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28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属于乘用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供能箱、齿条活塞杆、冷却液箱、吸热板、回收冷却箱、移动散热组件、刷油组件、蜗轮和安装轴,供能箱的后侧外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后壳、后啮合齿条与后安装架,后壳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壳;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外部安装有冷却液箱,在冷却液箱的外侧安装有齿条活塞杆,在移动散热组件进行移动散热时,通过联动传动作用,实现对于外部蛇形冷却管内的冷却液进行抽动的效果,可有效保证外部蛇形冷却管的散热效果,且可带动外部的各个第一散热扇转动,通过联动结构实现了风扇散热与冷却液的运行效果,设计巧妙,无需额外的驱动源,降低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乘用车冷却系统领域,更具体的,涉及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电池是一种供电结构,电池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电池大小不同,用电规格不同,形状也不同,不同的电池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其中燃料电池也是电池种类中的一类,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因此又叫电化学发电器。随着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燃料电池技术为第四种发电技术,燃料电池一般以染料与氧气作为原料进行发电,在使用时不会有噪声,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现如今一些乘用车内使用的就是燃料电池,乘用车在工作时,需要保持燃料电池的良好工作状态需要良好的冷却系统对其进行冷却。但现有的电池冷却装置耗能较大,不符合环保绿色低能耗发展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电池冷却装置工作过程中,耗能巨大,不符合环保绿色低能耗发展的要求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具有全方位散热效果,散热效果好等特点。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包括供能箱、齿条活塞杆、冷却液箱、吸热板、回收冷却箱、移动散热组件、刷油组件、蜗轮和安装轴,供能箱的后侧外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后壳、后啮合齿条与后安装架,后壳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壳,供能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后壳的内,且驱动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上安装有外传导轮,后壳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传动半齿轮与从动齿轮,传动半齿轮上安装有从动导轮,从动齿轮上安装有蜗轮,外传导轮与从动导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条传动连接,顶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刷油组件,供能箱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箱,后安装架上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杠,往复丝杠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散热组件,冷却液箱的一侧连接蛇形冷却管,回收冷却箱设置在供能箱的一侧,蛇形冷却管的输出端与回收冷却箱连接,蛇形冷却管与吸热板贴合;驱动齿轮的转轴、传动半齿轮的转轴与从动齿轮的转轴均延伸至后壳的外侧,且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散热扇。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刷油组件由油盒、推动活塞杆、活塞板与油刷组成,油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板,推动活塞杆一端固定于活塞板的侧壁上,推动活塞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油盒外部,推动活塞杆位于油盒外的部分安装有第二外置弹簧,第二外置弹簧的一端与油盒的侧壁固定连接,油盒的底部通过导油管固定安装有油刷,油刷的底面开设有刷槽,刷槽传动链条贴合。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液箱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推液活塞,推液活塞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齿条活塞杆,齿条活塞杆延伸至后壳内部且与后壳的内顶壁滑动连接,传动半齿轮与齿条活塞杆之间相互啮合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散热组件由底限位杆、移动套、纵向转动轴与第二散热扇组成,移动套与往复丝杠螺纹连接,移动套上转动安装有纵向转动轴;纵向转动轴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外啮合齿圈与第二散热扇,外啮合齿圈与所述后啮合齿条啮合,移动套通过其底部固定安装的底限位杆与所述后安装架滑动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往复丝杠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锥齿轮,所述后壳的内部通过轴套纵向转动安装有蜗杆,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蜗杆的一端固定有驱动锥齿轮,驱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吸热板通过安装侧轴转动连接有安装轴,所述安装侧轴的外部设置有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轴的一端及吸热板的侧壁固定连接,安装轴上固定安装有管夹,管夹与蛇形冷却管之间相互卡嵌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回收冷却箱的内部固定有内回收箱与涡流制冷器,回收冷却箱的外部开设有外制冷口,所述蛇形冷却管的输出端连接内回收箱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通过在外部安装有移动散热组件,在冷却系统进行工作时,驱动源开启可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通过传动过程可带动移动散热组件在往复丝杠上往复运动,在移动散热组件位移过程中,其上的纵向转动轴可通过外部的外啮合齿圈与后啮合齿条啮合作用带动转动,可实现第二散热扇的移动散热效果,具有全方位散热效果,散热效果好。通过在外部安装有冷却液箱,在冷却液箱的外侧安装有齿条活塞杆,在移动散热组件进行移动散热时,通过联动传动作用,实现对于外部蛇形冷却管内的冷却液进行抽动的效果,可有效保证外部蛇形冷却管的散热效果,且可带动外部的各个第一散热扇转动,通过联动结构实现了风扇散热与冷却液的运行效果,设计巧妙,无需额外的驱动源,降低了能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供能箱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供能箱的内部结构意图;图4是图1中刷油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回收冷却箱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1中A的放大视图;图7是图1中B的放大视图。