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及应用其的儿童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70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及应用其的儿童平衡车,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包括前叉、车身管、座管和后叉;后叉包括后上叉和后下叉,后上叉包括左连接杆、右连接杆和延长杆;延长杆的前端与座管的上端近端处连接,后下叉的前端与座管下端近端处连接;车身管的后端与座管连接,前叉的上端穿过车身管的前端,并与车身管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结构中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通过延长杆连接与座管连接,避免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直接与座管连接的情况,通过延长杆形成避让空间。当儿童踩在后下叉上时,左连接杆或右连接杆不会与儿童小腿干涉,使得儿童在儿童平衡车表演时,能以后下叉作为脚撑进行更大幅度动作,有利于儿童在儿童平衡车竞赛发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及应用其的儿童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儿童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及应用其的儿童平衡车。
技术介绍
儿童平衡车主要针对幼儿设计,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宝宝需要用脚持续蹬地来提供滑行动力,是适合2-5岁宝宝的代步、运动和娱乐工具。儿童平衡车逐渐成为一种风潮,并且开始出现儿童平衡车表演和儿童平衡车竞速等比赛。在儿童平衡车表演时,部分动作需要儿童踩在后叉上完成,但市面上的儿童平衡车的后叉结构容易与儿童的小腿干涉,影响儿童平衡车表演的动作完成,而且还会磨损儿童小腿的皮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及应用其的儿童平衡车,以解决现有的后叉结构容易与儿童的小腿干涉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包括前叉、车身管、座管和后叉;所述后叉包括后上叉和后下叉,所述后上叉包括左连接杆、右连接杆和延长杆;所述左连接杆的前端、所述右连接杆的前端均与所述延长杆的后端连接,所述左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左侧连接、所述右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右侧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上端近端处连接,所述后下叉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下端近端处连接;所述车身管的后端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前叉的上端穿过所述车身管的前端,并与所述车身管转动连接。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延长杆的长度为4~7cm。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以所述延长杆的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的前端分别设有过渡弯管,所述过渡弯管朝向所述延长杆的轴线一侧弯曲。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延长杆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座管的轴线,所述后上叉和所述后下叉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2°~30°。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后下叉呈U型,所述后下叉开口处的两端设有对应设置的后轮安装部,所述后下叉的闭合处一侧设有座管安装部,所述座管安装部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前叉的下端设有前轮安装部。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前叉、车身管、座管和后叉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中,所述车架结构的材质为碳纤维、铝合金或钢材质中的一种。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平衡车,包括上述的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把手、坐垫、前轮和后轮;所述把手与所述前叉的上端连接;所述坐垫与所述座管的上端连接;所述前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叉,所述后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后叉。本技术所述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可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车架结构中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通过延长杆连接与座管连接,避免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直接与座管连接的情况,通过设置延长杆形成避让空间。当儿童踩在后下叉上时,左连接杆或右连接杆不会与儿童的小腿干涉,使得儿童在儿童平衡车表演时,能够以后下叉作为脚撑进行更大幅度的动作,有利于表演老师对儿童平衡车表演的动作设计,丰富儿童平衡车的表演动作。而且,还能减少儿童的小腿与车架结构的摩擦。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上叉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下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儿童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前叉1、车身管2、座管3、后叉4;把手5、坐垫6、前轮7、后轮8;后上叉41、后下叉42;左连接杆411、右连接杆412、延长杆413、过渡弯管414;前轮安装部111、后轮安装部421、座管安装部4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包括前叉1、车身管2、座管3和后叉4;所述后叉4包括后上叉41和后下叉42,所述后上叉41包括左连接杆411、右连接杆412和延长杆413;所述左连接杆411的前端、所述右连接杆412的前端均与所述延长杆413的后端连接,所述左连接杆411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42的左侧连接、所述右连接杆412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42的右侧连接;所述延长杆413的前端与所述座管3的上端近端处连接,所述后下叉42的前端与所述座管3的下端近端处连接;所述车身管2的后端与所述座管3连接,所述前叉1的上端穿过所述车身管2的前端,并与所述车身管2转动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座管3与坐垫6连接,前轮7安装于前叉1,后轮8安装于后叉4,车身管2分别与前叉1和后叉4连接,起到连接前轮7和后轮8的作用;另外,座管3将儿童重量传递到车身管2,车身管2还起到承重的作用。后叉4分为后上叉41和后下叉42,后上叉41、后下叉42和座管3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当儿童坐在所述车架结构的儿童平衡车时,儿童自身重量对车架结构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座管3将一部分的力分散到后下叉42,另一部分的力分散到后上叉41;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增强儿童平衡车车架的承重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避免儿童因体重较大而导致儿童平衡车车架发生变形的问题。后上叉41包括左连接杆411、右连接杆412和延长杆413三个部分,当后轮8安装于后叉4后,左连接杆411位于后轮8的左侧,右连接杆412位于后轮8的右侧。所述车架结构中左连接杆411和右连接杆412通过延长杆413连接与座管3连接,避免左连接杆411和右连接杆412直接与座管3连接的情况,通过设置延长杆413形成避让空间。当儿童踩在后下叉42上时,左连接杆411或右连接杆412不会与儿童的小腿干涉,使得儿童在儿童平衡车表演时,能够以后下叉42作为脚撑进行更大幅度的动作,有利于表演老师对儿童平衡车表演的动作设计,丰富儿童平衡车的表演动作。而且,还能减少儿童的小腿与车架结构的摩擦。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延长杆413的长度为4~7cm。当延长杆413的长度短于4cm时,避让空间过小,起不到避让的效果,仍然易于与儿童的小腿发生干涉;当延长杆413的长度长于7cm时,延长了座管3和后轮8的距离,使得车架结构尺寸增大,降低儿童对儿童平衡车的操控性,不利于儿童在儿童平衡车的竞技时进行表演操作。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车身管、座管和后叉;/n所述后叉包括后上叉和后下叉,所述后上叉包括左连接杆、右连接杆和延长杆;所述左连接杆的前端、所述右连接杆的前端均与所述延长杆的后端连接,所述左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左侧连接、所述右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右侧连接;/n所述延长杆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上端近端处连接,所述后下叉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下端近端处连接;所述车身管的后端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前叉的上端穿过所述车身管的前端,并与所述车身管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车身管、座管和后叉;
所述后叉包括后上叉和后下叉,所述后上叉包括左连接杆、右连接杆和延长杆;所述左连接杆的前端、所述右连接杆的前端均与所述延长杆的后端连接,所述左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左侧连接、所述右连接杆的后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右侧连接;
所述延长杆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上端近端处连接,所述后下叉的前端与所述座管的下端近端处连接;所述车身管的后端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前叉的上端穿过所述车身管的前端,并与所述车身管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杆的长度为4~7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以所述延长杆的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的前端分别设有过渡弯管,所述过渡弯管朝向所述延长杆的轴线一侧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铭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智行车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