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口除水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8917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排放口除水雾系统,涉及除水雾技术领域,包括底架和机架,所述底架包括支撑横条和侧架,所述机架设于底架内,包括进端、出端、散热器系统和观察门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翅片管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翅片和片管,所述片管材质为无缝钢管或不锈钢管、通过所述翅片管与翅片管间的间距大于1mm和通过所述密封盖环条材质为胶材等,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密、热交换效能好和防磨耐用的排放口除水雾系统。除水雾系统。除水雾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放口除水雾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除水雾
,特别涉及一种排放口除水雾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加工生产中,经过前工序废气处理后,废气的净化度已达到企业排放标准,净化后的废气已降低到一定的温度,但是在冬季低温天气,环境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净化设备排放的废气温度和环境温度还有一个的温差,现有的处理工艺是通过水喷淋降温及湿式静电工艺,使得废气中的水汽量呈饱和状态,使得从排放口排出废气以后遇到低温空气,从而使得废气进一步降温,然后是使得废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水凝雾的出现,为此造成排放口出现疑是白烟的水凝雾,为避免排放口水凝雾的出现,为此提出本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密、热交换效能好和防磨耐用的排放口除水雾系统。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排放口除水雾系统,包括:
[0006]底架,包括所述支撑横条和侧架,所述侧架镜像对应排列,所述支撑横条分别设于侧架内;
[0007]机架,设于底架内,包括进端、出端、散热器系统和观察门系统,所述进端和出端分别设于机架左右两端,包括分别设于面端的连接孔,所述进端还包括设于外部的配风出口管,所述配风出口管包括左右两端设置的配风出口连接孔和进端配风口连接孔,所述配风出口管通过进端配风口连接孔和连接孔对孔与进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系统分别设于机架内,包括进水管、密闭管和翅片管,所述进水管和密闭管间通过翅片管连接,所述观察门系统分别设于机架顶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观察门盖、密封盖环条和观察盖座,所述观察门盖和观察盖座间通过扭动螺头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密封盖环条材质为胶材。
[0009]进一步,所述翅片管与翅片管间的间距大于1mm。
[0010]进一步,所述翅片管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翅片和片管,所述片管材质为无缝钢管或不锈钢管。
[0011]进一步,所述翅片绕片方向为反方向。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所述翅片管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翅片和片管,所述片管材质为无缝钢管或不锈钢管、通过所述翅片管与翅片管间的间距大于1mm和通过所述密封盖环条材质为胶材等,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密、热交换效能好和防磨耐用的排放口除水雾系统。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0018]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0019]图6为本技术中配风出口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中配风出口管的主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中配风出口管的后视图;
[0022]图9为本技术中观察门盖和扭动螺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为本技术中观察门盖和扭动螺头和密封盖环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1为本技术中散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5]图12为本技术中散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7]根据图1

图12所示:
[0028]排放口除水雾系统,包括:
[0029]底架1,包括所述支撑横条11和侧架12,所述侧架12镜像对应排列,所述支撑横条11 分别设于侧架12内;
[0030]机架2,设于底架1内,包括进端21、出端22、散热器系统23和观察门系统24,所述进端21和出端22分别设于机架2左右两端,包括分别设于面端的连接孔25,所述进端21 还包括设于外部的配风出口管211,所述配风出口管211包括左右两端设置的配风出口连接孔2111和进端配风口连接孔2112,所述配风出口管211通过进端配风口连接孔2112和连接孔25对孔与进端21连接,所述散热器系统23分别设于机架2内,包括进水管231、密闭管 232和翅片管233,所述进水管231和密闭管232间通过翅片管233连接,所述观察门系统 24分别设于机架2顶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观察门盖241、密封盖环条242和观察盖座243,所述观察门盖241和观察盖座243间通过扭动螺头244连接。
[0031]因为所述密封盖环条242材质为胶材,所以当用户使用本技术时,通过密封盖环条 242的设置,当所述观察门盖241和观察盖座243通过扭动螺头244扭动连接时,扭动连接的力会不断压缩密封盖环条242,从而使得观察门盖241和观察盖座243分别与密封条间的缝隙小到忽略不计,保证了其密封性,并且能防止两者连接时直接接触造成磨损。
[0032]因为所述翅片管233与翅片管233间的间距大于1mm,并且所述翅片管233包括从外到内设置的翅片2331和片管2332,所述片管2332材质为无缝钢管或不锈钢管,还有所述翅片 2331绕片方向为反方向,所以本装置散热器系统23主要由空气流向间的多排并列翅片管233 组成,所述翅片管233的加工工艺是采用了反0.5
×
10毫米的不锈钢带用机械绕片方
法,绕在25毫米无缝钢管上,也可用不锈钢管及不锈钢带制成全不锈钢散热,从而能使得该单位长度的散热面积更大,在排列翅片管233使用时,管与管之间的间距不易过大,一般大于1mm 以上适合布管即可,因为在换热的过程中,空气在流经翅片管233时,主要是翅片正反二个面参与换热,翅片管与翅片管间只有少量的辐射传热,所以换热效果不明显,并且因为此部位由于无翅片,无阻力,空气容易穿透,可见翅片管排列时,管间距的重要性。
[0033]并且所述翅片2331因采用机械反绕片,使得翅片2331与片管2332接触面大而紧,传热性能良好、稳定,空气通过阻力小,水流经片管2332内,热量通过紧绕在片管2332上翅片 2331传给经过翅片2331间的空气,达到交换热量的作用。
[0034]用户在使用本技术时,本技术通过散热器系统23再次对流经的废气进行加热,从而使废气的水汽量处于不饱和状态,废气到达出端22后短时间难以降到水汽饱和量的温度,排放到一定高度后与环境空气混合飘散温度降低,但气体体积增大,容纳的水汽量也增大就不易形成水凝雾,以此来达到消除水凝雾(白汽)出现。
[0035]用户在使用本技术时,能通过进端21和出端22面端的连接孔分别与外部需求使用的设备进行对孔连接,保证了结构传导的密封性和稳固性。
[0036]用户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排放口除水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包括支撑横条和侧架,所述侧架镜像对应排列,所述支撑横条分别设于侧架内;机架,设于底架内,包括进端、出端、散热器系统和观察门系统,所述进端和出端分别设于机架左右两端,包括分别设于面端的连接孔,所述进端还包括设于外部的配风出口管,所述配风出口管包括左右两端设置的配风出口连接孔和进端配风口连接孔,所述配风出口管通过进端配风口连接孔和连接孔对孔与进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系统分别设于机架内,包括进水管、密闭管和翅片管,所述进水管和密闭管间通过翅片管连接,所述观察门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科姚成元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区保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