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系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6114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系悬挂装置,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该一系悬挂装置包括:安装在构架上的两根扭力杆和摆臂;所述扭力杆中部为弯曲段,且两根扭力杆交叉布置并与所述摆臂相应连接,所述摆臂的内端安装于摆臂安装座内,所述摆臂的外端通过轴箱与轮对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交叉布置的扭力杆提供悬挂刚度,无需使用传统的弹簧,从而简化转向架结构。从而简化转向架结构。从而简化转向架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系悬挂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一系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系悬挂装置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型铁路货车、客车、动车组、地铁等车辆上。现有的一系悬挂在轴箱和构架之间设置弹簧,并通过弹簧的变形来产生作用力,从而提供一系悬挂刚度,但是这种一系悬挂结构需要在构架和轴箱体上设置弹簧安装口,从而使构架和轴箱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同时会使轴箱体上方的构架高度比较高,容易和车体发生干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系悬挂装置,以解决传统一系悬挂导致的转向架结构复杂,并且容易和车体干涉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系悬挂,包括:安装在构架上的扭力杆和摆臂;所述扭力杆分为第一扭力杆和第二扭力杆,所述第一扭力杆和第二扭力杆交叉布置;所述摆臂分为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三摆臂、第四摆臂;所述构架上设有摆臂安装座,所述摆臂安装座分为第一摆臂安装座、第二摆臂安装座、第三摆臂安装座、第四摆臂安装座;所述第一摆臂的内端安装于第一摆臂安装座内,所述第一摆臂的外端通过第一轴箱与第一轮对相连;所述第二摆臂的内端安装于第二摆臂安装座内,所述第二摆臂的外端通过第二轴箱与第二轮对相连;所述第三摆臂的内端安装于第三摆臂安装座内,所述第三摆臂的外端通过第三轴箱与第一轮对相连;所述第四摆臂的内端安装于第四摆臂安装座内;所述第四摆臂的外端通过第四轴箱与第二轮对相连;所述第一摆臂和第四摆臂的内端分别与第一扭力杆的两端固接;所述第二摆臂和第三摆臂的内端分别与第二扭力杆的两端固接。
[0005]由此,当构架相对轮对发生垂向相对运动时,在摆臂的作用下,扭力杆将发生扭转变形或其它形式的变形,扭力杆变形产生的作用力通过摆臂作用在轴箱上从而限制构架相对轮对的垂向运动并提供一系悬挂刚度。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扭力杆的两端通过橡胶关节或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座和第四摆臂安装座内;第二扭力杆的两端通过橡胶关节或轴承安装在第二摆臂安装座和第三摆臂安装座内;橡胶关节或其它形式的轴承即可将扭杆固定在构架上,也可使扭力杆在摆臂的驱动下产生相应的扭转变形或其它形式的变形。
[0007]再进一步,所述摆臂的外端与所述轴箱螺栓连接,使得摆臂与轴箱之间安装拆卸更加方便。
[0008]此外,所述扭力杆中部为弯曲段,所述第一扭力杆的弯曲段为第一弯曲段,所述第二扭力杆的弯曲段为第二弯曲段;两弯曲段的弧顶呈互相远离的方向弯曲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弯曲段向上弯曲,所述第二弯曲段向下弯曲;为避免两根扭力杆在交叉点相互接触,因此在扭力杆中部设置弯曲段,两根扭力杆弯曲段的弧顶呈互相远离,使得扭力杆不会相互接触,从而避免两根扭力杆相互干涉。
[0009]此外,所述摆臂安装座之间的横向距离等于或大体上等于构架主体的横向宽度;所述摆臂安装座之间的纵向距离等于或大体上等于构架主体的纵向宽度;本方案中的摆臂安装座之间的横向距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等于构架主体的横向宽度,所述摆臂安装座之间的横向距离可以略微小于构架主体的横向宽度;同样本方案中摆臂安装座之间的纵向距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等于构架主体的纵向宽度,该摆臂安装座之间的纵向距离可以略微小于构架主体的纵向宽度。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系悬挂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扭力杆的变形来提供一系悬挂刚度,无需使用传统的弹簧来提供一系悬挂刚度,从而不需要在轴箱体和构架上设置弹簧安装接口,简化了转向架的结构。