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及其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47419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3
本申请涉及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及其设计方法,包括安装件、两个支撑臂、销轴和液压提升组件,两个安装件水平设置,并且在竖向上间隔分布;在竖向上位于下方的安装件用于固定在驾驶室本体内,位于上方的安装件用于和上卧铺连接。两个支撑臂交叉设置,并且交叉处活动设有销轴,两个支撑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安装件可移动连接,液压提升组件安装在驾驶室本体内,并与销轴连接。采用交叉的支撑臂配合液压提升组件的结构,平衡上卧铺左右方向上的负荷,其承载能力更强;在提升上卧铺的过程中,只需要改变交叉的支撑臂之间的角度,以较小的液压提升量,就可完成较大的上卧铺提升量,从而减少了液压提升组件上升量和总长度,从而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及其设计方法
本申请涉及卡车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卡车做为公路长途运输的车型,具有行驶时间长、行驶路况恶劣等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卡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奔波在路上的状态,而驾驶室内的卧铺则是卡车驾驶员最为重要的休息区域,一个舒适的卧铺关系到驾驶员的休息质量,能否得到良好的睡眠又密切影响到卡车行车安全。许多卡车装有上下两个卧铺,可同时容纳两名驾驶员休息,也可以作为置物平台。由于车辆总高度要受到限制,根据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所规定,车辆高度不得超过4m,因此上下卧铺间距,以及上卧铺与顶盖的距离有一定的限制。需要进入上卧铺时,需要手动攀爬,由于上卧铺高度较高,攀爬困难,太低则下卧铺的空间不足,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于上下卧铺之间的距离要求不同,故而对上下卧铺之间的距离进行动态调整,即调整上卧铺的高度是有必要的。在一些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旋转电机和螺纹丝杆传动技术实现上卧铺高度调整,具体包括至少一根竖直的丝杆导杆,所述丝杆导杆的上下端各通过一个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后围钣金上,所述丝杆导杆连有驱动其自转的驱动电机,所述丝杆导杆上套置有设有内螺纹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上卧铺靠近所述后围钣金一端固定连接。其中,设有内螺纹的连接板和丝杆导杆其上的螺纹配合使用,进行提升上卧铺,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丝杠机构的螺纹承受上卧铺的载荷,其承受偏心载荷的能力有限,具体情况为:若将丝杠机构置于卧铺的几何中心,即车辆宽度方向,且上卧铺一端放置有物品或者仰卧的姿势不正确,即重心不在中间,卧铺有倾斜趋势时,丝杠机构提升上卧铺的过程中,连接板偏离,容易卡顿;若在卧铺两端分别布置一个丝杠机构,在提升上卧铺时,由于两个丝杠间同步困难,导致卧铺上升时容易出现一头高一头低的情况,甚至当卧铺两端的高度差较大时,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2)由于丝杠机构提升上卧铺以及驾驶人员时,上卧铺以及驾驶人员的重量作用在螺纹上,加大了连接板和丝杠机构的摩擦力,使磨损较大,降低了丝杠机构的使用寿命。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采用旋转电机和螺纹丝杆传动技术实现上卧铺高度调整时,需要在驾驶室舱内卧铺附近布置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进行带动丝杠机构的丝杠转动,从而使和连接板连接的上卧铺的高度进行调整,但是存在着以下问题:(3)由于在驾驶室舱内的卧铺附近布置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占用了驾驶人员的休息空间,并且旋转电机在工作时的噪音比较大;另外,旋转电机带动丝杠机构转动的过程中,其中丝杠的在旋转时容易出现伤人的安全隐患,若设置防护罩,也导致和安装步骤和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丝杠机构的螺纹承受上卧铺的载荷,其承受偏心载荷的能力有限,当上卧铺在提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卡顿现象的问题。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包括:两个安装件,其水平设置,并在竖向上间隔分布;位于下方的安装件用于固定在驾驶室本体内,位于上方的安装件用于和上卧铺连接;两个支撑臂,其交叉设置,并且交叉处设有销轴,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件可移动连接;液压提升组件,其顶部与所述销轴连接,当液压提升组件改变所述销轴的高度时,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的角度改变,以调整所述上卧铺的高度。采用交叉的支撑臂配合液压提升组件的结构,交叉的支撑臂作用在上卧铺底部的两端,平衡上卧铺左右方向上的负荷,相比较采用丝杠机构的方式,其承载能力更强,更为稳定。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以所述销轴为分界点,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以较小的液压提升组件的液压杆行程,完成较大的上卧铺提升量,从而减少了液压提升组件的液压杆的上升量和总长度,从而降低了液压系统的成本,并且减小驾驶室本体内空间的占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件滑动或滚动连接。