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6969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包括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汽车的前端模块骨架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减震垫、连接支架和连接螺栓,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减震垫套接安装在所述安装凸台上,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套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螺栓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对中冷器与前端模块骨架连接方式进行结构优化,提高隔振效果,降低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改善车内方向盘抖动,以满足整车NVH性能要求,提高整车舒适性。整车舒适性。整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相关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空冷式中冷系统由中冷器以及中冷管路组成,中冷器由中间铝质芯体和两边塑料气室组成,中冷器通过中冷管路与发动机连接,另外目前的中冷器两侧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上,前端模块骨架采用螺栓与车身连接。在汽车加速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激励较大,振动通过中冷管路传递给中冷器,中冷器传递给与之连接前端模块骨架,然后前端模块骨架传递到车身,最后导致车内方向盘抖动,整车NVH性能差。为了进行减震,目前存在如:公告号为CN206144661U、公开日为2017.5.3的中国专利

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安装结构,该专利通过在中冷器与固定支架处安装橡胶衬垫来减少中冷器的震动,但是该减震的效果较差,隔振效果不理想,整车NVH性能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本技术是对中冷器与前端模块骨架连接方式进行结构优化,提高隔振效果,降低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改善车内方向盘抖动,以满足整车NVH性能要求,提高整车舒适性。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包括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汽车的前端模块骨架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减震垫、连接支架和连接螺栓,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减震垫套接安装在所述安装凸台上,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套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螺栓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上。
[0006]本技术的固定结构将现有的中冷器两侧的固有支架取消,并进行改造出安装凸台,在安装凸台套接第一减震垫,并且在第一减震垫的外侧通过套接的方式与连接支架进行连接,通过第一减震垫与安装凸台、连接支架与第一减震垫的层递套接配合,显著提高了隔震效果,降低振动传递,改善车内NVH性能。
[0007]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开设安装孔,所述连接支架通过安装孔套接在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上。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减震垫与所述安装凸台过盈配合。
[0009]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的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Z向间隙配合。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减震垫的材质为EPDM,模压硫化成型工艺制成。
[0011]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的材质为DC01,冲压成型工艺制成。
[0012]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设有倾斜过渡段,使连接支架存在弯曲波段,减弱震动的传递。
[0013]进一步,所述中冷器的两端底部与前端模块骨架的两侧底部抵接。
[0014]进一步,所述中冷器的底部设有第二减震垫,所述中冷器的底部通过第二减震垫与前端模块骨架的两侧底部抵接。第二减震垫进一步减弱震动的传递。
[0015]进一步,所述第二减震垫的材质为EPDM,模压硫化成型工艺制成。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在中冷器的左右两端Z向各设计第一减震垫,第一减震垫与中冷器的安装凸台过盈配合,同时两边各增加一个金属的连接支架,连接支架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前端模块骨架连接,另一端通过安装孔与第一减震垫进行Z向间隙配合,采用连接支架与第一减震垫的Z向插接,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间隙配合而不松脱,且减震垫可设计成更大尺寸,通过间隙配合和更大的减震垫尺寸,显著提高隔震效果,降低振动传递,改善车内NVH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现有的中冷器与前端模块骨架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中冷器与前端模块骨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中:中冷器1、前端模块骨架2、第一减震垫3、连接支架4、连接螺栓5、安装凸台6、第二减震垫7。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中冷器1两侧形成有固有支架,固有支架通过螺栓直接安装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2上,前端模块骨架2采用螺栓与车身连接。在汽车加速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激励较大,振动通过中冷管路传递给中冷器1,中冷器1直接传递给与之连接前端模块骨架2,然后前端模块骨架2传递到车身,最后导致车内方向盘抖动,整车NVH性能差。
[0026]而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中冷器1传递震动大而导致整车NVH性能差的问题,对中冷器1与前端模块骨架2之间的连接作出改进,具体如下:
[0027]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包括中冷器1,中冷器1的左右两端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汽车的前端模块骨架2上,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减震垫3、连接支架4和连接螺栓5,中冷器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安装凸台6,第一减震垫3套接安装在安装凸台6上,连接支架4的一端开设安装孔,连接支架4的一端通过安装孔套接在第一减震垫3的外侧壁上,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栓5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2上,其中第一减震垫3与安装凸台6过盈配合,连接支架4的安装孔与第一减震垫3的外侧壁Z向间隙配合。
[0028]本技术的固定结构将现有的中冷器1两侧的固有支架取消,并进行改造出安
装凸台6,在安装凸台6套接第一减震垫3,并且在第一减震垫3的外侧通过套接的方式与连接支架4进行连接,通过第一减震垫3与安装凸台6、连接支架4与第一减震垫3的层递套接配合,显著提高了隔震效果,降低振动传递,改善车内NVH性能。
[00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垫3的材质为EPDM,模压硫化成型工艺制成,连接支架4的材质为DC01,冲压成型工艺制成。
[003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4设有倾斜过渡段,使连接支架4存在弯曲波段,减弱震动的传递。
[0031]在本实施例中,中冷器1的底部设有第二减震垫7,第二减震垫7的材质为EPDM,模压硫化成型工艺制成,中冷器1的底部通过第二减震垫7与前端模块骨架2的两侧底部抵接,第二减震垫7进一步减弱震动的传递。
[0032]本技术的作用原理如下:
[0033]汽车在加速过程中,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激励通过中冷管路传递给中冷器1,再由中冷器1传递给与之连接的第一减震垫3,由于安装凸台6与第一减震垫3进行套接,存在间隙,实现初次降低振动传递,然后第一减震垫3再将传递给连接支架4,同时连接支架4与第一减震垫3也是套接存在间隙,实现再次降低振动传递,最后由连接支架4传递给前端模块骨架2的震动经过两次减震后已经非常微弱,所以本技术的固定结构显著提高了隔震效果,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汽车的前端模块骨架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减震垫、连接支架和连接螺栓,所述中冷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减震垫套接安装在所述安装凸台上,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套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螺栓固定在前端模块骨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开设安装孔,所述连接支架通过安装孔套接在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与所述安装凸台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外侧壁Z向间隙配合。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杰亮敖敬培王创海马国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