2)轴箱体上方不需要设置弹簧,从而降低轴箱体上方转向架高度,避免传统转向架容易和车体干涉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系悬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系悬挂装置爆炸图;图3为第一扭力杆和第二扭力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图中标记说明:1、扭力杆;11、第一扭力杆;12、第二扭力杆;13、第一弯曲段;14、第二弯曲段;2、橡胶关节;31、第一摆臂;32、第二摆臂;33、第三摆臂;34、第四摆臂;4、构架;41、第一摆臂安装座;42、第而摆臂安装座;43、第三摆臂安装座;44、第四摆臂安装座;51、第一轮对;52、第二轮对;61、第一轴箱;62、第二轴箱;63、第三轴箱;64、第四轴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更好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1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系悬挂装置包括:扭力杆1和摆臂;所述扭力杆和所述摆臂
安装于构架4上,所述扭力杆交叉布置并与相应的摆臂相连,本专利技术利用交叉布置的扭力杆提供悬挂刚度,无需使用传统的弹簧,从而简化转向架结构。
[0014]如图2所示,所述扭力杆分为第一扭力杆11和第二扭力杆12,所述第一扭力杆11和所述第二扭力杆12交叉布置。
[0015]所述摆臂分为第一摆臂31、第二摆臂32、第三摆臂33、第四摆臂34;所述摆臂的内端与所述构架4相连,所述摆臂的外端通过轴箱与轮对相连。
[0016]所述构架4上设有摆臂安装座,所述摆臂安装座分为第一摆臂安装座41、第二摆臂安装座42、第三摆臂安装座43、第四摆臂安装座44;所述摆臂安装座内设有橡胶关节2或其它形式的轴承。
[0017]具体地,所述第一摆臂31的内端安装于第一摆臂安装座41内,所述第一摆臂31的外端通过第一轴箱61与第一轮对51相连;所述第二摆臂32的内端安装于第二摆臂安装座42内,所述第二摆臂32的外端通过第二轴箱62与第二轮对52相连;所述第三摆臂33的内端安装于第三摆臂安装座43内,所述第三摆臂33的外端通过第三轴箱63与第一轮对51相连;所述第四摆臂34的内端安装于第四摆臂安装座44内;所述第四摆臂34的外端通过第四轴箱64与第二轮对52相连;此外,所述第一摆臂31和第四摆臂34通过第一扭力杆11相连;所述第二摆臂32和第三摆臂33通过第二扭力杆12相连。
[0018]如图3和图4所示,做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扭力杆1中部为弯曲段,两根扭力杆安装到转向架后,两根扭力杆弯曲段的弧顶呈互相远离的方向弯曲,所述一根扭力杆的弯曲段向上弯曲,另一根向下弯曲,从而避免两根扭力杆干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力杆11的第一弯曲段13向上弯曲,所述第二扭力杆12的第二弯曲段14向下弯曲。
[0019]摆臂安装座之间的距离跟转向架的结构设计有关,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摆臂安装座之间的横向距离L1大致等于构架主体的横向宽度,摆臂安装座之间的纵向距离L2大致等于构架主体的纵向宽度。
[0020]如图1和图5所示,摆臂的一端连接在轴箱上,这一端的高度不会随构架的运动发生变化,另一端通过橡胶关节安装在构架上,这一端的高度会随着构架同步变化。因此当构架相对轮对发生垂向相对运动时,同根一扭力杆两端的摆臂会发生反向转动,在两端摆臂的作用下,该扭力杆将发生扭转变形或其它形式的变形,扭力杆变形产生的作用力通过两端的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系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构架(4)上的扭力杆(1)和摆臂;所述扭力杆(1)分为第一扭力杆(11)和第二扭力杆(12),所述第一扭力杆(11)和第二扭力杆(12)交叉布置;所述摆臂分为第一摆臂(31)、第二摆臂(32)、第三摆臂(33)、第四摆臂(34);所述构架(4)下端设有摆臂安装座,所述摆臂安装座分为第一摆臂安装座(41)、第二摆臂安装座(42)、第三摆臂安装座(43)、第四摆臂安装座(44);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座(41)和第二摆臂安装座(42)位于所述构架(4)的同一侧,所述第三摆臂安装座(43)和第四摆臂安装座(44)位于所述构架(4)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摆臂(31)的内端安装于第一摆臂安装座(41)内,所述第一摆臂(31)的外端通过第一轴箱(61)与第一轮对(51)相连;所述第二摆臂(32)的内端安装于第二摆臂安装座(42)内,所述第二摆臂(32)的外端通过第二轴箱(62)与第二轮对(52)相连;所述第三摆臂(33)的内端安装于第三摆臂安装座(43)内,所述第三摆臂(33)的外端通过第三轴箱(63)与第一轮对(51)相连;所述第四摆臂(34)的内端安装于第四摆臂安装座(44)内;所述第四摆臂(34)的外端通过第四轴箱(6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川贺世忠张骏张建全曾伟龚卫秦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