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国大专利>正文

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4279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其由一涡轮式风扇和一散热底座构成,其特征为所述的涡轮散热风扇下设一集风罩体,罩体下设一集风出口;所述的散热底座,由复数针柱状体构成,散热底座底面为配合集风罩斜面的曲面状,形成一引导风向信道,将散热风引流均匀吹遍散热柱,以强力带出废热。(*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
本技术为一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其是通过散热底座的曲面引导流向效应,配合风扇的罩体形成的导流仰角,形成一上扬的广角度散热风向并配合集风罩的引流效应,将散热底座全面广泛的吹袭,将热大量并有效排除,由集风管效应排除旧式风扇的死角,产生更强大的散热效果。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信息发展越趋精密,运算高阶,无模块化及空间极小化等效应下,计算机系统的散热效应,变成必须相应成长配合的必要事项,但以直接形风扇产生的风力,因风向H较广、风力较弱且因风洞理论等效应,对于产生排热效应上一直有一散热死角的问题存在;请参照图2,习用散热器,主要为直接式风扇D,由于风扇为通过扇叶A偏转角度形成送风效能,因此风扇的中心点形成风眼现象,不是完全无风,就是风力微弱,形成散热死角E。但以散热器底座B而言,由于热聚焦效应,往往散热底座中心就是热能最高的地方,就散热效应而言,往往背道而驰,因此形成散热装置上的重大瓶颈;且理论上,散热的表面积越大,散热效应越高;因此鳍片或散热柱的密度越高,则散热效应会越强,可是习用的散热底座上,因鳍片或针柱体顶端C的界面阻抗风压的效应也会因密度提高而加大,使得散热底座的鳍片或柱状体不能过密;否则也会因柱顶的阻抗风压将风反弹并降低进入散热体的风量及风速,大幅降低散热效应。再者,虽然换成涡轮式散热风扇装置D1,请参看图2-1:由于风量且因风力较强使风向H1不能控制,因此产生风流向H1的不稳性,容易因散热底座的不同,产生紊流或是过度集中,也会形成另1散热死角E2,使散热效应提升有限,亦为重大困扰,造成散热器在改进降温效率的一大瓶颈,因而有水冷式散热器的产生。-->但因水冷式散热器常有湿气的产生,不利于电子产品的精密,因此如何解决旧有风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死角等瓶颈,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之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其利用散热器中心聚焦集热,并通过散热底座的曲面效应,配合风扇的圆弧形集风管,形成一上扬的广角度散热风向,将热大量并有效排除,由集风管效应排除旧式风扇的死角,产生更强大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结构改良是由一涡轮式风扇、一散热底座构成,其特征为涡轮散热风扇下设一集风罩体,罩体下设一集风出口;所述的散热底座,由复数针柱状体构成,散热底座底面为配合集风罩斜面的曲面状,形成有引导风向信道,将散热风引流均匀吹遍散热柱,以强力带出废热。为能使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散热装置立体图;图2是习用的散热装置风压及流向示意图;图2-1是习用的散热装置改以涡轮式风后风压及流向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主要结构分解图;图3-1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风扇结构立体图;图5-1是本技术的风扇结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6-1是本技术的另一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后风向完全导流图;图7-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风向导流图。图号说明-->A扇叶;B散热器底座;C针柱体顶端;C3散热柱顶;D直接式风扇;E、E2散热死角;H、H1、H3风向;D1涡轮式散热风扇装置;2涡轮式风扇;21扇页;22罩体;23螺孔;24出风口;25集风罩;3散热底座;30螺丝;31螺柱;321、322底部界面;34散热柱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如图3和4所示,其包括一涡轮式风扇2,风扇内设数扇页21其外并设有罩体22,再于其下设一集风罩25,且于底部设1出风口24;涡轮式风扇2底下设一散热底座3,设有数根散热柱34,且散热底座的底部界面321及322为曲面,图3的底部界面321为向内凹陷的弧面,图4的底部界面322为向内凸起的弧面。而涡轮式风扇2由螺丝30通过螺孔23螺固于底座的螺柱31,加以固定结合。实施原理,请参看图7,7-1:当涡轮式风扇将风向H3由外吸入,通过由集风罩25的集风效应,加强风力及风量,集中于出风口24向下,此时风向会因散热柱顶C3的凹形面,降低阻抗力减少分流产升,但分流仍会沿柱顶与罩体的弧面稳定的散出,对柱顶产升散热效应。另大部份的风量集中向下吹拂散热底座3的中心区,由于底座面321为凹弧状,因此对风向H3,形成导引的作用,使风向H3可以形成均匀的角度,广泛的接触散热柱,将废热带出;此时因为散热底座凹弧面321与集风罩体25的双重作用,导引风向H3,使整体散热装置的散热效应上完全无死角产生,且由集风罩的集风效应,使风力强大,可以大幅降低柱顶的阻抗力,同时,可以排除与底座凹弧面中心接触时,产生的风压阻抗,及紊流的产升。达到突破性的的散热效应。而由于本新型的中心风压及风量强大,因此可以利用如图7-1的底座凸弧面322,一般以凸弧状底座,热聚焦效应较强,因昔用的散热方式,因散热死角的瓶颈,根本无法有效带出中心点的废热,本新型则针对此缺点集中风量于中心点,可以将中心点废热完全带出凸弧面的热聚焦效应,因此可以产生另一更强的温差效应,更有效产生强力散热及排热效果。为使本新型更加显现出其进步性与实用性,兹与习用作一比较分析如下:习用缺陷1、风量较小,易产升散热死角。2、底座中心为热聚焦区,习用效能散热不易。-->3、旧式风扇因叶片旋转效应,中心风量最小,不利散热效应。4、风量小,因此散热底座的散热片或散热柱必需减少,以利散热风流动,大幅降低散热器散热表面积。5、仅辅以涡轮式风扇因风力过强缺乏整流及导引装置,风力流速因此较快,风压角度集中,反易形成死角,造成散热效应不佳。本新型优点1、风力强大,并强化中心区的散热效应,有效提升整体散热效能。2、突破散热底座柱顶反压,将散热风有效送抵散热器内部。3、可以大幅增加散热柱或散热鳍片,增加散热表面积,大幅提升效能。4、引流风罩兼具集中及引流效应,有效普及散热底座;完全无散热死角所在,有效提升散热效能。5、具进步性与实用性。6、提升产业竞争力。综上所述,本新型在突破先前技术结构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的功效,且也非熟悉该项技艺者所易于思及。本技术的改良较习用具有进步性与实用性,凡依据本技术所为的修饰或衍伸,皆属本技术所请求保护的范围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结构改良,其由一涡轮式风扇和一散热底座构成,其特征为所述的涡轮散热风扇下设一集风罩体,罩体下设一集风出口;所述的散热底座,由复数针柱状体构成,散热底座底面为配合集风罩斜面的曲面状,形成一引导风向信道,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大
申请(专利权)人:张国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