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143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平衡车技术领域,具体为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包括有车体和脚踏箱,所述车体上连接有驾驶部件,所述车体的两端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侧端连接有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外侧安装有轮胎,所述轮胎的上方安装有挡泥板,所述车体的侧面连接有位于驱动轴外侧的支撑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脚踏箱与车体区分开来,利用气弹簧、支撑筒、轴承、压感器和减震弹簧将脚踏箱与车体连接起来,当使用者经过非平整地面时,气弹簧和减震弹簧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进而降低使用者感受到的振幅,使得了骑行更加稳定,无需双膝弯曲降低重心,使用起来舒适度较高,结构设计新颖合理,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
本技术涉及平衡车
,具体为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电动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就包括有电动平衡车,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或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通过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现有电动平衡车在经过减速带等非平整地面时需要使用者双膝弯曲,通过降低重心来保持稳定,同时降低使用者的震感,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但这样操作较为繁琐,很容易由于操作问题产生颠簸,稳定性较差,不便于推广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具有稳定性高的特点。(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包括有车体和脚踏箱,所述车体上连接有驾驶部件,所述车体的两端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侧端连接有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外侧安装有轮胎,所述轮胎的上方安装有挡泥板,所述车体的侧面连接有位于驱动轴外侧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套装在驱动轴的外侧,所述支撑筒的上方安装有压感器和控制机,所述压感器与控制机电性连接,所述压感器的上方连接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的内部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端连接在脚踏箱上,所述支撑筒的底部安装有气弹簧和气控机,所述气弹簧与气控机管道连接,所述支撑筒的侧面连接有限位板,所述脚踏箱的内壁上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板活动卡接在限位块的内部,所述脚踏箱的顶部设有脚踏板。优选的,所述车体的内部包括有控制组件和电机,且电机与驱动轴连接。优选的,所述控制机与气控机电性连接,且控制机与车体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脚踏箱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供驱动轴活动的通孔,且脚踏箱为上平下弧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气弹簧设有两组六个,且侧边的两个气弹簧倾斜连接在脚踏箱上。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设有两组,且减震弹簧顶部的外侧设有限位环。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脚踏箱与车体区分开来,利用气弹簧、支撑筒、轴承、压感器和减震弹簧将脚踏箱与车体连接起来,当使用者经过非平整地面时,气弹簧和减震弹簧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进而降低使用者感受到的振幅,使得了骑行更加稳定,无需双膝弯曲降低重心,使用起来舒适度较高,结构设计新颖合理,便于推广使用。2.本技术通过限位板和限位块使得脚踏箱在上下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避免脚踏箱出现侧向倾斜的故障,便于驱动部件精准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平衡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侧面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车体;2、驾驶部件;3、驱动轴;4、减速箱;5、轮胎;6、挡泥板;7、支撑筒;8、轴承;9、压感器;10、控制机;11、弹簧座;12、减震弹簧;13、脚踏箱;14、气弹簧;15、气控机;16、限位板;17、限位块;18、脚踏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包括有车体1和脚踏箱13,车体1上连接有驾驶部件2,车体1的两端连接有驱动轴3,驱动轴3的外侧端连接有减速箱4,减速箱4的外侧安装有轮胎5,轮胎5的上方安装有挡泥板6,车体1的侧面连接有位于驱动轴3外侧的支撑筒7,支撑筒7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轴承8,轴承8套装在驱动轴3的外侧,支撑筒7的上方安装有压感器9和控制机10,压感器9与控制机10电性连接,压感器9的上方连接有弹簧座11,弹簧座11的内部设有减震弹簧12,减震弹簧12的顶端连接在脚踏箱13上,支撑筒7的底部安装有气弹簧14和气控机15,气弹簧14与气控机15管道连接,支撑筒7的侧面连接有限位板16,脚踏箱13的内壁上安装有限位块17,限位板16活动卡接在限位块17的内部,脚踏箱13的顶部设有脚踏板18。