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482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涉及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温控体,所述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所述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所述温控体内,所述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所述水冷电极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所述水冷电极通过所述绝缘磁套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温控体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与套圈,所述温控体内设有加热元件,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加热元件相连,所述加热元件一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温控体两侧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所述温控体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稳定,实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
本技术属于充电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温控结构是真空退火炉的核心,温控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设备热场分布形态、有效工作区内温度是否均匀、正极是否能达到指标要求以及最终经过处理的工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而现有的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在使用时,其温度控制效果差,且造成能量的浪费,加热和水冷效果差,不能根据需求增加水冷装置,且对于所需高度也不能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包括温控体,所述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所述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所述温控体内,所述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所述水冷电极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所述水冷电极通过所述绝缘磁套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温控体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与套圈,所述温控体内设有加热元件,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加热元件相连,所述加热元件一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温控体两侧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所述温控体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优选地,所述温控体为圆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圈。优选地,所述套圈为云母套圈。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之间设有换气口。优选地,所述温控热电偶指向所述温控体的圆心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结构合理,通过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用于测温和温度控制,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温控体内,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多个插槽,根据需求放置水冷电极,增加了装置的可控制性;水冷电极与温控体相连,水冷电极与加热元件相连,水冷电极将电能引入到加热元件上,多个水冷电极的使用结合了温控热电偶,可以很好的控制温度,增加了装置的可调节性;加热元件一侧的保温层,保温层起到保温的效果,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滚轮便于移动温控体。温控体6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便于根据需求调整温控体的位置,提高温控体的利用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绝缘磁套,2.温控热电偶,3.水冷电极,4.套圈,5.密封圈,6.温控体,7.加热元件,8.保温层,9.滚轮,10.伸缩杆。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包括温控体6,所述温控体6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2,所述温控热电偶2插入到所述温控体6内,所述温控热电偶2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3,所述水冷电极3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1,所述水冷电极3通过所述绝缘磁套1与所述温控体6相连,所述水冷电极3与所述温控体6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5与套圈4,所述温控体6内设有加热元件7,所述水冷电极3与所述加热元件7相连,所述加热元件7一侧设有保温层8,所述保温层8与所述温控体6相连,所述温控体6两侧设有滚轮9,所述滚轮9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滚轮9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3相连,所述温控体6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10。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温控体6,温控体6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2,温控热电偶2用于测温和温度控制,温控热电偶2插入到温控体6内,温控热电偶2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设置多个插槽可以根据需求放置水冷电极3,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3,水冷电极3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1,水冷电极3通过绝缘磁套1与温控体6相连,由于水冷电极3与温控体6相连,水冷电极3与温控体6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5与套圈4,密封圈5保证水冷电极3的密封性,套圈4保证水冷电极3的绝缘性,温控体6内设有加热元件7,水冷电极3与加热元件7相连,水冷电极3将电能引入到加热元件7上,多个水冷电极3的使用结合了温控热电偶2,可以很好的控制温度,加热元件7一侧设有保温层8,保温层8与温控体6相连,保温层8起到保温的效果,温控体6两侧设有滚轮9,滚轮9一侧设有支撑杆,滚轮9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3相连,滚轮9便于移动温控体6。温控体6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10,伸缩杆10便于根据需求调整温控体6的位置,提高温控体6的利用效果。温控体6为圆形结构,圆形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温控体6的温控效果。密封圈5为橡胶圈,增加密封性。套圈4为云母套圈,增加绝缘效果。加热元件8之间设有换气口,换气口便于加热元件8的换气,保存压强平衡性。温控热电偶2指向温控体6的圆心处,有利于提高温控效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包括温控体6,温控体6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2,温控热电偶2用于测温和温度控制,温控热电偶2插入到温控体6内,温控热电偶2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设置多个插槽可以根据需求放置水冷电极3,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3,水冷电极3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1,水冷电极3通过绝缘磁套1与温控体6相连,由于水冷电极3与温控体6相连,水冷电极3与温控体6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5与套圈4,密封圈5保证水冷电极3的密封性,套圈4保证水冷电极3的绝缘性,温控体6内设有加热元件7,水冷电极3与加热元件7相连,水冷电极3将电能引入到加热元件7上,多个水冷电极3的使用结合了温控热电偶2,可以很好的控制温度,加热元件7一侧设有保温层8,保温层8与温控体6相连,保温层8起到保温的效果,温控体6两侧设有滚轮9,滚轮9一侧设有支撑杆,滚轮9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3相连,滚轮9便于移动温控体6。温控体6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10,伸缩杆10便于根据需求调整温控体6的位置,提高温控体6的利用效果。温控体6为圆形结构,圆形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温控体6的温控效果。密封圈5为橡胶圈,增加密封性。套圈4为云母套圈,增加绝缘效果。加热元件8之间设有换气口,换气口便于加热元件8的换气,保存压强平衡性。温控热电偶2指向温控体6的圆心处,有利于提高温控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结构合理,通过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用于测温和温度控制,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温控体内,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多个插槽,根据需求放置水冷电极,增加了装置的可控制性;水冷电极与温控体相连,水冷电极与加热元件相连,水冷电极将电能引入到加热元件上,多个水冷电极的使用结合了温控热电偶,可以很好的控制温度,增加了装置的可调节性;加热元件一侧的保温层,保温层起到保温的效果,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滚轮便于移动温控体。温控体6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便于根据需求调整温控体的位置,提高温控体的利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控体,所述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所述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所述温控体内,所述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所述水冷电极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所述水冷电极通过所述绝缘磁套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温控体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与套圈,所述温控体内设有加热元件,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加热元件相连,所述加热元件一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温控体两侧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所述温控体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退火炉的温控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控体,所述温控体顶部设有温控热电偶,所述温控热电偶插入到所述温控体内,所述温控热电偶两侧设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插槽上设有水冷电极,所述水冷电极底部套设有绝缘磁套,所述水冷电极通过所述绝缘磁套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温控体相连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圈与套圈,所述温控体内设有加热元件,所述水冷电极与所述加热元件相连,所述加热元件一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温控体相连,所述温控体两侧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一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滚轮通过支撑杆与水冷电极相连,所述温控体底部两侧设有伸缩杆。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志君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弘晟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