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867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属于汽车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包括电池壳、外壳和导管,所述电池壳的左侧面通过导管与外壳的左侧面连通,电池壳的前后两侧面从左往右均匀贯穿设置有多个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上侧设置水雾喷洒机构,所述外壳的上侧设置有水雾挤出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集风机构,集风罩被安装在汽车外部,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集风罩能够收集空气并将空气输送至气管内,随后气管将空气输送至外壳内,最后冷空气通过排气嘴排出将空气吹在散热板上,达到对电池壳散热的效果,从而使得螺纹帽能够带动刷板沿着轨迹稳定的前后移动,进而使得刷板能够对滤网进行有效刷尘,避免灰尘覆盖太多影响滤网的过滤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燃料电池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燃料电池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能够为汽车提供电能,不需要使用汽油为汽车提供电能。
[0003]现有技术中的燃料电池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温度升高的情况,温度升高不利于燃料电池的正常工作,现有冷却手段一般是利用蒸发器等冷却设备对燃料电池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但是设备成本造价昂贵且使用过程中较为浪费能源,同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利用风扇等设备形成空气流动对燃料电池进行风冷达到冷却效果,但是风冷的效果较差,且风扇一般位于电池附近导致吹出的空气都具备一定温度,不利于电池的有效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冷却手段一般是利用蒸发器等冷却设备对燃料电池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但是设备成本造价昂贵且使用过程中较为浪费能源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包括电池壳、外壳和导管,电池壳的左侧壁通过导管与外壳的左侧壁连通,电池壳的前后端面从左往右均匀设置有两个以上散热板,散热板的顶部设置有水雾喷洒机构,外壳的顶部设置有水雾挤出机构,外壳底部的前后两侧均连通有排气嘴,排气嘴的外表面套设有橡胶圈,橡胶圈贴合在水雾喷洒机构的上表面,外壳通过气管与集风机构连通。
[0007]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水雾喷洒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对称设置在电池壳的前后两端,支撑板左右两侧均卡接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内插接有第一滑杆,第一滑杆固定连接在电池壳相邻的端面上,支撑板的下表面从左往后均匀连通有两个以上喷管,喷管的左右两侧面从上往下均匀开设有多个喷雾孔,喷管与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
[0008]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固定片,两个固定片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另外两个固定片铰接于连接块一端,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自由端连接于电池壳的右侧面。
[0009]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水雾挤出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内的两个金属板,两个金属板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金属板之间设置有海绵垫,海绵垫的上侧设置有橡胶板,橡胶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滑杆与弧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滑杆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滑套,第二滑套卡接在外壳的上表面,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
弧形板和第二滑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外壳的顶部,凸轮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且凸轮设置于弧形板的下方。
[0010]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内固定连接有两个前后对称的隔板,两个隔板分别位于两个金属板的前后两侧,两个金属板的相远离面均连通有两个以上雾化喷嘴,两个以上雾化喷嘴从左往右均匀排列设置,雾化喷嘴的另一端贯穿隔板并延伸至隔板的另一侧,外壳上表面对应隔板与金属板之间的位置从左往后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排气孔,所述排气嘴的位置与雾化喷嘴相对应。
[0011]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壳右侧面的前后两端均连通有气管,电池壳的右侧面对应气管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分别位于隔板的后侧和前侧,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集风机构的左侧面连通。
[0012]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风机构包括集风罩,集风罩内竖直设置有滤网,集风罩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齿轮,齿轮的右侧啮合有齿条,齿条固定连接在滤网的左侧,集风罩内顶壁对应齿条和滤网的位置开设有凹槽,滤网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集风罩内壁滑动连接,集风罩内底壁嵌有收集盒,滤网的底部与收集盒内底壁贴合。
[0013]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风罩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电机固定于在集风罩的背面,第二转轴背面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上套设有两个螺纹筒,两个螺纹柱的相对端相互固定连接,螺纹柱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带,螺纹带的固定于刷板的一侧,刷板的另一侧贴合于所述滤网上。
[0014]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风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U形板两壁之间滑动连接有拨动块,拨动块的上表面贯穿有螺栓,螺栓的另一端贯穿至U形板内,所述拨动块为空心状,拨动块的左侧面连通有两个绳管,绳管的另一端贯穿集风罩顶壁与挡板的上表面贴合,绳管绕过集风罩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导向块,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在齿轮上,挡板为空心状,挡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喷孔。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单纤维水浴弹力测试装置,通过集风机构,集风罩被安装在汽车外部,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集风罩能够收集空气并将空气输送至气管内,利用冷空气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通过设置滤网,滤网能够对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至外壳内影响电池壳的正常散热,通过设置第二电机、第二转轴、螺纹柱和刷板,第二电机工作时能够带动第二转轴旋转,第二转轴能够带动螺纹柱旋转,在其作用下螺纹帽能够沿着轨迹稳定的移动,从而使得螺纹帽能够带动刷板沿着轨迹稳定的前后移动,进而使得刷板能够对滤网进行有效刷尘,避免灰尘覆盖太多影响滤网的过滤效果,通过设置齿轮、齿条和挡板,挡板旋转时能够带动齿轮旋转,齿轮能够带动齿条向上移动,从而使得齿条能够带动滤网向上移动插入至凹槽内,同时挡板挡在滤网的左侧并拦截住灰尘,且滤网向上移动不再压制住收集盒,U形板配合移动槽能够有效限制住拨动块让其能够沿着轨迹稳定的移动,通过设置螺栓,螺栓能够将导向块固定住避免导向块随意移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外壳局部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水雾喷洒机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中集风罩、螺纹柱和第二电机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1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1中U形板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1中齿轮和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
电池壳;2

