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以及用于这种前舱结构总成的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7980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具有前舱结构(10)和固定在汽车白车身上的副车架(32),该前舱结构包括两个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纵梁(12,14,26),所述纵梁在其前端至少间接通过横梁(22)相互联接,该副车架在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延伸并具有相应的侧部(44,46),所述侧部在形成缝隙(S)情况下在侧旁沿相应的纵梁(12,14)延伸。在该副车架(32)的至少其中一个侧部(44,46)与对应的纵梁(12,14)之间的缝隙(S)内设有保护机构(38)的支承件(40,42),在该支承件(40,42)与对应纵梁(12,14)之间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以及用于这种前舱结构总成的副车架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的前序部分的用于这种前舱结构总成的副车架。一种这样的前舱结构总成例如已经由DE102017002972A1公开,在这里,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包括两个在车辆纵向上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延伸的纵梁,纵梁在其前端至少间接通过横梁、在这里是保险杠横梁相互联接。此外,前舱结构总成包括被固定在汽车白车身上的用于接纳并保持电驱动装置的副车架。在此,副车架在纵梁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延伸并且具有各侧部,所述侧部在形成缝隙的情况下在侧向沿着相应纵梁延伸。汽车动力总成的日益多样化在统一的汽车前舱结构区域中带来许多不同的结构空间状况,因此不同的前舱结构总成的事故行为可能显著变化。尤其是,如果前舱结构总成与碰撞障碍物或事故对方在宽度上重叠小的情况下正面碰撞或尤其在前舱结构与相应事故对方/障碍物的重叠小或甚至未重叠的情况下斜侧撞上事故对方或碰撞障碍物,就事故行为而言迄今只能以复杂的其它措施来应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如前所述类型的前舱结构总成以及副车架,借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显著改善前舱结构总成的事故行为。根据本专利技术,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前舱结构总成以及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0的特征的副车架来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有利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为了提供前言所述类型的具有改善的事故行为的前舱结构总成,本专利技术规定,在副车架的其中一个所述侧部与侧向对应的纵梁、即与该侧部相邻设置的纵梁之间的缝隙内设有保护机构的支承件,在与对应纵梁之间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情况下,该支承件在侧向沿该纵梁延伸。因此,在副车架的侧部和侧向设置的相应纵梁之间的两个缝隙中的至少一个缝隙内设有支承件,由此提供在支承件与对应纵梁之间的另一个较小缝隙。因此,该支承件使相应缝隙变为较小缝隙,较小缝隙于是在所述支承件与对应纵梁之间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支承件在此造成在与障碍物在宽度上重叠小或未重叠的正面碰撞时或者在斜侧撞上障碍物时进行在各纵梁、侧向对应的支承件和副车架以及或许动力总成本身之间的尽量早的形成阻挡/整体溃缩,以由此实现能量传递至车辆的背对撞击的一侧和车辆在车辆横向上移动离开障碍物撞击点,由此可以总体显著减少侵入位于前舱结构之后的乘员室。根据本专利技术设置在该支承件与侧向对应的纵梁之间的另一个较小缝隙此时有以下优点,即,与碰撞相关的车辆前侧结构的、尤其是朝向支承件的纵梁的结构件通过与支承在其上的横梁和或许设于其间的吸能件相关联而在车辆结构与障碍物或事故对方完全重叠或至少部分重叠的正面碰撞中未受影响。这例如如此做到,即,在吸收撞击能情况下出现由事故决定的纵梁变形时,布置在侧旁的支承件未造成干扰。即,所述至少一个支承件最好不影响或仅以可忽略不计的程度影响纵梁的或设于纵梁和保险杠弯曲横梁之间的也称为吸能盒的吸能件的期望规定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设计中,该支承件被设计成安装件并在副车架侧被固定。这允许副车架的最简单的制造和组合以及由副车架和保护机构组成的组件的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在副车架的两个侧部与各自对应的纵梁之间的缝隙内设有该保护机构的相应支承件,该支承件分别在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的情况下在侧旁沿着对应的纵梁延伸。通过相对于侧向对应的纵梁在两侧布置和形成支承件,在车辆两侧得到如上已述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该保护机构的这两个支承件可以被设计成通用/相同的构件。由此,该保护机构的制造和安装可再次简化。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设计中,副车架一直延伸到纵梁的各自前端部附近。