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762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五通接头和储液容器,五通接头包括本体以及设于本体上的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第一进液口与储液容器的出液口连通;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散热器、第一水泵、第一待冷却件,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水泵、第二待冷却件,所述五通接头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分别与第一散热器、第一水泵、第二散热器、第二水泵上的进液口连通。其能够同时满足两个回路的冷却需求,减少管路数量,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还公开了具有上述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的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动力总成的冷却,具体涉及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油耗排放法规日益严苛,传统动力总成在达成双积分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对传统动力总成电动化进行布局已成为国内外主流主机厂必须选择的方向。但混动构型的汽车也意味在传统动力的基础上新增了很多零部件,相应的冷却原理也变得更为复杂,管路的走向及设计也将更为困难。除此之外,混动构型的管路完成设计后,由于新增很多管路,在生产线上装配也面临装配困难、影响生产节拍,对企业的生产发展不利。参见图1,所示的现有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总共有两个回路均需要通过蓄水壶18的冷却液冷却,包括由低温散热器20、电子水泵一21、增压器22、现有中冷器23组成的发动机常规增压系统冷却回路以及由电机散热器24、电子水泵二25、电机控制器26、驱动电机27组成的混动系统冷却回路。因冷却液在这两个冷却回路上始终保持恒通状态,从蓄水壶18流出的冷却液需经过三个三通阀19分别流动到低温散热器20、电子水泵一21、电子水泵二25以及电机散热器24,无论从管路走向、管路布置以及装配便利性上都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其能够同时满足两个回路的冷却需求,减少管路数量,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本技术所述的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五通接头和储液容器,所述五通接头包括本体以及设于本体上的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与储液容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一水泵、第一待冷却件,所述第一散热器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的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待冷却件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进液口与五通接头的第二出液口连通,第一水泵出液口与第一待冷却件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水泵、第二待冷却件,所述第二散热器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的第三出液口和第二待冷却件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进液口与五通接头的第四出液口连通,第二水泵出液口与第二待冷却件进液口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待冷却件为增压器,第二待冷却件为驱动电机。进一步,所述五通接头的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轴线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所述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与第一进液口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90°、135°、180°。进一步,所述本体边沿设有安装支耳,所述安装支耳上设有安装孔。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上述的冷却系统。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总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一个五通接头同时满足两个冷却循环回路的供液需求,减少了管路数量,使得冷却系统的布置更简单,避免了冷却系统因管路和三通阀数量多受布置空间影响的问题,结构简单,装配便捷。2、本技术所述五通接头的进水口直接与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连通,制造难度低。并且由于五通接头的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最大化地减少了五通接头的占用空间,便于布置。所述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三出液口和第四出液口与第一进液口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90°、135°、180°,各个接头留有足够的装配空间,便于装配。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混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五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五通接头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五通接头,2—储液容器,3—第一散热器,4—第一水泵,5—第一待冷却件,6—第二散热器,7—第二水泵,8—第二待冷却件,9—中冷器,10—本体,11—第一进液口,12—第一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14—第三出液口,15—第四出液口,16—安装支耳,17—安装孔,18—蓄水壶,19—三通阀,20—低温散热器,21—电子水泵一,22—增压器,23—现有中冷器,24—电机散热器,25—电子水泵二,26—驱动电机,27—电机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参见图2,所示的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五通接头1和储液容器2,所述五通接头1包括本体10以及设于本体10上的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第三出液口14和第四出液口15,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储液容器2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储液容器2为蓄水壶,为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提供冷却液。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为发动机增压器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3、第一水泵4、第一待冷却件5,所述第一待冷却件5为增压器。所述第一散热器3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一出液口12和第一待冷却件5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4进液口与五通接头1的第二出液口13连通,第一水泵4出液口与第一待冷却件5进液口连通。为了保证增压器即第一待冷却件5的冷却效果,在增压器位置并联有中冷器9,所述中冷器9的进液口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水泵4与第一待冷却件5之间的管路和第一待冷却件5和第一散热器3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为驱动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6、第二水泵5、第二待冷却件8,所述第二待冷却件8为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散热器6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三出液口14和第二待冷却件8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进液口7与五通接头1的第四出液口15连通,第二水泵7出液口与第二待冷却件8进液口连通。参见图3和图4,所述五通接头1的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第三出液口14和第四出液口15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最大化地减少了五通接头的占用空间,便于布置。所述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第三出液口14和第四出液口15与第一进液口11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90°、135°、180°,使得各个接头留有足够的装配空间,便于装配。所述本体10边沿设有安装支耳16,所述安装支耳16上设有安装孔17,为五通接头1的装配固定提供安装点。具体装配时,先将储液容器2接五通接头1的第一进液口11的冷却水管、第二散热器6接第三出液口14的冷却水管与五通接头1分装,然后将第一散热器3装配到前端框架上,第一散热器接第一出液口12的冷却水管先分装到第一散热器3上,第一水泵4接第二出液口13的冷却水管、第二水泵7接第四出液口15的冷却水管分装到动力总成上。举升整车,将五通接头1的安装支耳16用螺栓固定在车身前端模块下横梁上,接着将第一水泵4上的冷却水管与五通接头1的第二出液口13对接,将第二水泵7上的冷却水管与五通接头1的第四出液口15对接,将第一散热器3上的冷却水管与五通接头的第一出液口12对接,将五通接头1的第三出液口14的冷却水管与第二散热器7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五通接头(1)和储液容器(2),所述五通接头(1)包括本体(10)以及设于本体(10)上的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第三出液口(14)和第四出液口(15),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储液容器(2)的出液口连通;/n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3)、第一水泵(4)、第一待冷却件(5),所述第一散热器(3)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一出液口(12)和第一待冷却件(5)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4)进液口与五通接头(1)的第二出液口(13)连通,第一水泵(4)出液口与第一待冷却件(5)进液口连通;/n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6)、第二水泵(7)、第二待冷却件(8),所述第二散热器(6)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三出液口(14)和第二待冷却件(8)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7)进液口与五通接头(1)的第四出液口(15)连通,第二水泵(7)出液口与第二待冷却件(8)进液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五通接头(1)和储液容器(2),所述五通接头(1)包括本体(10)以及设于本体(10)上的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第三出液口(14)和第四出液口(15),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储液容器(2)的出液口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3)、第一水泵(4)、第一待冷却件(5),所述第一散热器(3)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一出液口(12)和第一待冷却件(5)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4)进液口与五通接头(1)的第二出液口(13)连通,第一水泵(4)出液口与第一待冷却件(5)进液口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6)、第二水泵(7)、第二待冷却件(8),所述第二散热器(6)上设有两个进液口,分别与五通接头(1)的第三出液口(14)和第二待冷却件(8)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7)进液口与五通接头(1)的第四出液口(15)连通,第二水泵(7)出液口与第二待冷却件(8)进液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余从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