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体以及工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706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体以及工程车辆,车架体分为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中间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沿车架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中间部的两侧,中间部用于安装回转单元;车架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左腹板以及右腹板,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平行设置,左腹板以及右腹板分别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的两侧;其中,在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中间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低于或等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由于在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中间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低于或等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也就是说,除了中间部处的上盖板以外,车架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可以向外突出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车架体整体的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体以及工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架体以及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工程车辆(例如起重机)在工作状态中,其车架体承受载荷并将载荷通过活动支腿传递到地面。在行驶和吊载作业时,要求车架体有良好的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现有技术中的车架体主要由上、下盖板以及两侧的外腹板构成,车架体的横截面通常为矩形,在车架体内布置有隔板和内腹板。其中,上下盖板是相互平行的,两侧的外腹板也是相互平行的,隔板的形状与车架体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隔板的四边分别与上、下盖板和两侧的外腹板连接,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并且隔板与隔板沿着车架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内腹板设置在两隔板之间,内腹板的上、下两边与上、下盖板连接,内腹板的另外两边分别与相邻两隔板连接,两隔板之间通常设置两个内腹板并且这两个内腹板相对于车架体横截面的中心对称。然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市场需求的大吨位产品的重量越来越大,但现有的车架体的强度、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并不足以满足大吨位产品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车架体以及工程车辆,该车架体具有较好的强度、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架体,所述车架体分为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中间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车架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所述中间部用于安装回转单元;所述车架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左腹板以及右腹板,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左腹板以及所述右腹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两侧;其中,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可选的,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处的下盖板的位置高于所述中间部的下盖板的位置。可选的,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上盖板的位置高于所述中间部的上盖板的位置。可选的,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下盖板的位置低于所述中间部的下盖板的位置。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左腹板和右腹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中间部的左腹板和右腹板之间的距离。可选的,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所述左腹板以及所述右腹板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隆起结构。可选的,所述隆起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隆起结构沿所述车架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可选的,所述上盖板、所述下盖板、所述左腹板以及所述右腹板共同限定出横截面为梯形的空腔。可选的,所述车架体包括形状为梯形的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并且其四条边分别与所述上盖板、所述下盖板、所述左腹板以及所述右腹板连接;优选地,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车架体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内侧板,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内侧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侧板相对于所述车架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处的上盖板的位置,也就是说,除了所述中间部处的上盖板以外,所述车架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可以向外突出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车架体整体的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车辆,所述工程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体。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体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体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体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体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7是图6中AA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S1-第一端部,S2-第二端部,S3-中间部,S4-回转单元,110-上盖板,120-下盖板,130-左腹板,140-右腹板,150-隆起结构,160-隔板,170-内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现有技术中,车架体主要由上、下盖板以及两侧的外腹板构成,车架体的横截面通常为矩形,在车架体内布置有隔板和内腹板。其中,上下盖板是相互平行的,两侧的外腹板也是相互平行的,隔板的形状与车架体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隔板的四边分别与上、下盖板和两侧的外腹板连接,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并且隔板与隔板沿着车架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内腹板设置在两隔板之间,内腹板的上、下两边与上、下盖板连接,内腹板的另外两边分别与相邻两隔板连接,两隔板之间通常设置两个内腹板并且这两个内腹板相对于车架体横截面的中心对称。为了解决现有的车架体的强度、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并不足以满足大吨位产品的需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车架体。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车架体分为第一端部S1、第二端部S2以及中间部S3,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沿车架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中间部S3的两侧,中间部S3用于安装回转单元S4;车架体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20、左腹板130以及右腹板140,上盖板110和下盖板120相互平行设置,左腹板130以及右腹板140分别连接在上盖板110和下盖板120的两侧;其中,在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低于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由于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用于安装回转单元S4,因此,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的位置高度不能增加,否则无法有效地安装回转单元S4。在此情况下,为了有效地提高车架体整体的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除了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以外,车架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可以向外突出设置(例如图1中,第二端部S2两侧的左腹板130和右腹板140分别向外突出,使得第二端部S2处的左腹板130和右腹板140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一端部S1、中间部S3处的左腹板130和右腹板140之间的距离较大),即,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低于或等于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车架体整体的强度、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除了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以外,车架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可以向外突出设置,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中的至少一者的上盖板110的位置可以高于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从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分别向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的方向延伸时,部分上盖板110呈倾斜设置,从而使得第一端部S1和第二端部S2的上盖板110的位置都高于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的位置,而同时,第一端部S1、第二端部S2以及中间部S3的下盖板120都保持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体分为第一端部(S1)、第二端部(S2)以及中间部(S3),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沿所述车架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部(S3)的两侧,所述中间部(S3)用于安装回转单元(S4);/n所述车架体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20)、左腹板(130)以及右腹板(140),所述上盖板(110)和所述下盖板(12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左腹板(130)以及所述右腹板(140)分别连接在所述上盖板(110)和所述下盖板(120)的两侧;/n其中,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体分为第一端部(S1)、第二端部(S2)以及中间部(S3),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沿所述车架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部(S3)的两侧,所述中间部(S3)用于安装回转单元(S4);
所述车架体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20)、左腹板(130)以及右腹板(140),所述上盖板(110)和所述下盖板(12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左腹板(130)以及所述右腹板(140)分别连接在所述上盖板(110)和所述下盖板(120)的两侧;
其中,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S3)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处的上盖板(110)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处的下盖板(120)的位置高于所述中间部(S3)的下盖板(120)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中的至少一者的上盖板(110)的位置高于所述中间部(S3)的上盖板(110)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S1)和所述第二端部(S2)中的至少一者的下盖板(120)的位置低于所述中间部(S3)的下盖板(120)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体,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湘华沈昌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