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838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涉及挤塑机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挤塑装置和支撑台,支撑台一侧固定有驱动支架,驱动支架内开设有驱动凹槽,驱动凹槽内转动设置有驱动转盘,驱动转盘沿周向设置有环形齿条,驱动支架一侧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驱动支架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驱动链轮,支撑杆一侧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链轮同轴固定,驱动链轮与环形齿条之间张紧设置有驱动链条,且驱动转盘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缠绕转盘,支撑台远离驱动支架的一侧滑移设置有锁定支架,锁定支架远离支撑台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锁定转盘,支撑台上表面开设有锁定滑道,锁定支架与锁定滑道滑移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拆卸金属辊的挤塑机下料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挤塑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橡胶加工,将橡胶制成橡胶制品的工艺过程。各种橡胶制品加工的基本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或压出(即挤出)、成型和硫化等基本工序,其中每个过程针对制品有不同要求,分别配合以若干辅助操作,橡胶挤塑机,是橡胶工业的一种基本设备,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之一,在轮胎和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8514936U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冷却系统的橡胶挤塑机,包括底架、橡胶挤塑机、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水箱、水泵、进水管、出水管、换热管、回水管,水箱安装在底架上,水箱内设有水泵,进水管一端连接水泵出口,另一端分两路,分别连接在挤压筒和挤出头的顶部,出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挤压筒和挤出头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换热管的一端,回水管的一端连接换热管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水泵,所述换热管缠绕在搅拌桶的外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循环水实现对于热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当中,需要将缠绕好橡胶的金属辊进行拆卸运输,但是这个过程因为需要人工操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且在更换金属辊的时候需要长时间停机,影响生产效率,且在更换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通过驱动转盘和缠绕转盘实现对于缠绕好橡胶的金属辊的自动拆卸,增加工作效率,保证在更换金属辊的时候设备不会长时间停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包括挤塑装置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一侧固定有驱动支架,所述驱动支架内开设有驱动凹槽,所述驱动凹槽内转动设置有驱动转盘,所述驱动转盘沿周向设置有环形齿条,所述驱动支架一侧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驱动支架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驱动链轮,所述支撑杆一侧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链轮同轴固定,所述驱动链轮与环形齿条之间张紧设置有驱动链条,且所述驱动转盘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缠绕转盘,所述支撑台远离驱动支架的一侧滑移设置有锁定支架,所述锁定支架远离支撑台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锁定转盘,且所述支撑台上表面开设有锁定滑道,所述锁定支架与锁定滑道滑移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转盘和缠绕转盘实现对于金属辊的更换,保证在设备不需要长时间停机的情况下完成金属辊的更换,在工作时,两个缠绕转盘设置有金属辊,当其中一个金属辊完成缠绕以后,驱动转盘转动,带动两个缠绕转盘互换位置,从而实现金属辊的新旧更换,通过设置驱动电机和驱动链条实现对于驱动转盘的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台一侧设置有下料支架,所述下料支架上表面两侧均滑移设置有控制杆,两所述控制杆一侧均开设有控制凹槽,两所述控制杆一侧均铰接设置有斜板,两所述斜板远离控制杆的一侧均铰接有立板,两所述立板远离斜板的一侧均与控制凹槽滑移配合,且两所述控制凹槽内均固定有弹簧,两所述弹簧远离控制凹槽的一端与立板固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杆可以帮助金属辊拆卸的时候减少人力的消耗,通过设置立板与斜板保证通过控制控制杆的运动实现对于金属辊的控制,当金属辊撞击到斜板的时候可以通过,当金属辊撞击到立板的时候不可通过,进一步增加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人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转盘开设有两个夹紧凹槽,两所述夹紧凹槽内均滑移设置有控制块,两所述控制块分别与对应缠绕转盘转动配合,且所述驱动转盘曲面固定有两夹紧气缸,两所述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别贯穿驱动转盘与对应的控制块固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夹紧气缸实现对于两个缠绕转盘的收紧和远离,保证操作员人员能够更加安全的拆卸金属辊,且在安装上新的金属辊后可通过收紧两个缠绕转盘实现对于