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网络-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319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网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疤痕是人体皮肤软组织遭受损伤后组织学再生能力下降导致不能完全自行正常修复而以纤维组织替代进行的修复,是一种补偿性再生,其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烧伤、烫伤、外科手术等是引起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的主要原因,同时胶原代谢失衡、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真皮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变等因素也会产生增生性瘢痕。
[0003]根据《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2017)》,硅酮制剂已经作为了治疗高中低风险各类疤痕的首选用品。疤痕贴主要成分是硅酮凝胶,常常用于外伤或手术后疤痕的护理。硅酮凝胶具有对水分子通透性小的特征,通过减少水分渗性,起到类似皮肤角质层的作用,减少了对毛细血管的刺激,抑制了成纤细胞的增生,减少了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此外,具有一定厚度的硅酮贴片有良好的加压效果,能降低疤痕组织表面的血流灌注量,有利于促进胶原蛋白规律生长,进一步抑制疤痕增生。
[0004]微电流敷料是以具有吸液保湿性医用材料为基体,在其表面粘附装载相异金属颗粒,无需外接电源系统既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微电流的新型敷料。这种表面覆盖了微型电池的生物电绷带(bioelectric dressing,BED)不仅能用于简单的擦伤、皮肤撕裂,还可用于各种急慢性创伤性伤口以及手术部位。201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这种绷带用于伤口护理。微电流敷料主要通过向伤口传递微电流实现促进创伤愈合的目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炎症反应;(2)促进血管再生;(3)加快伤口上皮化过程。
[0005]传统硅酮凝胶主要依靠水合作用和机械压迫来治疗疤痕,其治疗效果有限,治疗周期长,至少需要2~4个月。现有技术中有将中西方医药防治疤痕增生的理论相结合,应用生物物理学中静电场原理及药剂学中有关透皮吸收止痒的机理,设计一种内生弱静电、缩短疤痕软化变平和褪色的时间的凝胶疤痕贴。但仅依靠静电场和药剂作用的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该疤痕贴搭载了低频脉冲治疗装置,通过低频脉冲微电流和瘢痕贴的协同作用,促进疤痕软化和淡化。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的制备方法。
[0008]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包括从正面到背面依次相连的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电极贴片层、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
片和离型保护层,其中:
[0009]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的背面设置有金属母扣;
[0010]所述电极贴片层从正面到背面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绝缘层的正面设置有与所述金属母扣相适配的金属子扣,所述电极贴片层通过金属子扣和金属母扣与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相连;
[0011]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电导率为3.0
×
10
‑3~4.2
×
10
‑3S/m;
[0012]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含水量达70%以上。
[0013]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具有多档位功率可调,其输出电压为4.5V,输出频率为1~300Hz,最大输出电流为25mA。
[0014]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绝缘层采用防水透气TPU膜。
[0015]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离型保护层采用聚乙烯膜;
[0016]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厚度为2mm。
[0017]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构成:
[0018][0019]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体型聚乙二醇丙烯酸酯采用氨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作为前驱体,多巴胺作为交联剂,与氨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形成交联点。
[0020]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中,所述多巴胺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采用将多巴胺溶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形成的浓度为1.5~3.5mg/mL、pH为8~9的溶液。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S1,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制备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工序:
[0023]S11,将氨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壳聚糖盐酸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Ⅰ;
[0024]S12,将水溶性小分子硅酮、茶树精油、薄荷醇和甘油均匀分散于溶液Ⅰ中,并在真
空环境中脱气20~40min得到溶液Ⅱ;
[0025]S13,将浓度为1.5~3.5mg/mL的多巴胺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按比例加入溶液Ⅱ中得到溶液Ⅲ;
[0026]S14,溶液Ⅲ倒入模具,在室温条件下静置8~16h,得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初品;
[0027]S15,将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初品用去离子水进行漂洗和浸泡,除去未反应物,并经氮气干燥处理,即得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
[0028]S2,电极贴片层制备步骤:将导电织物层附着于绝缘层的背面,将金属子扣固定于绝缘层的正面,得到电极贴片层;
[0029]S3,将步骤S1制备好的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正面黏附于步骤S2得到的电极贴片层的背面,并将离型保护层贴于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背面;
[0030]S4,将带有金属母扣的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与电极贴片层的金属子扣固定,得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
[0031]上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的制备方法,步骤S11中,氨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壳聚糖盐酸盐和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8~16:0.8~1.6:83~90;
[0032]步骤S12中,水溶性小分子硅酮、茶树精油、薄荷醇和甘油的质量比为37~43.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正面到背面依次相连的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电极贴片层、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和离型保护层,其中: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的背面设置有金属母扣;所述电极贴片层从正面到背面依次包括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绝缘层的正面设置有与所述金属母扣相适配的金属子扣,所述电极贴片层通过金属子扣和金属母扣与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相连;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电导率为3.0
×
10
‑3~4.2
×
10
‑3S/m;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含水量达70%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低频脉冲微电流发生装置具有多档位功率可调,其输出电压为4.5V,输出频率为1~300Hz,最大输出电流为25mA。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采用防水透气TPU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保护层采用聚乙烯膜。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的厚度为2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凝胶贴片,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构成:硅酮复合凝胶贴片,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构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型聚乙二醇丙烯酸酯采用氨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作为前驱体,多巴胺作为交联剂,与氨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形成交联点。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电网络

硅酮复合智能疤痕贴,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姜虹蔡秉岳王宏志孙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