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4003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铺总成,其包括:卧铺板、两支撑组件以及两伸缩支架。其中,卧铺板包括骨架以及包覆该骨架并与该骨架通过发泡一体成型的发泡板,两支撑组件连接于骨架的同一侧,并分别固定于车辆驾驶室的后壁上,以将卧铺总成固定;两伸缩支架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每个伸缩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可伸缩地设于支架主体上的翻转板,翻转板伸出支架主体时与卧铺板远离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以于此处为卧铺板提供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卧铺总成,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车辆轻量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铺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件
,特别涉及一种卧铺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重卡行业大多涉及长途运输,也需要为正副驾驶员提供独立休息的空间,故在驾驶室内部,均安装有供驾驶员休息的卧铺总成。但现有的卧铺总成要么重量较大,不符合目前车辆轻量化的要求,燃油经济性较差,要么重量是轻了,但支撑强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前提下,解决现有技术中卧铺总成重量较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上卧铺总成,包括卧铺板,包括骨架以及包覆该骨架并与该骨架通过发泡一体成型的发泡板;所述骨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两支撑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并分别固定于车辆驾驶室的后壁上,以将所述卧铺总成固定于车辆驾驶室内;两伸缩支架,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每个所述伸缩支架包括连接于车辆驾驶室侧壁的支架主体和可伸缩地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伸出所述支架主体时与所述卧铺板远离所述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的伸缩式骨架车中,通过骨架和发泡板一体发泡成型形成卧铺板,有效减轻了上卧铺总成的重量,满足了车辆轻量化的需求,使得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进而使其能够符合更高的排放标准。同时本技术通过两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伸缩支架,于所述卧铺板远离所述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支撑该卧铺板,保证了卧铺板的支撑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卧铺总成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截面线AA处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截面线BB处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图1示出的卧铺总成的骨架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图1示出的卧铺总成的伸缩支架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图1示出的卧铺总成的防护机构的立体图。卧铺板10、骨架11、横梁111、第一横梁1111、第二横梁1112、螺栓1113、纵梁112、斜边纵梁1121、中间纵梁1122、发泡板12;卧铺垫20、两支撑组件40、两伸缩支架50、支架主体51、凹槽511、槽壁5111、翻转板52、翻转架521、托板522、限位槽523、销轴53、扭簧54、固定轴55;防护机构60、安全带61、固定销62、固定座63、卡接座64、卡接头65、防护网66、撑杆67、固定杆68、卡止件69。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申请提出一种卧铺总成,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长途运输车的驾驶室中,以供司乘人员休息。如图1至图3所示,该卧铺总成包括卧铺板10、卧铺垫20、两支撑组件40以及两伸缩支架50。卧铺垫20铺设于卧铺板10上,并通过包覆层与卧铺板10一起整体包覆。两支撑组件40沿一水平线间隔固定于车辆驾驶室的后壁上,并分别设于卧铺板10两端,并位于卧铺板10的同一侧,以将该卧铺总成固定于车辆驾驶室内。两伸缩支架50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并在伸出状态下与卧铺板10远离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以支撑卧铺板10。其中,卧铺板10包括骨架11以及包覆骨架11并与骨架11通过发泡一体成型的发泡板12。骨架11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横梁111以及连接于两横梁111之间的多根纵梁112。通过一体发泡成型可以使横梁111与纵梁112之间仅通过简单的搭接即可紧密的固定在一起,节省了加工装配的工序和物料。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多根纵梁112间隔插接于两横梁111之间,然后通过其上包覆的与其一体成型的发泡板12实现固定连接。不仅保证了卧铺板的轻量化,同时插接的方式相比于焊接、螺接以及铆接等形式,可以使骨架11上各处的应力更为分散,避免骨架11连接处的应力集中,提高了骨架11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为进一步保证骨架11和发泡板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骨架11发泡前,可沿横梁111以及纵梁112的延伸方向在其上间隔设置多个螺栓1113,以避免发泡过程中产生缝隙导致骨架11与发泡板12连接不够紧密。上述的多个螺栓1113可以沿上述横梁111以及纵梁112设于梁体应力薄弱处。同时,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骨架11的横梁111包括第一横梁1111和第二横梁1112。其中,第一横梁1111的长度不超过第二横梁1112的长度,且其垂直平分线为同一直线。纵梁112包括两斜边纵梁1121以及多根中间纵梁1122。其中,两斜边纵梁1121由第一横梁1111端部斜向连接第二横梁1112端部,中间纵梁1122设于两斜边纵梁1121之间且与第一横梁1111及第二横梁1112垂直连接。上述支撑结构可以一步减轻骨架11的重量,实现骨架轻量化的目的,使得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进而使其能够符合更高的排放标准。同时,上述的支撑结构也保证了骨架11在各个方向上的支撑强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两支撑组件40分别铰接于第一横梁1111的两端,以使卧铺板10可向上翻转收起,进而拓展车辆驾驶室内的空间。对于一般的卧铺板10,其可以向上翻转的极限角度约在35度至45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其极限角度为36度。请结合参阅图7,伸缩支架50包括连接于车辆驾驶室侧壁的支架主体51和可伸缩地设于支架主体51上的翻转板52。支架主体51中设有向车辆驾驶室侧壁凹陷的凹槽511,翻转板52可容置于凹槽511内,且其一端于凹槽511内与支架主体51通过销轴53铰接。当翻转板52处于收缩状态时,其完全容置于凹槽511内,且处于竖直状态。当翻转板52处于伸出状态时,其绕销轴53旋转出凹槽511,并处于水平状态,其与卧铺板10远离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以于卧铺板10远离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n卧铺板,包括骨架以及包覆该骨架并与该骨架通过发泡一体成型的发泡板;所述骨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n两支撑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并分别固定于车辆驾驶室的后壁上,以将所述卧铺总成固定于车辆驾驶室内;/n两伸缩支架,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每个所述伸缩支架均包括连接于车辆驾驶室侧壁上的支架主体和可伸缩地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伸出所述支架主体时与所述卧铺板远离所述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卧铺板,包括骨架以及包覆该骨架并与该骨架通过发泡一体成型的发泡板;所述骨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
两支撑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并分别固定于车辆驾驶室的后壁上,以将所述卧铺总成固定于车辆驾驶室内;
两伸缩支架,分别设于车辆驾驶室两相对的侧壁上,每个所述伸缩支架均包括连接于车辆驾驶室侧壁上的支架主体和可伸缩地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伸出所述支架主体时与所述卧铺板远离所述车辆驾驶室后壁的一侧的底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中设有凹槽,所述翻转板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翻转板的一端于所述凹槽内与所述支架主体铰接,以使所述翻转板可翻转缩回或伸出所述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包括翻转架及用以支撑所述卧铺板的托板,所述翻转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主体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
所述托板与所述翻转架之间形成有朝向所述支架主体的限位槽,所述凹槽的两槽壁上横向穿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的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凹槽的两槽壁上,当所述翻转板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扭簧卡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所述纵梁包括由所述第一横梁端部斜向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端部的两斜边纵梁以及设于所述两斜边纵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垂直连接的中间纵梁。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石广李进展刘晶晶杜金杰杜洪浩赵泮政胡苗汪国真
申请(专利权)人: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