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件为动导轨,位于下方的所述安装件为定导轨,所述动导轨和定导轨上均设有延其长度方向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设有滚轮;所述支撑臂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滚轮转动连接。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件为动导轨,位于下方的所述安装件为定导轨,所述动导轨和定导轨上均设有延其长度方向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滑设有限位块,所述支撑臂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限位块连接。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臂分别设置在所述销轴的两端,所述液压提升组件的顶部铰接在所述销轴的中间位置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提升组件包括:液压缸,其竖直设置在驾驶室本体内;油泵,其安装在驾驶室本体外,并通过液压输油管与所述液压缸连接,以控制所述液压缸顶升上卧铺。由于液压缸体积小于电机体积,并且采取上述的传动结构,减少了液压缸所需要液压杆的提升量,降低了液压缸的体积和功率,节约安装空间;另外带电机的油泵安装在驾驶室外,通过液压输油管与液压缸连接,进行控制液压缸的伸缩,消除了电机旋转机器伤人的安全隐患,且电机位于驾驶室本体外侧,减小电机的噪声对驾驶室内的影响。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驾驶室本体内空间大小,设置上卧铺的调节行程;设置支撑臂的设计长度,将销轴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的设计位置处,并确定传动比;利用所述传动比和调节行程,确定液压提升组件的工作行程。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支撑臂的设计长度,将销轴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的设计位置处,并确定传动比,包括以下步骤:将两个相同长度的支撑臂,以销轴为交叉点连接;以所述销轴为分界点,将所述支撑臂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上方,其中第一部分为L2,第二部分为L1;根据公式确定传动比c,所述公式为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液压提升组件工作行程的公式为:S=c×d,其中S为液压提升组件的工作行程,d为上卧铺的调节行程。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由于在驾驶室本体内水平设置安装件,两个支撑臂交叉设置,在交叉处设置销轴,在两个支撑臂的顶部铰接上卧铺,底部和安装件移动连接;液压提升组件设置在驾驶室本体内,并且与销轴连接;当液压提升组件竖直提升销轴时,通过两个支撑臂传递到上卧铺底板处,驱动上卧铺上升,上升过程中,两个支撑臂的交叉角度也随之改变,支撑臂的底部在安装件的水平方向上移动;第一方面,采用交叉的支撑臂配合液压提升组件的结构,交叉的支撑臂作用在上卧铺底部的两端,平衡上卧铺左右方向上的负荷,相比较采用丝杠机构的方式,其承载能力更强,提升上卧铺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液压提升组件改变交叉的支撑臂之间的角度即可,因此,稳定的顶升上卧铺,不会出现卡顿现象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两个安装件(1),其水平设置,并在竖向上间隔分布;位于下方的安装件(1)用于固定在驾驶室本体内,位于上方的安装件(1)用于和上卧铺(4)连接;/n两个支撑臂(2),其交叉设置,并且交叉处设有销轴(3),两个所述支撑臂(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件(1)可移动连接;/n液压提升组件(5),其顶部与所述销轴(3)连接,当液压提升组件(5)改变所述销轴(3)的高度时,两个所述支撑臂(2)之间的角度改变,以调整所述上卧铺(4)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两个安装件(1),其水平设置,并在竖向上间隔分布;位于下方的安装件(1)用于固定在驾驶室本体内,位于上方的安装件(1)用于和上卧铺(4)连接;
两个支撑臂(2),其交叉设置,并且交叉处设有销轴(3),两个所述支撑臂(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件(1)可移动连接;
液压提升组件(5),其顶部与所述销轴(3)连接,当液压提升组件(5)改变所述销轴(3)的高度时,两个所述支撑臂(2)之间的角度改变,以调整所述上卧铺(4)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臂(2)以所述销轴(3)为分界点,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支撑臂(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件(1)滑动或滚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件(1)为动导轨,位于下方的所述安装件(1)为定导轨,所述动导轨和定导轨上均设有延其长度方向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设有滚轮;
所述支撑臂(2)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支撑臂(2)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滚轮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商用车卧铺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件(1)为动导轨,位于下方的所述安装件(1)为定导轨,所述动导轨和定导轨上均设有延其长度方向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滑设有限位块,所述支撑臂(2)的两端与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湘华满章明胡占军吴小华苏军启陈颖周曦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