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26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具有相背第一面及第二面;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脚踏板骨架,所述脚踏板骨架与所述第一面连接;所述脚踏板骨架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机构位置对应的控制孔;控制杆,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控制孔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转向机构设置在车体中间位置,更便于用户位于车体中间,更有利于保持平衡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代步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的代步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电动平衡车即为一种常见的代步工具,电动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驾驶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用户驾驶电动平衡车时,通常使用操纵杆实现对电动平衡车的转弯控制。其控制原理为,通过操纵杆连接车体内部的转轴机构,控制转轴机构的转动从而控制电动平衡车转弯。但是,目前平衡车的转轴机构一般分布在车体一侧,如前部或者后部,转向结构相比于车体上的其他部件,通常重量较大,因此转轴机构分布在车体的前部或者后部,容易造成车体的中心偏移,车体的平衡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提高车体的平衡性。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具有相背第一面及第二面;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脚踏板骨架,所述脚踏板骨架与所述第一面连接;所述脚踏板骨架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机构位置对应的控制孔;控制杆,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控制孔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设有容置槽;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动轴及装配组件,所述转动轴包括转动杆及连接杆,所述转动杆通过所述装配组件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连接杆向远离所述第一面方向伸出所述容置槽及所述控制孔;所述控制杆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可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转动杆的中部连接,形成T型结构;所述容置槽内沿所述转动杆的轴向方向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转接凹槽;所述转动杆相对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上。可选地,所述转动杆包括主体段及位于所述主体段相对两端的转接段;所述主体段位于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之间,且所述主体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转接段的直径;所述转动杆通过两个所述转接段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上。可选地,所述转动杆相对的两端上分别套接有轴承件,并通过所述轴承件与所述转接凹槽连接。可选地,所述装配组件包括弹性复位件及连接盖;所述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与所述转动杆之间,并与所述转动杆抵接;所述连接盖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脚踏板骨架之间;其中,所述连接盖上设有向远离所述第一面方向凹陷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上设有供所述连接杆摆动的过孔;所述连接盖与所述第一面连接,且所述连接盖罩扣在所述容置槽上,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过孔。可选地,所述避让槽的相对两端设有收口结构,两个所述收口结构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转接凹槽围合成转动空间,所述转动杆相对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转动空间内。可选地,所述脚踏板骨架上与所述连接盖相应位置设有远离所述第一面的凹陷的定位槽,所述控制孔设置在所述定位槽上;所述脚踏板骨架通过所述定位槽扣合在所述避让槽上,所述控制孔与所述过孔位置对应。可选地,沿所述控制杆的摆动方向,所述控制孔的孔壁与所述控制杆之间具有摆动间隙。可选地,所述车体的两端设有可转动连接的行进组件;所述行进组件包括行进轮及挡泥板;所述行进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挡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挡泥板具有容纳腔,所述行进轮部分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另外,可选地,所述控制杆为直杆结构,一端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另一端上设有一体结构的提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结构简单,转向机构设置在车体中间位置,可使得车体的重心不会发生偏移,增加了车体自身的平衡性,同时,更便于用户位于车体中间,更有利于保持平衡性,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脚踏板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车体局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进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10、转向机构30、脚踏板骨架40及控制杆50。其中,车体10具有相背第一面101及第二面102。车体10上的第一面101及第二面102,是指车体10上相背的两个面,如,车体10在使用时,一面朝向地面,也可称为底面。另一面背向地面,也可称为顶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面101可为背向地面的一面,即顶面,以用于安装转向机构30。相应地,第二面102为朝向地面的一侧,即底面。进一步地,车体10内还设有平衡车的控制单元、供电单元、检测单元等相应功能部件,从而配合完成平衡车的移动。为实现车体10行进,在车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行进组件20。转向机构30设置于第一面101的中心区域。用户在进行车辆转弯操作时,通过转动转向机构30,转向机构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幅度的不同,被车体10内的控制单元检测到,从而实现车辆的转弯。脚踏板骨架40与第一面101连接。脚踏板骨架40上设有与转向机构30位置对应的控制孔41。脚踏板骨架40用于承载用户,避免用户直接站在车体10上。同时,脚踏板骨架40覆盖第一面101,避免第一面101上的转向机构30暴露于外部,使得整车的外观也更加美观。控制杆50通过控制孔41与转向机构30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杆50实现对转向机构30的控制,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所述车体具有相背第一面及第二面;/n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n脚踏板骨架,所述脚踏板骨架与所述第一面连接;所述脚踏板骨架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机构位置对应的控制孔;/n控制杆,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控制孔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具有相背第一面及第二面;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
脚踏板骨架,所述脚踏板骨架与所述第一面连接;所述脚踏板骨架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机构位置对应的控制孔;
控制杆,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控制孔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心区域设有容置槽;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动轴及装配组件,所述转动轴包括转动杆及连接杆,所述转动杆通过所述装配组件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连接杆向远离所述第一面方向伸出所述容置槽及所述控制孔;
所述控制杆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转动杆的中部连接,形成T型结构;
所述容置槽内沿所述转动杆的轴向方向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转接凹槽;所述转动杆相对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包括主体段及位于所述主体段相对两端的转接段;
所述主体段位于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之间,且所述主体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转接段的直径;
所述转动杆通过两个所述转接段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转接凹槽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相对的两端上分别套接有轴承件,并通过所述轴承件与所述转接凹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包括弹性复位件及连接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旭彬乔万阳张令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