图中:1-供能箱,2-后壳,3-顶壳,4-齿条活塞杆,5-第一外置弹簧,6-冷却液箱,7-管夹,8-蛇形冷却管,9-吸热板,10-外制冷口,11-回收冷却箱,12-第一散热扇,13-驱动锥齿轮,14-从动锥齿轮,15-后安装架,16-移动散热组件,161-外啮合齿圈,162-底限位杆,163-移动套,164-纵向转动轴,165-第二散热扇,17-往复丝杠,18-后啮合齿条,19-驱动齿轮,20-外传导轮,21-传动链条,22-刷油组件,221-油盒,222-推动活塞杆,223-第二外置弹簧,224-活塞板,225-油刷,226-导油管,23-从动导轮,24-传动半齿轮,25-蜗轮,26-蜗杆,27-从动齿轮,28-内回收箱,29-涡流制冷器,30-通孔,31-传导轮,32-安装轴,33-扭力弹簧,34-安装侧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7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包括供能箱1、齿条活塞杆4、冷却液箱6、吸热板9、回收冷却箱11、移动散热组件16、刷油组件22、蜗轮25和安装轴32,供能箱1的后侧外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后壳2、后啮合齿条18与后安装架15,后壳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壳3,供能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后壳2的内,且驱动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驱动齿轮19,驱动齿轮19上安装有外传导轮20,后壳2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传动半齿轮24与从动齿轮27,传动半齿轮24上安装有从动导轮23,从动齿轮27上安装有蜗轮25,外传导轮20与从动导轮23之间通过传动链条21传动连接,顶壳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刷油组件22,供能箱1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箱6,后安装架15上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杠17,往复丝杠17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散热组件16,冷却液箱6的一侧连接蛇形冷却管8,回收冷却箱11设置在供能箱1的一侧,蛇形冷却管8的输出端与回收冷却箱11连接,蛇形冷却管8与吸热板9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包括供能箱(1)、齿条活塞杆(4)、冷却液箱(6)、吸热板(9)、回收冷却箱(11)、移动散热组件(16)、刷油组件(22)、蜗轮(25)和安装轴(32),其特征在于:供能箱(1)的后侧外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后壳(2)、后啮合齿条(18)与后安装架(15),后壳(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壳(3),供能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后壳(2)的内,且驱动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驱动齿轮(19),驱动齿轮(19)上安装有外传导轮(20),后壳(2)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传动半齿轮(24)与从动齿轮(27),传动半齿轮(24)上安装有从动导轮(23),从动齿轮(27)上安装有蜗轮(25),外传导轮(20)与从动导轮(23)之间通过传动链条(21)传动连接,顶壳(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刷油组件(22),供能箱(1)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箱(6),后安装架(15)上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杠(17),往复丝杠(17)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散热组件(16),冷却液箱(6)的一侧连接蛇形冷却管(8),回收冷却箱(11)设置在供能箱(1)的一侧,蛇形冷却管(8)的输出端与回收冷却箱(11)连接,蛇形冷却管(8)与吸热板(9)贴合;驱动齿轮(19)的转轴、传动半齿轮(24)的转轴与从动齿轮(27)的转轴均延伸至后壳(2)的外侧,且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散热扇(12)。/n...

【技术特征摘要】
1.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包括供能箱(1)、齿条活塞杆(4)、冷却液箱(6)、吸热板(9)、回收冷却箱(11)、移动散热组件(16)、刷油组件(22)、蜗轮(25)和安装轴(32),其特征在于:供能箱(1)的后侧外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后壳(2)、后啮合齿条(18)与后安装架(15),后壳(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壳(3),供能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后壳(2)的内,且驱动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驱动齿轮(19),驱动齿轮(19)上安装有外传导轮(20),后壳(2)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传动半齿轮(24)与从动齿轮(27),传动半齿轮(24)上安装有从动导轮(23),从动齿轮(27)上安装有蜗轮(25),外传导轮(20)与从动导轮(23)之间通过传动链条(21)传动连接,顶壳(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刷油组件(22),供能箱(1)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箱(6),后安装架(15)上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杠(17),往复丝杠(17)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散热组件(16),冷却液箱(6)的一侧连接蛇形冷却管(8),回收冷却箱(11)设置在供能箱(1)的一侧,蛇形冷却管(8)的输出端与回收冷却箱(11)连接,蛇形冷却管(8)与吸热板(9)贴合;驱动齿轮(19)的转轴、传动半齿轮(24)的转轴与从动齿轮(27)的转轴均延伸至后壳(2)的外侧,且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散热扇(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刷油组件(22)由油盒(221)、推动活塞杆(222)、活塞板(224)与油刷(225)组成,油盒(22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板(224),推动活塞杆(222)一端固定于活塞板(224)的侧壁上,推动活塞杆(222)的另一端延伸至油盒(221)外部,推动活塞杆(222)位于油盒(221)外的部分安装有第二外置弹簧(223),第二外置弹簧(223)的一端与油盒(221)的侧壁固定连接,油盒(221)的底部通过导油管(226)固定安装有油刷(225),油刷(225)的底面开设有刷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凡陈程代传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