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285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互
,特别是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
技术介绍
氢动力电池是混合动力汽车体系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整车性能的好坏。氢动力电池以其对环境无污染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电源,但氢动力电池在充电和使用的过程中的散热问题是影响其正常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氢动力电池的放电容量降低,充电效率下降,自放电加大,电池衰减速度急剧加快。在高温下,氢动力电池的温度不均匀性有所增大,而电池外部的散热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对电池散热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针对氢动力电池的散热系统设计,大多采用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如专利号为CN209766553U的专利文献),通过水流在水管中流动,从而带走氢动力电池的热量,从而使得氢动力电池降温的效果,但是冷却水循环系统在长时间使用后,冷却水会因为吸热量大于散热量,从而导致水温上升,降低了对氢动力电池的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示出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水泵发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水泵运作以启动水循环散热系统;采集单元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信号,当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优选的,控制器还包括: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优选的,控制器还包括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分别与水泵和散热风扇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水泵以及散热风扇的工作状态;当水泵与散热风扇同时处于运作状态,且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外部警报系统发出报警指令,控制外部警报系统发出异常报警信号。优选的,散热风扇上设置有冷凝片。优选的,散热水箱中设置有冷凝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该系统基于氢动力电池系统进行集成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的基础上设置有水循环散热系统,其中通过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设置环形冷却回路,将氢动力电池系统通过水泵与散热水箱相连,砸水泵的驱动下,散热水箱中的冷却水能够在环形冷却回路中流动,从而带出氢动力电池系统中的热量,使得氢动力电池系统能够实现初步降温,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氢动力电池系统开始运作且温度上升后,控制器在第一温度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控制水循环散热西酮开始运作,以对氢动力电池系统进行散热降温。当水循环散热系统长时间工作后,散热水箱中的冷却水温度会逐渐上升,从而使得通过环形冷却回路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与氢动力电池系统温度的温差降低,使得水循环散热系统的冷却效果下降。因此,在水循环散热系统的基础上,本申请还进一步设置有对流散热系统,当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散热水箱中的冷却水温度超过设定的标准时,控制器能够控制散热风扇启动,从而使得散热风向氢动力电池系统吹出冷却风,通过空气流动的方式,将氢动力电池系统的热量带走,对氢动力电池系统进行降温,同时也是对水循环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不足的补充,保证了针对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果。提高了散热系统的可靠性,集成度高。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示例性实施例框架结构图;图2为图1实施例的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的具体结构框图。附图标记:1-氢动力电池系统,2-控制器,21-采集单元,22-控制单元,23-检测单元,3-水循环散热系统,31-环形冷却回路,32-水泵,33-散热水箱,4-对流散热系统,41-散热风扇,51-第一温度传感器,52-第二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应用场景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2实施例所示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1、控制器2、水循环散热系统3和对流散热系统4;其中,控制器2包括采集单元21和控制单元22;氢动力电池系统1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一温度传感器51与采集单元21连接;水循环散热系统3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31、水泵32和散热水箱33,其中环形冷却回路31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1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33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52;水泵32与控制单元22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52与采集单元21连接;对流散热系统4包括散热风扇41,其中散热风扇41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1,散热风扇41和控制单元22连接;采集单元21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51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22向水泵32发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水泵32运作以启动水循环散热系统3;采集单元21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52采集的第二温度信号,当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22向散热风扇41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散热风扇41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4。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该系统基于氢动力电池系统1进行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1的基础上设置有水循环散热系统3,其中通过在氢动力电池系统1上设置环形冷却回路31,将氢动力电池系统1通过水泵32与散热水箱33相连,砸水泵32的驱动下,散热水箱33中的冷却水能够在环形冷却回路31中流动,从而带出氢动力电池系统1中的热量,使得氢动力电池系统1能够实现初步降温,当第一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氢动力电池系统1开始运作且温度上升后,控制器2在第一温度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控制水循环散热西酮开始运作,以对氢动力电池系统1进行散热降温。当水循环散热系统3长时间工作后,散热水箱33中的冷却水温度会逐渐上升,从而使得通过环形冷却回路31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与氢动力电池系统1温度的温差降低,使得水循环散热系统3的冷却效果下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n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n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n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n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n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水泵发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水泵运作以启动水循环散热系统;/n采集单元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信号,当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
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
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
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
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
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水泵发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水泵运作以启动水循环散热系统;
采集单元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信号,当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凡代传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