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55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属于汽车天窗辅助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玻璃片和玻璃框架、第一内挡条、导轨和第二内挡条,玻璃片的一端与玻璃框架的一端连接,第一内挡条的上端与玻璃片的下侧连接,第一内挡条设置在玻璃片与导轨之间,第一内挡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导轨相交,第二内挡条位于第一内挡条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内档条的另一端深入导轨与导轨形成遮挡,第二内档条的一端与导轨连接,第二内档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玻璃片相交形成了遮挡,进而第一内档条、玻璃片、第二内档条、导轨将汽车天窗的内部结构遮挡起来,在玻璃片打开起翘时不易外漏,增加了汽车天窗的美观性能,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天窗辅助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天窗安装于车顶,能够有效地使车内空气流通,增加新鲜空气的进入,为车主带来健康、舒适的享受,同时汽车车窗也可以开阔视野,也常用于移动摄影摄像的拍摄需求。
[0003]汽车天窗内往往设置有遮挡条用于遮挡汽车天窗的内部结构,目前市场较多的遮挡条大多是外部遮挡和固定式内挡,当玻璃片在起翘打开过程中客户依旧能够看到内部结构特征,缺乏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的汽车天窗存在的内挡乏灵活性、不美观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第一内挡条的一端分别与玻璃框架、玻璃片连接,第一内挡条的另一端深入导轨与导轨形成遮挡,第二内挡条的一端与导轨连接,第二内挡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玻璃片相交形成了遮挡,进而第一内挡条、玻璃片、第二内挡条、导轨将汽车天窗的内部结构遮挡起来,在玻璃片打开起翘时不易外漏,增加了汽车天窗的美观性能,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
[0005]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包括:
[0007]玻璃片和玻璃框架,所述玻璃片的一端与所述玻璃框架的一端连接;
[0008]第一内挡条,所述第一内挡条的一端与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内挡条的上端与所述玻璃片的下侧连接;
[0009]导轨,所述导轨设于所述玻璃片的下方,所述第一内挡条设置在所述玻璃片与所述导轨之间,所述第一内挡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所述导轨相交;
[0010]第二内挡条,所述第二内挡条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二内挡条位于所述玻璃片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内挡条位于所述第一内挡条的内侧。
[0011]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一内挡条的截面呈“F”形。
[0012]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一内挡条包括:第一挡板部、第二挡板部和第三挡板部,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部、所述第三挡板部围成第一腔体,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且与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挡板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玻璃片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13]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二内挡条的截面呈倒“F”形。
[0014]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二内挡条包括:第四挡板部、第五挡板
部和第六挡板部,所述第四挡板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五挡板部、所述第六挡板部围成第二腔体,所述导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与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15]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第一凸齿,所述玻璃片的一侧、所述玻璃框架另一端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第一凹槽,每一所述第一凸齿的形状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每一所述第一凸齿均与对应一所述第一凹槽卡接,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一侧与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卡接,所述第三挡板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玻璃片的一侧卡接,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凸齿,所述导轨的一端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凹槽,每一所述第一凸齿均与对应一所述第一凹槽卡接,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侧与所述导轨的一端卡接。
[0016]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若干所述第一凸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凸齿沿所述第三挡板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所述第一凸齿沿所述第六挡板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玻璃片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导轨一端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0017]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第三挡板部内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的两端具有开口,所述第三腔体的截面为腰型孔状。
[0018]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所述导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挡板部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0019]上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中,还包括:PU件,所述玻璃片的一端与所述玻璃框架的一端通过所述PU件包覆连接。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21]本技术第一内挡条的一端分别与玻璃框架、玻璃片连接,第一内挡条的另一端深入导轨与导轨形成遮挡,第二内挡条的一端与导轨连接,第二内挡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玻璃片相交形成了遮挡,进而第一内挡条、玻璃片、第二内挡条、导轨将汽车天窗的内部结构遮挡起来,在玻璃片打开起翘时不易外漏,增加了汽车天窗的美观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主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第一内挡条的剖面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第二内挡条的剖面图。
[0025]附图中:1、玻璃片;2、玻璃框架;3、第一内挡条;4、导轨;5、第二内挡条;6、第一挡板部;7、第二挡板部;8、第三挡板部;9、第一腔体;10、第四挡板部;11、第五挡板部;12、第六挡板部;13、第二腔体;14、第一凸齿;15、第一凹槽;16、第三腔体;17、第二凹槽;18、PU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7]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
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第一内挡条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的第二内挡条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包括:玻璃片1、玻璃框架2、第一内挡条3、导轨4和第二内挡条5,玻璃片1的一端与玻璃框架2的一端连接,第一内挡条3的上端与玻璃框架2的下侧连接,第一内挡条3一端的一侧与玻璃片1的一侧连接,导轨4设于玻璃片1的下方,第一内挡条3设置在玻璃片1、导轨4之间,第一内挡条3的另一端的延长与导轨4相交,第二内档条5设于导轨4上,第二内挡条5位于玻璃片1的下方,且第二内挡条5位于第一内挡条3的内侧,第二内挡条5设置在玻璃片1、导轨4之间,第二挡条5的一端与导轨4连接,第二内挡条5的另一端的延长与玻璃片1相交。
[002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内挡条3的截面呈“F”形,第一内挡条3包括:第一挡板部6、第二挡板部7和第三挡板部8,第一挡板部6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挡板部7的一端、第三挡板部8的一端连接,第一挡板部6的一端、第二挡板部7、第三挡板部8围成第一腔体9,玻璃框架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腔体9与第三挡板部8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三挡板部8的另一侧与玻璃片1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片和玻璃框架,所述玻璃片的一端与所述玻璃框架的一端连接;第一内挡条,所述第一内挡条的一端与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内挡条的上端与所述玻璃片的下侧连接;导轨,所述导轨设于所述玻璃片的下方,所述第一内挡条设置在所述玻璃片与所述导轨之间,所述第一内挡条的另一端的延长与所述导轨相交;第二内挡条,所述第二内挡条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二内挡条位于所述玻璃片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内挡条位于所述第一内挡条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挡条的截面呈“F”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挡条包括:第一挡板部、第二挡板部和第三挡板部,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部、所述第三挡板部围成第一腔体,所述玻璃框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且与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挡板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玻璃片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挡条的截面呈倒“F”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汽车天窗的内挡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挡条包括:第四挡板部、第五挡板部和第六挡板部,所述第四挡板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挡板部的一端、所述第五挡板部、所述第六挡板部围成第二腔体,所述导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且与所述第六挡板部的一侧可拆卸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孙腾李开超郝永杰李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毓恬冠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