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778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回收装置,涉及热能回收技术领域,包括回风机箱、进风控制系统、热风转换回收架和观察门系统,所述回风机箱包括支撑脚、进风口、出风口、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风控制系统设于滑轨道顶端和底端,所述热风转换回收架分别设于回风机箱内,所述观察门系统分别设于回风机箱前端,包括转动头和观察门,所述观察门分别设于转动头右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转换进水管和转换出水管与回收架的接触面间均设有耐高温垫片、通过所述滑动条均与滑轨道互补,且截面均呈现T字形和通过所述凹合槽和凸合条互补,截面均呈现三角形等,为用户提供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能智能控风和控制出水量的热风回收装置。能控风和控制出水量的热风回收装置。能控风和控制出水量的热风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风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能回收
,特别涉及一种热风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热交换器是一种将热流体中的热传递到冷流体中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通过热交换器可以将一些本该浪费的热量进行热能交换然后回收利用起来,也可以通过换热将高温废气进行冷却降温。热交换器在各大工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化工产业、石油化工、空调制冷等行业应用更是广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能智能控风和控制出水量的热风回收装置。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热风回收装置,包括:
[0006]回风机箱,包括支撑脚、进风口、出风口、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支撑脚设于回风机箱底端,所述支撑脚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边支撑脚和中支撑脚,所述进风口设于回风机箱左端,所述出风口设于回风机箱右端,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从下到上设于回风机箱后端,所述进风口包括从左到右设置的外连进风连孔和滑轨道,所述出风口包括设于右端的外连出风连孔,所述边支撑脚和中支撑脚均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片,所述进水管包括设于左端的进水连孔,所述出水管包括设于左端的电磁阀;
[0007]进风控制系统,设于滑轨道顶端和底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凹合系统和凸合系统,所述凹合系统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和凹合板,所述凸合系统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和凸合板,所述伸缩驱动杆系统包括分别设于右端的支撑固定杆,所述凸合板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和凸合条,所述凹合板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和凹合槽;
[0008]热风转换回收架,分别设于回风机箱内,包括转换进水管、转换中管层、转换出水管和回收架,所述转换进水管、转换中管层和转换出水管从上到下设于回收架内,所述转换进水管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转换进水头和出水头,所述转换中管层包括转换中管一和转换中管二,所述转换中管一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中管进水头一和中管出水头一,所述转换中管二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中管进水头二和中管出水头二,所述转换出水管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转换进水头二和回进水口,所述出水头输出端与中管进水头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中管出水头一的输出端与中管进水头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中管出水头二的输出端与转换进水头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转换进水管通过出水头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转换出水管通过回进水口与出水管连接;
[0009]观察门系统,分别设于回风机箱前端,包括转动头和观察门,所述观察门分别设于转动头右端。
[0010]进一步,所述防磨垫片材质为胶材。
[0011]进一步,所述凹合槽和凸合条互补,截面均呈现三角形。
[0012]进一步,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右端端头处均密闭。
[0013]进一步,所述转换进水管和转换出水管与回收架的接触面间均设有耐高温垫片。
[0014]进一步,所述滑动条均与滑轨道互补,且截面均呈现T字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所述转换进水管和转换出水管与回收架的接触面间均设有耐高温垫片、通过所述滑动条均与滑轨道互补,且截面均呈现T字形和通过所述凹合槽和凸合条互补,截面均呈现三角形等,为用户提供一种结构紧密、防磨耐用、能智能控风和控制出水量的热风回收装置。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右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仰视图;
[0022]图6为本技术中热风转换回收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图7为本技术中热风转换回收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4]图8为本技术中热风转换回收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25]图9为本技术中热风转换回收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26]图10为本技术中转换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本技术中转换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为本技术中转换中管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3为本技术中转换中管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为本技术中凹合系统的立体图;
[0031]图15为本技术中凸合系统的立体图;
[0032]图16为本技术中滑轨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4]根据图1

图16所示:
[0035]热风回收装置,包括:
[0036]回风机箱1,包括支撑脚11、进风口12、出风口13、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所述支撑脚11设于回风机箱1底端,所述支撑脚11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边支撑脚111和中支撑脚112,所述进风口12设于回风机箱1左端,所述出风口13设于回风机箱1右端,所述进水管14 和出
水管15从下到上设于回风机箱1后端,所述进风口12包括从左到右设置的外连进风连孔121和滑轨道122,所述出风口13包括设于右端的外连出风连孔131,所述边支撑脚111 和中支撑脚112均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片113,所述进水管14包括设于左端的进水连孔 141,所述出水管15包括设于左端的电磁阀151;
[0037]进风控制系统2,设于滑轨道122顶端和底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凹合系统21和凸合系统22,所述凹合系统21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23和凹合板211,所述凸合系统22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23和凸合板221,所述伸缩驱动杆系统23包括分别设于右端的支撑固定杆231,所述凸合板221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24和凸合条 2211,所述凹合板211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24和凹合槽2111;
[0038]热风转换回收架3,分别设于回风机箱1内,包括转换进水管31、转换中管层32、转换出水管33和回收架34,所述转换进水管31、转换中管层32和转换出水管33从上到下设于回收架34内,所述转换进水管31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转换进水头311和出水头312,所述转换中管层32包括转换中管一321和转换中管二322,所述转换中管一321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中管进水头一3211和中管出水头一3212,所述转换中管二322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中管进水头二3221和中管出水头二3222,所述转换出水管33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转换进水头二331和回进水口332,所述出水头312输出端与中管进水头一3211输入端连接,所述中管出水头一3212的输出端与中管进水头二3221输入端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热风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机箱,包括支撑脚、进风口、出风口、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支撑脚设于回风机箱底端,所述支撑脚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边支撑脚和中支撑脚,所述进风口设于回风机箱左端,所述出风口设于回风机箱右端,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从下到上设于回风机箱后端,所述进风口包括从左到右设置的外连进风连孔和滑轨道,所述出风口包括设于右端的外连出风连孔,所述边支撑脚和中支撑脚均包括设于底部的防磨垫片,所述进水管包括设于左端的进水连孔,所述出水管包括设于左端的电磁阀;进风控制系统,设于滑轨道顶端和底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凹合系统和凸合系统,所述凹合系统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和凹合板,所述凸合系统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伸缩驱动杆系统和凸合板,所述伸缩驱动杆系统包括分别设于右端的支撑固定杆,所述凸合板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和凸合条,所述凹合板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滑动条和凹合槽;热风转换回收架,分别设于回风机箱内,包括转换进水管、转换中管层、转换出水管和回收架,所述转换进水管、转换中管层和转换出水管从上到下设于回收架内,所述转换进水管包括从前到后设置的转换进水头和出水头,所述转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科姚成元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区保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