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南大学专利>正文

双支撑电驱动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662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支撑电驱动轮,包括箱体组合、驱动电机、变速组件和轮毂,驱动电机和变速组件位于箱体组合内,箱体组合左侧形成第一支撑部,右侧由箱体内伸出一固定轴形成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用于安装支撑所述驱动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于车辆后支撑结构稳定,提高行驶安全性,并提高负载能力;同时,且该结构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可设置减速机构,适合使用高速电机驱动,可较大的提升电动车的扭矩输出范围,最终达到行驶阻力与输出扭矩的良好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采用双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条件,整体平稳性较好,可减小每个支撑的体积和重量,不受偏转力矩作用,降低制造成本,保证运行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支撑电驱动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轮,特别涉及一种双支撑电驱动轮。
技术介绍
新能源车辆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驱动轮也逐渐进入车辆的驱动领域,较多的就是轮毂电机或者轮边电机,二者主要的区别就是电机安装位置的不同,但是原理没有实质性区别。轮毂电机的驱动系统形成轮毂的一部分,一般采用外转子驱动,轮毂与外转子驱动连接,定子轴支撑于平叉,在两轮电动车上较为普遍地采用,但没有变速装置,因而,无法满足输出扭矩与行驶阻力的相匹配,能耗较高,效率较低,并且靠电机直接驱动,则电机只能采用低转速电机,由于轮毂体积有限,电机功率受限,质量较大,体积也较大。轮边电机结构则是驱动总成侧挂在轮边,专利申请号为201910470712.2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轮边电机结构,包括驱动机构、减速机构、轮毂,且所述驱动机构将动力输入到减速机构,减速机构通过法兰将动力输入到轮毂驱动车辆行驶;该结构的优点是驱动机构、减速机构的输出轴在同一中心线上,驱动机构、减速机构的壳体为一体,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另外减速器采用平行轴式的两级减速结构,安装简单,制造成本低,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同时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经减速器直接输出至车轮,整车结构简化,因此非常适合当前分布式驱动的轮毂驱动电动汽车上结构;但是,该结构依然存在较多的缺点:1、安装支撑进支撑在电机处,仅仅是单支撑结构,稳定性差,形成较大的偏转力矩,易于造成支撑失效;被迫选择体积较大的支撑结构,整体重量较大,支撑结构成本较高;2、箱体为整体结构,工艺性较差,制造成本较高。3、整体传动中电机输出为单悬臂结构,稳定性较差,易于磨损从而影响电机使用寿命,从而影响传动精度,容易出现运行噪声,影响传动效率。因此,需要一种对现有的电驱动轮结构进行改进,具有双支撑的结构,且该结构可设置减速机构,可较大的提升电动车的扭矩输出适用于高转速大扭矩,降低制造成本,保证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支撑电驱动轮,具有双支撑的结构,且该结构可设置减速机构,可较大的提升电动车的扭矩输出适用于高转速大扭矩,降低制造成本,保证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能耗。本技术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包括箱体组合、驱动电机、变速组件和轮毂,所述驱动电机和变速组件位于箱体组合内,所述箱体组合左侧形成第一支撑部,右侧由箱体内伸出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伸出箱体轴段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用于安装支撑所述驱动轮。进一步,所述箱体组合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由左到右依次排列并紧固连接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第四箱体和第五箱体,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左侧并与第一箱体固定,所述固定轴内侧端部位于箱体组合内的设定位置并固定。进一步,所述变速组件包括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中间从动齿轮、中间主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从动齿轮,所述中间从动齿轮与所述中间主动齿轮形成双联齿轮,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配合并与中间从动齿轮啮合,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与所述中间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用于将动力输出至所述轮毂。进一步,所述固定轴沿轴向穿过第五箱体并内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四箱体;所述变速组件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一端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五箱体,另一端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箱体;所述中间从动齿轮和中间主动齿轮传动配合设置于所述中间轴形成双联齿轮。进一步,所述固定轴转动配合外套有动力输出轴套,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传动配合设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套,所述动力输出轴套一端伸出所述第五箱体并与所述轮毂传动连接。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和所述中间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二箱体与第三箱体合箱后共同形成的空间内,中间主动齿轮与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五箱体的空间内,所述中间轴贯穿所述第二箱体、第三箱体、第四箱体和第五箱体的内部空间;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中间从动齿轮、中间主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之间的啮合均为减速啮合传动。