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387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包括动力输入装置及动力输出装置;动力输入装置包括手持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固定部,手持部用于带动转动部旋转,转动部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适于固定于压片机中部;动力输出装置包括第二旋转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二旋转部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小带轮的中部销口;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能够达到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
本技术涉及压片机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
技术介绍
压片机主要用于制药工业的片剂工艺研究。压片机将颗粒状物压制成直径不大于13mm的圆形、异形和带有文字、符号,图形片状物的自动连续生产设备。参见附图1,压片机100更换不同产品时也会更换不同的填充模具101,更换不同的填充模具101需要对转盘进行旋转,即要驱动填充模具101的旋转主轴,该旋转主轴由大带轮102进行带动。由于大带轮102需要较大的力矩才能使得主轴产生旋转,通常使用小带轮103进行带动,小带轮103也即为减速器的输出口。盘车工具插入小带轮103中部的销口,从而实现对安装填充模具101的转盘的旋转。由于盘车工具的安装位置距离填充模具101较远,一个人进行更换工作及盘车操作将致使工作效率低下;采用两个人配合完成,又存在两个人的操作难以实现步调一致,产生卡伤手指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以达到提高效率并降低安全隐患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包括动力输入装置及动力输出装置;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手持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手持部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适于固定于压片机中部;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第二旋转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旋转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小带轮的中部销口;所述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为第一带轮,所述第二转动部为第二带轮;所述的第一带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带轮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输入装置还包括动力轴,所述动力轴包括与手持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轴段、用于与第一转动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轴段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连接的第三轴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部的旋转座,所述动力轴的第三轴段适于伸入所述旋转座中部腔体。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输入装置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旋转座的中部腔体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动力轴的第三轴段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段的顶端设有轴孔及卡接槽;所述手持部为手轮,所述手轮包括轮体以及与所述轮体固定的轮轴,所述轮轴的底端还设有卡接杆;所述轮轴部分端部适于伸入所述轴孔;所述卡接杆适于卡接于所述卡接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用于与第二转动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转接轴以及用于与所述小带轮固定连接的第二转接轴;所述第一转接轴的任意截面的轴径大于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任意截面的轴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接轴包括与小带轮固定连接的第一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转接轴固定连接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开设有贯通的第一销孔;所述第一转接轴包括与第二转接轴连接的第一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开设有适于伸入第二转接轴的中部空腔,所述第一末端还开始有贯通第一销孔;所述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适于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及第二销孔的销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接轴的第二末端设有第二键槽,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通过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末端轴径小于第一末端轴径。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两个端部开始有适于螺钉螺纹段通过的条形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提供了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包括动力输入装置及动力输出装置;动力输入装置的第一固定部适于固定于压片机中部;动力输出装置的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小带轮的中部销口。并且动力输入装置的第一转动部及动力输出装置的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从而实现了将动力从动力压片机的中部传递至压片机的小带轮。由于第一动力输入装置与填充模具间具有较小的距离,一个操作人员能够使用一只手进行填充模具的更换,另一只手旋转动力输入装置的手持部,从而实现了更换工作与旋转主轴的协调,减少了人员配合导致的劳动力浪费,也同时解决多人配合时可能导致的卡伤手指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图1为现有技术的压片机盘车示意图;图2为加装了本技术手动盘车器的压片机示意图;图3为图2手动盘车器的动力输入装置示意图;图4为图2手动盘车器的动力输出装置示意图;图5为图3动力输入装置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5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轴示意图;图7为图4动力输出装置爆炸示意图。其中:100、压片机;101、填充模具;102、大带轮;103、小带轮;200、动力输入装置;210、手持部;211、轮体;212、轮轴;213、卡接杆;220、动力轴;221、第一轴段;222、第二轴段;223、第三轴段;224、第一键槽;225、卡接槽;226、轴孔;230、第一转动部;240、第一固定部;241、底座;242、旋转座;243、条形孔;300、动力输出装置;310、第二旋转部;320、第一转接轴;321、第一末端;322、第二销孔;323、第二末端;324、第二键槽;330、第二转接轴;331、第一端部;332、第二端部;340、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附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片机100手动盘车器,包括动力输入装置200及动力输出装置300。压片机100中部为压片接传动系统或电器系统的盖体,并且具有放置传动系统、电器系统的支架。因此,能够在该盖体或支架上固定动力输入装置200。动力输出装置300与小带轮103固定连接。参见附图3,所述动力输入装置200包括手持部210、第一转动部230及第一固定部240。所述手持部210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0,所述第一固定部240适于固定于压片机100中部。参见附图4,所述动力输出装置300包括第二旋转部310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旋转部31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100小带轮103的中部销口;所述第一转动部230及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从而实现了将动力从动力压片机100的中部传递至压片机100的小带轮103。由于第一动力输入装置200与填充模具101间具有较小的距离。一个操作人员能够使用一只手进行填充模具101的更换,另一只手旋转动力输入装置200的手持部210,从而实现了更换工作与旋转主轴的协调,减少了人员配合导致的劳动力浪费,也同时解决多人配合时可能导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输入装置及动力输出装置;/n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手持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手持部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适于固定于压片机中部;/n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第二旋转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旋转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小带轮的中部销口;所述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输入装置及动力输出装置;
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手持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手持部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部旋转,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适于固定于压片机中部;
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第二旋转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旋转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于压片机小带轮的中部销口;所述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传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为第一带轮,所述第二转动部为第二带轮;所述的第一带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带轮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装置还包括动力轴,所述动力轴包括与手持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轴段、用于与第一转动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轴段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连接的第三轴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部的旋转座,所述动力轴的第三轴段适于伸入所述旋转座中部腔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压片机手动盘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装置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旋转座的中部腔体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动力轴的第三轴段过盈配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琼林卓民
申请(专利权)人: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