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1189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组人源化广谱抗S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肽,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体。

技术介绍

[0002]SARS Cov

2(也称为2019

nCov)属于正链RNA病毒的一种,属 于冠状病毒家族的β属,其编码四种结构蛋白:spike(S),envelope(E), membrane(M),和nucleocapsid(N)、16种非结构蛋白,及5

8种辅助蛋 白质。SARS Cov

2利用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II(ACE2)进入细胞。S蛋白根据蛋白结构功能又被分为两个功 能单位,即S1和S2蛋白亚基。S1可分为NTD(N

terminal domain) 和RBD(Receptor binding site),RBD区域长约240个氨基酸,主要与 宿主细胞受体结合,S2在病毒和细胞膜融合起作用。根据已有的报导, 中和抗体主要作用于RBD区域,抗体结合于RBD,阻碍RBD与ACE2 的结合,从而阻止病毒感染细胞。
[0003]目前国内外均有新冠中和抗体的分离研究报道,采用单细胞分选和 抗体基因组深度测序方法,一批针对RBD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被分离 出来,如1F11、2F6、CA1、CB6、BD

368

2等,这些抗体展现出了较 强的体外中和活性(IC50<1μg/ml),在表达ACE2的转基因小鼠动物 体内也展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肺部的病毒载量。 但SARS

Cov

2处于不断变异中,一旦感染了中和表位发生变异的病毒, 则已有的中和抗体将不再具有中和作用。事实上,已经有新冠突变株 B.1.1.7(N501Y、D614G)、新冠突变株P.1(N501Y、E484k、k417T、 D614G)、新冠突变株B.1.351(K417N、E484K、N501Y、D614G),新冠 突变株B.1.617(L452R、E484Q、D614G)相继出现,该三毒株对部分 中和抗体或疫苗诱导出的抗体不敏感,且由于其较强的传播能力被世界 卫生组织列为VOC(Variants of concern,受关注的变异病毒)。因此,有 必要分离出更多的强效中和抗体作为备选,将这些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 抗体进行各种配伍,探索鸡尾酒疗法,可以更有效地避免病毒发生免疫 逃逸,目前科学界尚无已报道的类似广谱抗体以及抗体组合物。本专利技术 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组具有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在此 基础上并提供所述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新冠病 毒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 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 CDR3以及轻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 所示:
[0005](1)SEQ ID NO.1的第26

33、51

58和97

112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3的第27

33、51

53、90

99位氨基酸;或者
[0006](2)SEQ ID NO.5的第26

33、51

58和97

114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7的第27

38、56

58和95

103位氨基酸;或者
[0007](3)SEQ ID NO.9的第26

33、51

58和97

114位氨基酸以及SEQ IDNO.11的第27

33、51

53、90

98位氨基酸。
[000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抗体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 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
[0009](1)SEQ ID NO.1以及SEQ ID NO.3,具有该技术方案的抗体在本发 明中被命名为“SW

A9”;或者
[0010](2)SEQ ID NO.5以及SEQ ID NO.7,具有该技术方案的抗体在本发 明中被命名为“SW

B1”;或者
[0011](3)SEQ ID NO.9以及SEQ ID NO.11;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该重链的 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 为“CZ

D7”。
[0012]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上述抗体的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 如SEQ ID NO.13所示,轻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 (kappa链)。
[0013]其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编码权利要求2或3所述人源化广谱高 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多核苷酸,编码所述抗体重链的 可变区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抗体轻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组合的序 列分别如下所示:
[0014](1)SEQ ID NO.2以及SEQ ID NO.4,具有该技术方案的抗体在本发 明中被命名为“SW

A9”;或者
[0015](2)SEQ ID NO.6以及SEQ ID NO.8,具有该技术方案的抗体在本发 明中被命名为“SW

B1”;或者
[0016](3)SEQ ID NO.10以及SEQ ID NO.12,具有该技术方案的抗体在本 专利技术中被命名为“CZ

D7”。
[001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编码抗体重链恒定区的多核苷酸的序列 如SEQ ID NO.14所示,所述轻链恒定区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 IDNO.16所示(kappa链)。
[0018]第三,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表达上述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 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载体,所述载体含有上述编码所述抗体重链的可 变区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抗体轻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所述载体 可以是基因工程中常规使用的真核表达载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 方案中,所述载体为IgH(重链表达载体)、Igκ(κ轻链表达载体)(具 体参见Tiller et al.Efficient 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singlehuman B cells by single cell RT

PCR and expression vector cloning,J Immunol Methods.2008January 1;329(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以及轻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 ID NO.1的第26

33、51

58和97

112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3的第27

33、51

53、90

99位氨基酸;或者(2)SEQ ID NO.5的第26

33、51

58和97

114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7的第27

38、56

58和95

103位氨基酸;或者(3)SEQ ID NO.9的第26

33、51

58和97

114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11的第27

33、51

53、90

98位氨基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 ID NO.1以及SEQ ID NO.3;或者(2)SEQ ID NO.5以及SEQ ID NO.7;或者(3)SEQ ID NO.9以及SEQ ID NO.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所述轻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4.一种编码权利要求2或3所述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编码所述抗体重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抗体轻链的可变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一鸣朱彪李丹吴南屏王铮郝彦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