导管;3

外壳;4

散热板;5

水雾喷洒机构;51

喷雾孔;52

支撑板;53

第一滑杆;54

固定片;55

电动推杆;56

连接杆;57

连接块;58

喷管;6

橡胶圈;7

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包括电池壳(1)、外壳(3)和导管(2),其特征在于,电池壳(1)的左侧壁通过导管(2)与外壳(3)的左侧壁连通,电池壳(1)的前后端面从左往右均匀设置有两个以上散热板(4),散热板(4)的顶部设置有水雾喷洒机构(5),外壳(3)的顶部设置有水雾挤出机构(8),外壳(3)底部的前后两侧均连通有排气嘴(7),排气嘴(7)的外表面套设有橡胶圈(6),橡胶圈(6)贴合在水雾喷洒机构(5)的上表面,外壳(3)通过气管(10)与集风机构(9)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喷洒机构(5)包括两个支撑板(52),两个支撑板(52)对称设置在电池壳(1)的前后两端,支撑板(52)左右两侧均卡接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内插接有第一滑杆(53),第一滑杆(53)固定连接在电池壳(1)相邻的端面上,支撑板(52)的下表面从左往后均匀连通有两个以上喷管(58),喷管(58)的左右两侧面从上往下均匀开设有多个喷雾孔(51),喷管(58)与所述散热板(4)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固定片(54),两个固定片(54)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6),连接杆(56)的另一端通过另外两个固定片(54)铰接于连接块(57)一端,连接块(57)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55),电动推杆(55)的自由端连接于电池壳(1)的右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氢能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挤出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3)内的两个金属板(89),两个金属板(89)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金属板(89)之间设置有海绵垫,海绵垫的上侧设置有橡胶板(87),橡胶板(87)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滑杆(85)与弧形板(8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滑杆(85)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84)和第二滑套,第二滑套卡接在外壳(3)的上表面,第一弹簧(84)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板(83)和第二滑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82)固定安装在外壳(3)的顶部,凸轮(81)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82)的输出轴上,且凸轮(81)设置于弧形板(8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凡代传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