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管尾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5517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尾喉,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尾喉生锈的技术问题。本排气管尾喉,包括内胆和外胆,内胆与外胆之间具有缝隙,内胆上开设有排水孔一,所述外胆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下方的排水孔二,且排水孔一和排水孔二重叠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与外胆之间设有能够防止冷凝水进入排水孔二后侧缝隙中的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位于排水孔一的后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防止尾喉生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管尾喉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排气管尾喉。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飞速的发展及客户对汽车美观化的需求,汽车排气管尾喉造型形式多样。尾喉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安装在后保险杠上,一种是焊接或螺接在排气尾管上。对于焊接或螺接在排气管上的尾喉一般由内胆、外胆、连接板等部件构成,并将尾管焊接或螺接在排气尾管上,排气尾管与消声器连接。某些车型为了使发动机燃烧生成的水不会积聚在排气管尾喉中,会在内胆底部设计有排水孔一,在外胆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下方的排水孔二,以便积水排出。汽车在行驶中,当内胆内的水通过排水孔一朝向排水孔二流动时,气流吹动水滴往尾喉尾端移动直接进入内胆与外胆之间缝隙中,进入缝隙的水滴变的较难排除,导致尾喉生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排气管尾喉,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排气管尾喉,包括内胆和外胆,内胆与外胆之间具有缝隙,内胆上开设有排水孔一,所述外胆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下方的排水孔二,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与外胆之间设有能够防止冷凝水进入排水孔二后侧缝隙中的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位于排水孔一的后侧。在内胆中形成冷凝水,内胆中的冷凝水从内胆上开设的排水孔一流出进入内胆与外胆之间的间隙中,由于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有气流从排水孔二进入并作用在冷凝水上,使原本应该从排水孔二中排出的冷凝水朝排气管尾喉的尾端移动,而无法顺利的从排水孔二中排出,本技术通过在内胆与外胆之间设置的挡流板对冷凝水进行阻挡,由于挡流板位于排水孔一的后侧,当气流吹动冷凝水向尾喉尾端移动时,挡流板能够对冷凝水进行阻拦,防止冷凝水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朝排气管尾喉的尾端移动并留存在内胆与外胆之间的缝隙中,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排水孔二的面积大于排水孔一的面积,且排水孔二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排水孔一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所述排水孔一正投影于外胆上的位置位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当气流从排水孔二进入作用在需要排出的冷凝水上时,冷凝水会向尾喉尾端移动,由于排水孔二与排水孔一之间的尺寸及位置关系,能够增加冷凝水从排水孔二流出尾喉的流通截面,在冷凝水被气流吹动向尾喉尾端移动时,使冷凝水能够更多更顺畅的从排水孔二中流出,防止冷凝水留存在内胆与外胆之间的间隙中,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挡流板倾斜设置,所述挡流板的底端与外胆相连,挡流板的顶端与内胆相连,所述挡流板的上板面朝向排水孔一,挡流板的下板面朝向排水孔二。当冷凝水从排水孔一中流出,挡流板的会对冷凝水进行阻拦,防止冷凝水往尾喉尾端移动,并且对附着在挡流板上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同时由于挡流板的倾斜设置斜跨在排水孔一和排水孔二之间还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防止气流直接作用在冷凝水上使冷凝水向尾喉尾端移动,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排水孔一为圆孔,所述挡流板的宽度大于排水孔一的直径。挡流板的宽度大于排水孔一的直径使挡流板能够更好的对冷凝水进行阻拦,防止冷凝水朝尾喉的尾端移动,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排水孔二呈方孔状,所述挡流板的底端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相连。挡流板的底端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相连,当冷凝水顺着挡流板流动时会被导向到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更有利于将冷凝水从排水孔二排出,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的长度大于挡流板的宽度,挡流板位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的中部。