正在缠绕金属辊压紧作用,增加缠绕的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料支架远离控制杆的一侧铰接有两翻折杆,所述下料支架一侧固定有两翻折气缸,两所述翻折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翻折杆铰接,且两所述翻折杆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均固定有弯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翻折杆实现对于金属辊的自动下料,降低人力消耗,包保证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控制杆下表面均固定有立杆,两所述立杆远离控制杆的一端均设置有万向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立杆给控制杆增加稳定性,保证控制杆在运输金属辊的时候不会因为金属辊的质量过大而造成损坏,进一步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转盘与锁紧转盘两相对侧面均设置有橡胶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橡胶层保证党缠绕转盘和锁紧转盘压紧金属辊的时候,金属辊能够足够的稳定,通过增加缠绕转盘和锁紧转盘的摩擦力,保证在缠绕的时候金属辊不会与缠绕转盘发生相对滑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驱动转盘和缠绕转盘实现对于缠绕好橡胶的金属辊的自动拆卸,增加工作效率,保证在更换金属辊的时候设备不会长时间停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2)通过设置下料支架,实现对于金属辊的自动下料,降低了人力的消耗,降低了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工作效率。(3)通过设置夹紧凹槽与夹紧气缸,实现了金属辊的夹紧作用,方便了对于金属辊的拆卸也保证了金属辊在缠绕橡胶的过程中能够施加压力,使其缠绕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缠绕电机与驱动电机。附图标记:1、支撑台;2、驱动支架;3、驱动凹槽;4、驱动转盘;5、控制口;6、环形齿条;7、支撑杆;8、驱动链轮;9、驱动电机;10、驱动齿条;11、缠绕转盘;12、橡胶层;13、驱动轴;14、缠绕电机;15、联轴器;16、夹紧凹槽;17、控制块;18、夹紧气缸;19、锁定支架;20、锁定滑道;21、锁定凹槽;22、锁定转盘;23、横移气缸;24、锁定轴;25、下料支架;26、控制杆;27、控制滑道;28、控制气缸;29、斜板;30、立板;31、控制凹槽;32、弹簧;33、立杆;34、万向轮;35、翻折杆;36、翻折气缸;37、弯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附图1,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呈矩形结构,支撑台1一侧设置有用于加工塑胶条的挤塑装置和用于缠绕塑胶条的缠绕装置。工作时,挤塑装置不断产生塑胶条,当塑胶条被运输到缠绕装置时被缠绕加工。参见附图1和附图4,缠绕装置包括驱动支架2,驱动支架2固定于支撑台1一侧,驱动支架2贯穿开设有驱动凹槽3,驱动凹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包括挤塑装置和支撑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一侧固定有驱动支架(2),所述驱动支架(2)内开设有驱动凹槽(3),所述驱动凹槽(3)内转动设置有驱动转盘(4),所述驱动转盘(4)沿周向设置有环形齿条(6),所述驱动支架(2)一侧固定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远离驱动支架(2)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驱动链轮(8),所述支撑杆(7)一侧固定有驱动电机(9),所述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与驱动链轮(8)同轴固定,所述驱动链轮(8)与环形齿条(6)之间张紧设置有驱动链条,且所述驱动转盘(4)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缠绕转盘(11),所述支撑台(1)远离驱动支架(2)的一侧滑移设置有锁定支架(19),所述锁定支架(19)远离支撑台(1)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锁定转盘(22),且所述支撑台(1)上表面开设有锁定滑道(20),所述锁定支架(19)与锁定滑道(20)滑移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包括挤塑装置和支撑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一侧固定有驱动支架(2),所述驱动支架(2)内开设有驱动凹槽(3),所述驱动凹槽(3)内转动设置有驱动转盘(4),所述驱动转盘(4)沿周向设置有环形齿条(6),所述驱动支架(2)一侧固定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远离驱动支架(2)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驱动链轮(8),所述支撑杆(7)一侧固定有驱动电机(9),所述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与驱动链轮(8)同轴固定,所述驱动链轮(8)与环形齿条(6)之间张紧设置有驱动链条,且所述驱动转盘(4)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缠绕转盘(11),所述支撑台(1)远离驱动支架(2)的一侧滑移设置有锁定支架(19),所述锁定支架(19)远离支撑台(1)的一侧转动设置有锁定转盘(22),且所述支撑台(1)上表面开设有锁定滑道(20),所述锁定支架(19)与锁定滑道(20)滑移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塑机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一侧设置有下料支架(25),所述下料支架(25)上表面两侧均滑移设置有控制杆(26),两所述控制杆(26)一侧均开设有控制凹槽(31),两所述控制杆(26)一侧均铰接设置有斜板(29),两所述斜板(29)远离控制杆(26)的一侧均铰接有立板(30),两所述立板(30)远离斜板(29)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金万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