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81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属于模具领域,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包括模柄、上模座、下模座和下垫板,所述上模座安装在模柄的底部,所述下垫板固定安装在下模座的顶部,所述上模座与下模座对应且上模座位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上模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垫板。通过本方案的模具设计加工后,将基槽加工成双倒角结构,将入射线与入射点所在的孔壁斜面形成反射线大大降低进入镜头内,从而提高了摄像效果,虽然现有技术无法完全有效的消除杂光,但能大大减眩光和鬼影;双面倒角其中正面与反面倒角深度均为50%更易将基材包裹住,使基材不反光,且加工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遮光圈是起到遮光作用,比如说手机镜头遮光圈,摄像头镜头遮光圈;它是用SOMA或KIMOTO等遮光材料冲压成型,镶嵌在镜头里的一块麦拉片;因为起了遮光作用,所以大家叫它为遮光圈、遮光垫片;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发展迅速,手机、平板、车载等对拍摄像素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使用者对电子产品的品质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拍摄设备除了品质不断提升外。现有拍摄镜头中使用的遮光圈技术也要求越来越高。在遮光圈内孔与光轴平行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平行切面上,通过光源照射到此切面后,经切面反射到成像面容易形成眩光和鬼影,从而影响拍摄镜头成像品质。在传统的拍摄镜头中的遮光圈形成的眩光和鬼影严重,导致拍摄品质无法提高,使用可靠性较低,故提出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包括模柄、上模座、下模座和下垫板,所述上模座安装在模柄的底部,所述下垫板固定安装在下模座的顶部,所述上模座与下模座对应且上模座位于下模座的上方,所述上模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垫板,所述上垫板的底部设置有上夹板,所述上夹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内压板,所述内压板的顶部穿插设置有外冲头,所述外冲头的顶端延伸至上垫板的内部,所述外冲头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的底部,所述外冲头底部的内部穿插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内冲头,所述外冲头的外侧套设有与其适配的外退料套,所述外退料套的正切面为T形,所述外退料套安装在安装槽的内底壁上且外退料套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的下方,所述外冲头、内冲头和外退料套的底部均设有加工倒角。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垫板内部的左右两侧均穿插设置有内导柱,两个所述内导柱的顶端分别与上模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内导柱的底端分别贯穿上夹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槽内且位于内压板的顶部设置有弹簧。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冲头加工倒角底部的尖角处为圆弧球面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工倒角的环壁宽度为0.005毫米至0.012毫米之间。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本方案的模具设计加工后,将基槽加工成双倒角结构,将入射线与入射点所在的孔壁斜面形成反射线大大降低进入镜头内,从而提高了摄像效果,虽然现有技术无法完全有效的消除杂光,但能大大减眩光和鬼影;双面倒角其中正面与反面倒角深度均为50%更易将基材包裹住,使基材不反光,且加工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上垫板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内冲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外退料套的仰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模柄;2、上模座;3、下模座;4、下垫板;5、上垫板;6、上夹板;7、安装槽;8、内压板;9、外冲头;10、内冲头;11、内导柱;12、外退料套;13、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包括模柄1、上模座2、下模座3和下垫板4,上模座2安装在模柄1的底部,下垫板4固定安装在下模座3的顶部,上模座2与下模座3对应且上模座2位于下模座3的上方,上模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垫板5,上垫板5的底部设置有上夹板6,上夹板6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7,安装槽7内设置有内压板8,内压板8的顶部穿插设置有外冲头9,外冲头9的顶端延伸至上垫板5的内部,外冲头9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6的底部,外冲头9底部的内部穿插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内冲头10,外冲头9的外侧套设有与其适配的外退料套12,外退料套12的正切面为T形,外退料套12安装在安装槽7的内底壁上且外退料套12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6的下方,外冲头9、内冲头10和外退料套12的底部均设有加工倒角。使用时将双层基材放置在下垫板4上,并通过冲压装置的配合,带动外冲头9、内冲头10和外退料套12冲压基材,并通过加工倒角使基材成双倒角结构,操作简单,加工方便,且加工后基材倒角状呈正面深度20%左右、反面倒角深度80%左右。进一步的,上垫板5内部的左右两侧均穿插设置有内导柱11,两个内导柱11的顶端分别与上模座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内导柱11的底端分别贯穿上夹板6。进一步的,安装槽7内且位于内压板8的顶部设置有弹簧13。进一步的,内冲头10加工倒角底部的尖角处为圆弧球面状,圆弧球面状是通过火花架镜面加工的且球面大小尺寸可根据需求调整。进一步的,加工倒角的环壁宽度为0.005毫米至0.012毫米之间。专利技术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双层基材放置在下垫板4上,且基材是上面是上夹板6,通过上夹板6和下垫板4对基材进行初步夹持;2)模具冲压下压,通过外退料套12的加工斜面和内冲头10的加工倒角及其底部的圆弧球面冲压基材使基材反弹形成倒角,加工后基材倒角状呈正面与反面倒角深度均为50%。通过上述设置,在通过模具加工后切面口倒角,将入射线与入射点所在的孔壁斜面形成反射线大大降低进入镜头内,从而提高了摄像效果,虽然现有技术无法完全有效的消除杂光,但能大大减眩光和鬼影,且双面倒角更方便安装,不用考虑正反面问题,节省安装时间。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包括模柄(1)、上模座(2)、下模座(3)和下垫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2)安装在模柄(1)的底部,所述下垫板(4)固定安装在下模座(3)的顶部,所述上模座(2)与下模座(3)对应且上模座(2)位于下模座(3)的上方,所述上模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垫板(5),所述上垫板(5)的底部设置有上夹板(6),所述上夹板(6)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设置有内压板(8),所述内压板(8)的顶部穿插设置有外冲头(9),所述外冲头(9)的顶端延伸至上垫板(5)的内部,所述外冲头(9)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6)的底部,所述外冲头(9)底部的内部穿插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内冲头(10),所述外冲头(9)的外侧套设有与其适配的外退料套(12),所述外退料套(12)的正切面为T形,所述外退料套(12)安装在安装槽(7)的内底壁上且外退料套(12)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6)的下方,所述外冲头(9)、内冲头(10)和外退料套(12)的底部均设有加工倒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双倒角遮光圈断面不发亮不发光的模具,包括模柄(1)、上模座(2)、下模座(3)和下垫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2)安装在模柄(1)的底部,所述下垫板(4)固定安装在下模座(3)的顶部,所述上模座(2)与下模座(3)对应且上模座(2)位于下模座(3)的上方,所述上模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垫板(5),所述上垫板(5)的底部设置有上夹板(6),所述上夹板(6)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设置有内压板(8),所述内压板(8)的顶部穿插设置有外冲头(9),所述外冲头(9)的顶端延伸至上垫板(5)的内部,所述外冲头(9)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6)的底部,所述外冲头(9)底部的内部穿插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内冲头(10),所述外冲头(9)的外侧套设有与其适配的外退料套(12),所述外退料套(12)的正切面为T形,所述外退料套(12)安装在安装槽(7)的内底壁上且外退料套(12)的底部贯穿并延伸至上夹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友利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庆科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