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1427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及汽车。液冷板包括第一冷却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冷却板相连的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具有冷却槽,所述第一冷却板上固设有用于为所述冷却槽提供冷却液的进液接头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却槽中冷却液导出的出液接头,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还固设有补液接头,以用于为所述冷却槽补充冷却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板,通过在第一冷却板上增设用于向冷却槽内补给冷却液的补液接头,实现对冷却槽中的预设位置进行定向补给冷却液,为动力电池的均温控制提供一种可实现的结构,以改善动力电池的温差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板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液冷板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因为面临着能源结构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窘迫境地,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及汽车在进行电气化转型,特别是我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泉,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而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的安全和续航里程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电池性能和寿命受电池温度的影响,因此要保证电池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0003]现有的动力电池主要采用液冷板进行降温,液冷板一般设置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液冷板并从出液口流出,液冷板上离进液口位置近的部位温度低,申请人发现,液冷板上离进液口位置远(或者说离出液口位置近)的部位冷却液温度高,这就造成动力电池中不同位置处的电池模组或者单块电池不同部位具有温差。电池的温差增大不仅会降低电池的性能、增大系统能耗和降低电池循环寿命,而且电池温差增大会存在个别的电池热失控风险,进而造成电池包起火,严重会威胁到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旨在解决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动力电池存在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第一冷却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冷却板相连的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具有冷却槽,所述第一冷却板上固设有用于为所述冷却槽提供冷却液的进液接头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却槽中冷却液导出的出液接头,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还固设有补液接头,以用于为所述冷却槽补充冷却液。
[0006]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具有隔挡壁以围合形成供冷却液流经的腔体,所述冷却槽内还设有折流板以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若干供冷却液流经的折流子腔,所述隔挡壁或所述折流板上设有与所述补液接头所对应的补液口,所述补液口为开口结构,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补液接头中经所述补液口流入所述折流子腔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补液接头具有多个,所述补液口也具有多个,且所述补液口与所述补液接头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还设有对应所述进液接头的进液口以及对应所述出液接头的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槽导通;
[0008]定义其中一个补液口为第一补液口,定义其中另一补液口为第二补液口;所述第一补液口到所述出液口处的流动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补液口到所述出液口处的流动距离,所述第一补液口的开口开度大于所述第二补液口的开口开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结构的承载壁的开口端面上设有用于引导冷却液流动的导流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若干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间隔成列设置的凹槽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内设有若干扰流柱。
[0012]进一步地,沿冷却液流通方向,所述扰流柱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具有并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还设有用于导通各所述冷却槽的进液槽以及用于导通各所述冷却槽的出液槽,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进液槽的一端,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出液槽的一端。
[0014]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的液冷板。
[0015]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第一冷却板上增设用于向冷却槽内补给冷却液的补液接头,实现对冷却槽中的预设位置进行定向补给冷却液,为动力电池的均温控制提供一种可实现的结构,以改善动力电池的温差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中第二冷却板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应用时、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板中的流向图;
[0018]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中:100、第二冷却板;110、冷却槽;111、隔挡壁;112、折流板;113、折流子腔;120、扰流柱;130、进液槽;131、进液口;140、出液槽;141、出液口;150、A补液口;151、凹槽部;160、B补液口;170、C补液口;180、D补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请参见图1和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所述的液冷板,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中,用于为汽车的动力电池冷却降温,包括第一冷却板以及与第一冷却板相连的第二冷却板100,第二冷却板100具有冷却槽110,冷却液在冷却槽110中流动。第
一冷却板上固设有用于为冷却槽110提供冷却液的进液接头以及用于将冷却槽110中冷却液导出的出液接头。当然,进液接头一般通过输送管与(循环)冷源相连通,出液接头也通过输送管与(循环)冷源相连通。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100相连后,冷却槽110实际上就成为了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流动,以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板提供冷量。以上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板上还固设有补液接头,当然,补液接头也是通过输送管与(循环)冷源相连通,通过增设补液接头,冷却液可以定向补给输送到冷却槽110的预设位置。补液接头结构不限,其可以与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结构设置为一致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0026]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补液接头的设置位置可以对应冷却槽110中冷却液温度升高的位置(即在冷却液流动方向上远离进液口131的位置,该位置因为冷却液升温而冷却效果较差),以实现冷却液的补给,对冷却液进行补充和降温,从而为动力电池的均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冷板,包括第一冷却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冷却板相连的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具有冷却槽,所述第一冷却板上固设有用于为所述冷却槽提供冷却液的进液接头以及用于将所述冷却槽中冷却液导出的出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还固设有补液接头,以用于为所述冷却槽补充冷却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槽具有隔挡壁以围合形成供冷却液流经的腔体,所述冷却槽内还设有折流板以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若干供冷却液流经的折流子腔,所述隔挡壁或所述折流板上设有与所述补液接头所对应的补液口,所述补液口为开口结构,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补液接头中经所述补液口流入所述折流子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接头具有多个,所述补液口也具有多个,且所述补液口与所述补液接头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还设有对应所述进液接头的进液口以及对应所述出液接头的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槽导通;定义其中一个补液口为第一补液口,定义其中另一补液口为第二补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江涛刘崇威李岩王磊周林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