进一步,所述第四箱体内部形成向中部延伸的固定轴座,所述固定轴内侧端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轴座,外侧端部延伸出所述第五箱体并转动配合支撑于所述轮毂,延伸出轮毂的轴段形成第二支撑部。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的轴向两侧分别与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一体成形形成外套于所述动力输出轴套的轴肩套,位于右侧的轴肩套转动配合支撑于所述第五箱体,位于左侧的轴肩套转动配合支撑于所述第四箱体。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的轴向两侧分别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体成形形成轴肩套,位于右侧的轴肩套转动配合支撑于所述第三箱体,位于左侧的轴肩套转动配合支撑于所述第二箱体。进一步,所述固定轴座的右侧形成用于转动支撑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的左侧轴肩套的轴承座;所述第三箱体向内延伸形成用于转动支撑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的右侧轴肩套的轴承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利用固定轴一端伸出的结构,并结合电机侧的支撑,可使得电驱动轮形成双侧支撑的结构,安装于车辆后支撑结构稳定,提高行驶安全性,并提高负载能力;同时,且该结构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可设置减速机构,适合使用高速电机驱动,可较大的提升电动车的扭矩输出范围,最终达到行驶阻力与输出扭矩的良好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采用双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条件,整体平稳性较好,可减小每个支撑的体积和重量,不受偏转力矩作用,降低制造成本,保证运行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能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箱体组合的轴向剖面图;图3为安装总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箱体组合的轴向剖面图,图3为安装总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包括箱体组合、驱动电机2、变速组件和轮毂15,所述驱动电机2和变速组件位于箱体组合内,所述箱体组合左侧形成第一支撑部1,右侧由箱体内伸出一固定轴10,所述固定轴10伸出箱体的轴段形成第二支撑部18;所述第一支撑部1和第二支撑部18用于安装支撑所述驱动轮,驱动轮即为本技术的整个双支撑电驱动轮;这里的左右与图中位置对应,即电机侧为左;该结构中,设置有箱体组合,箱体组合内可以设置减速机构,从而达到变速目的,为大扭矩输出提供可能;同时,固定轴并不用于动力输出,实现双支撑结构,保证了车辆的支撑稳定性,提高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组合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由左到右依次排列并紧固连接的第一箱体3、第二箱体5、第三箱体6、第四箱体7和第五箱体11,所述驱动电机2位于所述第一箱体3内,所述第一支撑部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3左侧并与第一箱体3固定,本实施例为一体成形,也可采用分体式并紧固连接的结构;所述固定轴10内侧端部位于箱体组合内的设定位置并固定,固定的方式为多种,可采用现有的机械固定方式,包括螺栓固定、铆接等;整体结构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组合、驱动电机、变速组件和轮毂,所述驱动电机和变速组件位于箱体组合内,所述箱体组合左侧形成第一支撑部,右侧由箱体内伸出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伸出箱体轴段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用于安装支撑所述驱动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组合、驱动电机、变速组件和轮毂,所述驱动电机和变速组件位于箱体组合内,所述箱体组合左侧形成第一支撑部,右侧由箱体内伸出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伸出箱体轴段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用于安装支撑所述驱动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组合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由左到右依次排列并紧固连接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第四箱体和第五箱体,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左侧并与第一箱体固定,所述固定轴内侧端部位于箱体组合内的设定位置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组件包括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中间从动齿轮、中间主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从动齿轮,所述中间从动齿轮与所述中间主动齿轮形成双联齿轮,所述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配合并与中间从动齿轮啮合,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与所述中间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用于将动力输出至所述轮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沿轴向穿过第五箱体并内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四箱体;所述变速组件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一端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五箱体,另一端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箱体;所述中间从动齿轮和中间主动齿轮传动配合设置于所述中间轴形成双联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支撑电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转动配合外套有动力输出轴套,所述动力输出从动齿轮传动配合设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套,所述动力输出轴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荣生陈俊杰张引航周黔陈同浩王靖谭志康邓天仪朱康熙阎昌权邓云帆梁品权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