为了解决现有电动平衡车存在稳定性不理想的问题,我们通过将脚踏箱13与车体1区分开来,利用气弹簧14、支撑筒7、轴承8、压感器9和减震弹簧12将脚踏箱13与车体1连接起来,当使用者经过非平整地面时,气弹簧14和减震弹簧12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进而降低使用者感受到的振幅,使得了骑行更加稳定,无需双膝弯曲降低重心,使用起来舒适度较高,结构设计新颖合理,便于推广使用。另一方面通过限位板16和限位块17使得脚踏箱13在上下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避免脚踏箱13出现侧向倾斜的故障,便于驱动部件精准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平衡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的,车体1的内部包括有控制组件和电机,且电机与驱动轴3连接,通过车体1的平衡系统和驱动系统可以保证平衡车的正常行驶,通过电机带动驱动轴3,再配合减速箱4的调整控制轮胎5的转动,提高了装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机10与气控机15电性连接,且控制机10与车体1电性连接,通过气控机15可以对气弹簧14的伸缩进行控制,而压感器9将检测到的压力传递给控制机10,通过控制机10对上方的震动程度进行判断,进而将信息传递给气控机15,控制气弹簧14在合适时间进行伸缩,以保证良好的缓冲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的,脚踏箱1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供驱动轴3活动的通孔,且脚踏箱13为上平下弧状结构,通过脚踏箱13两端的通孔使得脚踏箱13上下运动时不会与脚踏箱13发生接触碰撞,设计较为合理。如图3所示,气弹簧14设有两组六个,且侧边的两个气弹簧14倾斜连接在脚踏箱13上,通过倾斜设置的气弹簧14使得脚踏箱13的受力更加均匀,有效的提高了平衡车的减震效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站立在脚踏箱13的上方,双腿紧贴驾驶部件2,当使用者身体出现倾斜时,车体1内部的平衡机构和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带动轮胎5向相应范围转动,当使用平衡车经过减速带等非平整地面时适当减速,轮胎5上的震动通过驱动轴3传递给脚踏箱13,气控机15打开气弹簧14,使气弹簧14伸缩,配合减震弹簧12对脚踏箱13进行减震,而后根据震动后压感器9接收到的压力控制气控机15将气弹簧14关停,进行复位,即可。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包括有车体(1)和脚踏箱(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连接有驾驶部件(2),所述车体(1)的两端连接有驱动轴(3),所述驱动轴(3)的外侧端连接有减速箱(4),所述减速箱(4)的外侧安装有轮胎(5),所述轮胎(5)的上方安装有挡泥板(6),所述车体(1)的侧面连接有位于驱动轴(3)外侧的支撑筒(7),所述支撑筒(7)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轴承(8),所述轴承(8)套装在驱动轴(3)的外侧,所述支撑筒(7)的上方安装有压感器(9)和控制机(10),所述压感器(9)与控制机(10)电性连接,所述压感器(9)的上方连接有弹簧座(11),所述弹簧座(11)的内部设有减震弹簧(12),所述减震弹簧(12)的顶端连接在脚踏箱(13)上,所述支撑筒(7)的底部安装有气弹簧(14)和气控机(15),所述气弹簧(14)与气控机(15)管道连接,所述支撑筒(7)的侧面连接有限位板(16),所述脚踏箱(13)的内壁上安装有限位块(17),所述限位板(16)活动卡接在限位块(17)的内部,所述脚踏箱(13)的顶部设有脚踏板(18)。/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平衡车车体稳定结构,包括有车体(1)和脚踏箱(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连接有驾驶部件(2),所述车体(1)的两端连接有驱动轴(3),所述驱动轴(3)的外侧端连接有减速箱(4),所述减速箱(4)的外侧安装有轮胎(5),所述轮胎(5)的上方安装有挡泥板(6),所述车体(1)的侧面连接有位于驱动轴(3)外侧的支撑筒(7),所述支撑筒(7)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轴承(8),所述轴承(8)套装在驱动轴(3)的外侧,所述支撑筒(7)的上方安装有压感器(9)和控制机(10),所述压感器(9)与控制机(10)电性连接,所述压感器(9)的上方连接有弹簧座(11),所述弹簧座(11)的内部设有减震弹簧(12),所述减震弹簧(12)的顶端连接在脚踏箱(13)上,所述支撑筒(7)的底部安装有气弹簧(14)和气控机(15),所述气弹簧(14)与气控机(15)管道连接,所述支撑筒(7)的侧面连接有限位板(16),所述脚踏箱(13)的内壁上安装有限位块(17),所述限位板(16)活动卡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敏锋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锋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