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058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为使用者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PPARG拮抗剂,用于抑制MB细胞外泌体诱导的M2样TAMs,还包括PPARG拮抗剂与SMO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与单独使用传统SMO抑制剂相比,SMO抑制剂和PPARG拮抗剂的联合治疗有效抑制了SHH型MB肿瘤的生长,并减少了M2样TAMs的浸润数量,表明PPARG拮抗剂能有效抑制TAMs的M2样极化,并有效增强了SMO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这提示,PPARG拮抗剂与SMO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作为改善传统SHH型MB单一治疗存在后期耐药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肿瘤用药物
,具体涉及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脑肿瘤,约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0%,WHOIV级,极易转移和复发,幸存者还常伴有多种后遗症。该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公认的分子亚型主要有4种:WNT型、SHH型、Group3型和Group4型。其中,SonicHedgehog(SHH)亚型与S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相关,约占总病例的30%。研究者针对Shh信号通路的靶向抑制剂开展了大量临床实验,但仍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andmicroglia,TAMs)被认为是脑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肿瘤进展和耐药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得到研究者重视。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是由肿瘤细胞、多种非癌细胞、细胞因、基质成分、血液和淋巴循环等组成的复杂系统。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脑肿瘤进展的关键调节因子。TME中的细胞成分除了癌细胞,还包括局部的基质细胞、常驻的成纤维细胞、髓系细胞以及从远端招募的细胞,如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等),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和循环血小板。TME中的基质细胞包括周细胞、内皮细胞等。TME中的髓系细胞有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Tie2的单核细胞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andmicroglia,TAMs)是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和组织驻留小胶质细胞,是脑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不同于起源于原始卵黄囊前体的肺泡和腹膜巨噬细胞,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或髓外造血样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会被许多生化因素,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L2)、促炎信号分子、集落刺激因子1(CSF1)、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补体级联产物等募集进入肿瘤组织中。一般,单核巨噬细胞可以极化为M1或M2型。M1型巨噬细胞,也被称为经典激活型,能够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如IL-12、IL-1β、IL-6、IL-23、TNF-α以及产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并参与辅助性T细胞清除细菌病毒感染等反应。而M2型巨噬细胞,也被称为交替激活型,其特征是分泌IL-4、IL-10、IL-13,表达细胞标志物如精氨酸酶1(ARG-1)、类抵抗素α(resistin-like-α,也称Fizz1)、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C1,也称CD206)、CD163等,能够参与组织修复和重构,释放趋化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等。M1极化和M2极化的巨噬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动态转化的状态。巨噬细胞暴露于不同信号环境下可发生"再极化",因而极少有真正维持在单向极化极端状态的巨噬细胞。许多证据显示在原发性肿瘤特定的TME下,浸润的TAMs往往起到促肿瘤作用,且通常与不良预后相关,一般认为TAMs更接近于M2样的活化状态。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型和功能:M1样TAMs具有抗肿瘤效应,会抑制血管生成,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等;M2样TAMs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诱导血管生成、组织重构修复和纤维化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目前,针对Hedgehog信号通路中关键调控分子SMO的抑制剂已进入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四种高效且具有肿瘤靶向性的SMO拮抗剂已进入第二阶段临床试验,包括Sonidegib(别名NVP-LDE225)、Vismodegib(别名GDC-0449)、BMS-833923(别名XL-139)和IPI-926。其中,Sonidegib被报道在髓母细胞瘤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然而,临床上SHH型MB经常在SMO下游发生如SUFU、GLI2和MYCN等高频突变,这导致病人对SMO抑制剂产生强烈的耐药性,并限制了用SMO抑制剂单一治疗的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通过对直接抑制PPARG的激活,控制MB细胞的外泌体促进TAM的M2样极化,并解决SMO抑制剂耐药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为使用者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PPARG拮抗剂,用于控制MB细胞的外泌体促进TAM的M2样极化。优选的,所述肿瘤为髓母细胞瘤。优选的,PPARG拮抗剂为GW9662。优选的,PPARG拮抗剂的剂型为液剂、片剂、粉剂或任一适于使用者施用的剂型。优选的,还包括向使用者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一种或多种另外的治疗剂。优选的,另外的治疗剂至少包括SMO抑制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单独使用传统SMO抑制剂相比,SMO抑制剂和PPARG拮抗剂的联合治疗有效抑制了SHH型MB的肿瘤生长,并减少了M2样TAMs的浸润数量。说明PPARG拮抗剂能有效抑制TAMs的M2样极化,并有效增强了SMO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这提示,PPARG拮抗剂与SMO抑制剂可作为改善SHH型MB治疗的联合疗法的一种选择。附图说明图1A至图1E均为Sonidegib和GW9662对NeuroD2:SmoA1小鼠的治疗效果;图1A为NeuroD2:SmoA1模型小鼠给药方式及给药周期示意图,小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小鼠5-6只,每组小鼠的肿瘤大小,体重等生理条件相似,分为Vehicle组,注射(10%DMSO,40%PEG300和5%Tween-80insaline),单用SMO抑制剂组(20mg/kgsonidegib,口服),单用PPARG拮抗剂组(10mg/kgGW9662,腹腔注射),联合应用SMO和PPARG组(口服20mg/kgsonidegib+腹腔注射10mg/kgGW9662)。图1B为不同药物处理组SHH型MB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磁共振成像图。橙红色信号指示检测到的肿瘤。图1C为4组SHH型MB小鼠连续给药后的肿瘤体积。每周至少进行2次磁共振成像,Vehicle组为对照组。图1D为4组SHH型MB小鼠连续给药后的生存曲线,Vehicle组为对照组。图1E为4组SHH型MB小鼠连续给药后的体重变化。因为小鼠个体差异较大,图中没有显示误差线。n=21。图1A至图1E中,*:p<0.05,**:p<0.01,***:p<0.001,****:p<0.0001。图2A至图2E为Sonidegib和GW9662治疗对SHH型MB小鼠TAMs的影响结果;其中,图2A为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药物处理下SHH型MB小鼠中TAMs(C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使用者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PPARG拮抗剂,用于抑制MB细胞的外泌体引起的M2样TAM的极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使用者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PPARG拮抗剂,用于抑制MB细胞的外泌体引起的M2样TAM的极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为SHH型髓母细胞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PPARG拮抗剂为GW966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PARG拮抗剂在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青朱靓怡杨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