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6131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包括第一传力机构、第一减震机构、第二传力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轴、第一摆臂、第一球头、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设于第一传动轴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二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传动轴、第二摆臂、第二球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设于第二传动轴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相连,且能够相对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宽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存在的减震效果差、安装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赛车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新能源赛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赛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氢发动机汽车等。为了对新能源赛车内部的电池进行控制,需要安装减震装置。现有的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减震效果差,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安装和拆卸时比较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解决了现有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存在的减震效果差、安装不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包括第一传力机构、第一减震机构、第二传力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轴、第一摆臂、第一球头、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设于第一传动轴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二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传动轴、第二摆臂、第二球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设于第二传动轴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相连,且能够相对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球头通过第十一螺母安装在第一摆臂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球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螺纹连接,且能够通过螺纹调整高度;所述第二球头通过第十二螺母安装在第二摆臂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三连杆与第二球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第三连杆螺纹连接,且能够通过螺纹调整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五螺栓与第五螺母安装在车辆的左后上支臂的安装孔内,所述第四连杆通过第六螺栓与第六螺母安装在车辆的右后上支臂的安装孔内,所述左后上支臂和右后上支臂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车架的两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端部设有第一螺纹孔,且端部表面为齿状结构,所述第一摆臂设有与齿状结构相匹配的第一齿状内孔,以第一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垫片、第一齿状内孔和第一螺纹孔能够实现第一摆臂与第一传动轴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端部设有第二螺纹孔,且端部表面为齿状结构,所述第二摆臂设有与齿状结构相匹配的第二齿状内孔,以第三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垫片、第二齿状内孔和第二螺纹孔能够实现第二摆臂与第二传动轴的固定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传动轴贯穿第一底座设置,所述第二传动轴贯穿第二底座设置;所述第一底座通过第七螺栓和第七螺母安装到车架的左安装板表面,所述第二底座通过第八螺栓和第八螺母安装到车架的右安装板表面,所述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分别通过焊接在车架的左右上部杆件表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外框体、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所述第一轴瓦与第二轴瓦通过第九螺栓和第九螺母安装于第一外框体上,所述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之间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安装在第一传动轴表面;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二外框体、第三轴瓦和第四轴瓦,所述第三轴瓦与第四轴瓦通过第十螺栓和第十螺母安装于第二外框体上,所述第三轴瓦与第四轴瓦之间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安装在第二传动轴表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表面安装有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侧面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安装有第二螺钉,所述第一挡圈的一侧面紧贴第一传动轴的台阶面,另一侧面紧贴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所述第二传动轴表面安装有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侧面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安装有第四螺钉,所述第二挡圈的一侧面紧贴第二传动轴的台阶面,另一侧面紧贴第三轴瓦与第四轴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上设有两个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安装在两个第一挡板中间,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螺母与车架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上设有两个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通过第三螺栓和第三螺母安装在两个第二挡板中间,另一端通过第四螺栓和第四螺母与车架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内部设有横截面为扇形的扇形开孔,所述第二传动轴与第一传动轴相连的一端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凸块,所述凸块能够插入扇形开孔内,并在扇形开孔范围内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能够相互转动8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包括第一传力机构、第一减震机构、第二传力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车辆左后悬架通过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将左后上支臂的力传动到第一摆臂上,再利用第一摆臂将力传递到第一传动轴上,最终将力传递到第一减震器,从而吸收车辆的震动,同理,车辆右后悬架将右后上支臂的力依次通过第四连杆、第三连杆、第二摆臂和第二传动轴传递到第二减震器,从而吸收车辆的震动,减震效果好;(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相连且能够相对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宽度,适用范围广;(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时只需将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第二连杆、第四连杆、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安装于车架上即可,安装便捷,拆卸容易,维护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一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二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一摆臂部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9是第一传动轴和第一底座部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1是第二摆臂部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3是第二传动轴和第二底座部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第一底座、2-第一轴瓦、3-第二轴瓦、4-第一传动轴、5-第一摆臂、6-第一球头、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左安装板、10-第十一螺母、11-第二传动轴、12-第二球头、13-第三连杆、14-第四连杆、16-左后上支臂、17-右后上支臂、18-第二底座、19-第二摆臂、20-第十二螺母、21-第一减震器、22-第二减震器、23-第一螺栓、24-第一螺母、25-第二螺栓、26-第二螺母、27-车架、28-第三螺栓、29-第三螺母、30-第四螺栓、31-第四螺母、32-第五螺栓、33-第五螺母、34-第六螺栓、35-第六螺母、36-第七螺栓、37-第七螺母、38-第八螺栓、39-第八螺母、40-右安装板、41-第一垫片、42-第一螺钉、43-第九螺母、44-第二螺钉、45-第一挡圈、46-第一轴承、47-第九螺栓、48-第二垫片、49-第三螺钉、50-第十螺母、51-第三轴瓦、52-第四轴瓦、53-第十螺栓、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机构、第一减震机构(57)、第二传力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58);/n所述第一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轴(4)、第一摆臂(5)、第一球头(6)、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所述第一减震机构(57)包括第一减震器(21),所述第一减震器(21)设于第一传动轴(4)与车架(27)之间;/n所述第二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传动轴(11)、第二摆臂(19)、第二球头(12)、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所述第二减震机构(58)包括第二减震器(22),所述第二减震器(22)设于第二传动轴(11)与车架(27)之间;/n所述第一传动轴(4)与第二传动轴(11)相连,且能够相对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机构、第一减震机构(57)、第二传力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58);
所述第一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动轴(4)、第一摆臂(5)、第一球头(6)、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8),所述第一减震机构(57)包括第一减震器(21),所述第一减震器(21)设于第一传动轴(4)与车架(27)之间;
所述第二传力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传动轴(11)、第二摆臂(19)、第二球头(12)、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所述第二减震机构(58)包括第二减震器(22),所述第二减震器(22)设于第二传动轴(11)与车架(27)之间;
所述第一传动轴(4)与第二传动轴(11)相连,且能够相对轴向移动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头(6)通过第十一螺母(10)安装在第一摆臂(5)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一连杆(7)与第一球头(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8)与第一连杆(7)螺纹连接,且能够通过螺纹调整高度;
所述第二球头(12)通过第十二螺母(20)安装在第二摆臂(19)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三连杆(13)与第二球头(1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14)与第三连杆(13)螺纹连接,且能够通过螺纹调整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8)通过第五螺栓(32)与第五螺母(33)安装在车辆的左后上支臂(16)的安装孔内,所述第四连杆(14)通过第六螺栓(34)与第六螺母(35)安装在车辆的右后上支臂(17)的安装孔内,所述左后上支臂(16)和右后上支臂(17)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车架(27)的两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4)的端部设有第一螺纹孔(65),且端部表面为齿状结构,所述第一摆臂(5)设有与齿状结构相匹配的第一齿状内孔(66),以第一螺钉(42)依次穿过第一垫片(41)、第一齿状内孔(66)和第一螺纹孔(65)能够实现第一摆臂(5)与第一传动轴(4)的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11)的端部设有第二螺纹孔(67),且端部表面为齿状结构,所述第二摆臂(19)设有与齿状结构相匹配的第二齿状内孔(68),以第三螺钉(49)依次穿过第二垫片(48)、第二齿状内孔(68)和第二螺纹孔(67)能够实现第二摆臂(19)与第二传动轴(11)的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新能源赛车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18),所述第一传动轴(4)贯穿第一底座(1)设置,所述第二传动轴(11)贯穿第二底座(18)设置;
所述第一底座(1)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付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