一般来说,减毒活疫苗虽然免疫原性较强,但毒性也较大,可能会有致病风险;而无毒性的灭活疫苗,免疫原性较弱。佐剂的添加,可增强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且不会对体质较弱者带来致病风险。同时减少抗原的使用量,增加疫苗供应量。MPL为铝盐之外的首个FDA通过的人用新型免疫佐剂物质。MPL作用于toll-like受体4(TLR4),具有强免疫原性、机制明确、毒性小的优点。而现有的铝盐佐剂机制不明确,在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的概率相比MPL大,且铝盐佐剂无法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已有多个采用MPL佐剂系统的新疫苗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有机溶剂中,在缩合剂存在下,将如式14所示的化合物与如式20所示的化合物进行如下所示的酰胺化反应,得到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即可;其中,n1和n3独立地为10、12或14,n2和n4独立地为8、10或12;且当n2和n4为10时,n1和n3不同时为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卤代烷烃类溶剂,所述的卤代烷烃类溶剂可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和/或,所述的如式14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50g/L-200g/L;例如80g/L-100g/L;和/或,所述的缩合剂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和/或,所述的缩合剂与所述的如式14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0:1;例如4:1-8:1;和/或,所述的如式14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如式20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4;例如1:2-1:3;和/或,所述的酰胺化反应的温度为0℃至50℃;例如10℃至30℃;和/或,所述的酰胺化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所述的惰性气体可为氮气或氩气;和/或,所述的酰胺化反应的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酰胺化反应结束后,浓缩,分离纯化,即可;所述的分离纯化优选柱层析分离,所述的柱层析分离的洗脱剂可为甲苯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例如甲苯/乙酸乙酯的体积比=10:1;和/或,n1和n3独立地为10、12或14,n2和n4独立地为10;且n1和n3不同时为12;例如n1和n3为10,或,n1为10,n3为14,或,n1为12,n3为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方案A、方案B;方案A,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溶剂中,在碱存在下,将如式13所示的化合物进行如下所示的脱Fmoc保护基反应,得到所述的如式14所示的化合物即可;n1,n2,n3和n4的定义均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
方案B,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在碱存在下,将如式24所示的化合物进行如下所示的水解反应,得到所述的如式20所示的化合物即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案A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酰胺类溶剂,所述的酰胺类溶剂可为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如式13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0g/L-100g/L;例如30g/L-50g/L;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碱为有机碱,例如三乙胺;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碱与所述的如式13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50:1-500:1;例如300:1-350:1;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脱Fmoc保护基反应的温度为0℃至50℃;例如10℃至30℃;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脱Fmoc保护基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所述的惰性气体可为氮气或氩气;和/或,方案A中,所述的脱Fmoc保护基反应的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脱Fmoc保护基反应结束后,浓缩,分离纯化,即可;所述的分离纯化优选柱层析分离,所述的柱层析分离的洗脱剂可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例如PE:EA的体积比=6:1;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水解反应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环醚类溶剂;例如四氢呋喃;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与水的体积比为1:1-1:2;例如1:1.2-1:1.5;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如式24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混合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0g/L-200g/L;例如50g/L-100g/L;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碱为碱金属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碱与所述的如式24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3:1-10:1;例如5:1-8:1;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水解反应的温度为50℃-100℃;例如60℃-65℃;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水解反应的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水解反应结束后,淬灭至pH值为7,有机溶剂稀释,洗涤,有机相干燥,过滤,浓缩,分离纯化,即可;所述的淬灭可采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述的淬灭至pH值为7可采用HCl水溶液;所述的有机溶剂
稀释的有机溶剂可为卤代烷烃类溶剂;例如CH2Cl2;所述的洗涤可采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述的分离纯化优选柱层析分离,所述的柱层析分离的填料可为硅胶柱,所述的柱层析分离的洗脱剂可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例如石油醚:乙酸乙酯的体积比=5: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案B中,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溶剂中,在硅试剂、还原剂和路易斯酸存在下,将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与2-萘甲醛进行如下所示的Nap保护反应,得到所述的如式24所示的化合物即可;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溶剂中,在缩合剂存在下,将如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与如式19A所示的化合物进行如下所示的酰胺化反应,得到所述的如式13所示的化合物即可;n1,n2,n3和n4的定义均如权利要求3所述;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如式15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环醚类溶剂;例如四氢呋喃;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5g/L-100g/L;例如10g/L-50g/L;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硅试剂为六甲基二硅氧烷和/或三甲基氯硅烷;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还原剂为三乙基硅烷;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路易斯酸为三甲基硅三氟甲磺酸酯;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硅试剂与所述的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0:1;例如4:1-8:1;和/或,所述的还原剂与所述的路易斯酸的摩尔比为3:1-10:1;例如4:1-6:1;和/或,所述的还原剂与与所述的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5:1;例如3:1-4:1;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的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中,所述的2-萘甲醛与所述的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2:1;例如0.7:1-1:1;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Nap保护反应的温度为-20℃至30℃;例如-10℃至10℃;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Nap保护反应为如下步骤:将所述的还原剂和路易斯酸
加入到所述的如式23所示的化合物、2-萘甲醛与所述的有机溶剂的混合体系中,进行所述的Nap保护反应;和/或,所述的方案B中,所述的Nap保护反应的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Nap保护反应结束后,有机溶剂稀释,洗涤,浓缩,分离纯化,即可;所述的有机溶剂稀释的有机溶剂可为卤代烷烃类溶剂;例如CH2Cl2;所述的洗涤可采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述的分离纯化可为结晶,所述的结晶的溶剂可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例如石油醚:乙酸乙酯的体积比=5:1;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卤代烷烃类溶剂,所述的卤代烷烃类溶剂可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如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50g/L-200g/L;例如60g/L-100g/L;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缩合剂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缩合剂与所述的如式12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50:1-500:1;例如350:1-450:1;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如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的如式19A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0-1:200;例如1:120-1:150;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所述的酰胺化反应的温度为-20℃至30℃;例如-10℃至10℃;和/或,所述的方案A中的所述的酰胺化反应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祺隋强李根郑致伟韩子怡薛俊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