当冷凝水沿挡流板往外胆流动,由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的长度大于挡流板的宽度,且挡流板位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的中部,所以当冷凝水流至挡流板的底部时,冷凝水会从挡流板的两侧直接流入排水孔二内并排出尾喉,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在上述的排气管尾喉中,所述排水孔二呈方孔状,所述挡流板的底边与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尾端的边沿相连,所述挡流板的顶边与内胆相连。挡流板的顶边和底边分别与内胆和外胆相连,且挡流板的底边连接在排水孔二靠近尾喉尾端的边沿上,在气流的作用下,冷凝水若向尾喉尾端移动时,冷凝水会被挡水板阻隔,防止冷凝水进入尾喉尾端内,进而防止尾喉由于冷凝水无法顺畅排出生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挡流板的设置能够使内胆内的冷凝水更顺畅的从排水孔二中排出。2、通过挡流板的设置能够防止冷凝水在气流的作用下进入尾喉的尾端,进而防止尾喉生锈。附图说明图1是排气管尾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尾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尾喉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尾喉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胆;1a、排水孔一;2、外胆;2a、排水孔二;3、挡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排气管尾喉包括排气管和尾喉,尾喉包括内胆1和外胆2,在内胆1的前端设有盖板,盖板与排气管相连。内胆1与外胆2之间具有缝隙,在内胆1上开设有排水孔一1a,外胆2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1a下方的排水孔二2a。排水孔二2a面积大于排水孔一1a的面积,且排水孔二2a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排水孔一1a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排水孔一1a正投影于外胆上的位置位于排水孔二2a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具体的,排水孔一1a呈圆孔状,排水孔二2a呈方孔状。如图1至图3所示,在内胆1中形成冷凝水,内胆1中的冷凝水从内胆1上开设的排水孔一1a流出进入内胆1与外胆2之间的间隙中,由于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有气流从排水孔二2a进入并作用在冷凝水上,使原本应该从排水孔二2a中排出的冷凝水朝排气管尾喉的尾端移动,而无法顺利的从排水孔二2a中排出,由于排水孔二2a与排水孔一1a之间的尺寸及位置关系,能够增加冷凝水从排水孔二2a流出尾喉的流通截面,在冷凝水被气流吹动向尾喉尾端移动时,使冷凝水能够更多更顺畅的从排水孔二2a中流出,进而防止尾喉的生锈。如图1至图3所示,在内胆1与外胆2之间设有挡流板3,挡流板3倾斜设置,挡流板3的底端与排水孔二2a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相连,挡流板3的顶端与内胆1相连,挡流板3的上板面朝向排水孔一1a,当冷凝水从排水孔一1a中流出,挡流板3的会对冷凝水进行阻拦,防止冷凝水往尾喉尾端移动,挡流板3还对附着在挡流板3上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同时由于挡流板3的倾斜设置斜跨在排水孔一1a和排水孔二2a之间还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防止气流直接作用在冷凝水上使冷凝水向尾喉尾端移动。如图1至图3所示,挡流板3的下板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管尾喉,包括内胆(1)和外胆(2),内胆(1)与外胆(2)之间具有缝隙,内胆(1)上开设有排水孔一(1a),所述外胆(2)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1a)下方的排水孔二(2a),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1)与外胆(2)之间设有能够防止冷凝水进入排水孔二(2a)后侧缝隙中的挡流板(3),所述挡流板(3)位于排水孔一(1a)的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管尾喉,包括内胆(1)和外胆(2),内胆(1)与外胆(2)之间具有缝隙,内胆(1)上开设有排水孔一(1a),所述外胆(2)上开设有位于排水孔一(1a)下方的排水孔二(2a),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1)与外胆(2)之间设有能够防止冷凝水进入排水孔二(2a)后侧缝隙中的挡流板(3),所述挡流板(3)位于排水孔一(1a)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尾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二(2a)的面积大于排水孔一(1a)的面积,且排水孔二(2a)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排水孔一(1a)沿尾喉前端往尾端方向上的长度,所述排水孔一(1a)正投影于外胆上的位置位于排水孔二(2a)靠近尾喉前端的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尾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板(3)倾斜设置,所述挡流板(3)的底端与外胆(2)相连,挡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鑫李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