由此,在以宽度重叠小的方式撞上障碍物或事故对方时或在斜侧碰撞事故对方或障碍物时,在随同副车架的方向上出现很有利的阻挡形成/整体溃缩,由此可做到将碰撞能量以传力方式传递到远离撞击的车辆侧和进而使前舱结构在车辆横向上进一步移动远离事故对方/障碍物。也由此又可降低侵入乘员室的危险和随之而来的乘员受伤危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该支承件在车辆竖向上向上和/或向下超出侧向对应的、即紧邻设置的纵梁。由此一来,可以在由事故决定的受力情况下以特别有利的方式保证在各纵梁和对应支承件之间的可靠力传递。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该副车架具有横梁,横梁以至少一端支承到侧向对应的支承件上,尤其在其上侧区域中。也由此可使得由事故决定的力很有利地被传递至侧向设置的纵梁、对应支承件和进而副车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该支承件在下侧区域内支承在副车架上的总成支承上。因此可以使得力特别有利地经由支承件传入各自总成,其随后也参与形成阻挡/整体溃缩。由此一来,副车架的刚度可被附加提高。在此,各支承件可以附加地或唯一地被固定在副车架的副架上。以上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前舱结构总成所描述的优点以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0的副车架。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以及结合附图得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以上在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附图说明中提到的和/或在附图中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在各自指定的组合中、也可在其它组合中或单独地使用,而未超出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的俯视图,它具有在其前端通过横梁、尤其是保险杠弯曲横梁相互联接的各纵梁和被固定在汽车白车身上的副车架,副车架在纵梁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延伸并具有各侧部,所述侧部在形成缝隙情况下在侧旁沿着相应的纵梁延伸,其中,在每个缝隙内,在与侧向对应的纵梁之间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的情况下设有支承件;图2示出根据图1的前舱结构总成的前视图,其中,尤其可以看到借助对应副架将动力总成定位在副车架上;图3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前舱结构总成的仰视图;图4a-4c示出前舱结构总成的与图1相似的相应俯视图,其示出在例如车辆在车辆结构各部分均未重叠的情况下斜侧碰撞障碍物时、在碰撞开始之前、在碰撞早期阶段中和在碰撞事后阶段中的前舱结构总成变形;图5a-5b示出前舱结构总成的与图1相似的相应俯视图,其中,在因为在车辆结构与事故对方或障碍物完全重叠地碰撞时由事故决定的受力而造成的变形之前和变形过程中的前舱结构总成被示出;图6a-6b示出前舱结构总成的与图1相似的相应俯视图,其中,在因车辆结构与事故对方或障碍物部分重叠的正面碰撞所造成的事故变形之前和变形期间的前舱结构总成被示出。在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零部件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3中,以俯视图、前视图和仰视图示出用于轿车的前舱结构总成。从前舱结构10中基本上可以看到各主纵梁12、14,其相互平行地从乘员室18的前端壁在车辆纵向(x方向)上一直向前延伸。两个纵梁12、14在此在其前端间接地、即借助于各自的通常也称为吸能盒的吸能件20通过横梁22在此是保险杠横梁相互联接,该横梁能够与吸能件20一起对应配属于前端模块。在对应门柱(A柱)区域内示出了汽车白车身的其它的各侧壁24,侧壁与端壁16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具有:前舱结构(10)和固定在该汽车白车身上的副车架(32),该前舱结构包括两个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纵梁(12,14),所述纵梁在其前端至少间接通过横梁(22)相互联接,该副车架在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延伸并具有相应的侧部(44,46),所述侧部在形成缝隙(S)情况下在侧旁沿相应的所述纵梁(12,14)延伸,/n其特征是,在该副车架(32)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部(44,46)与对应的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所述缝隙(S)内设有保护机构(38)的支承件(40,42),在该支承件(40,42)和所述对应的纵梁(12,14)之间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A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09 DE 102018008832.51.一种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具有:前舱结构(10)和固定在该汽车白车身上的副车架(32),该前舱结构包括两个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纵梁(12,14),所述纵梁在其前端至少间接通过横梁(22)相互联接,该副车架在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延伸并具有相应的侧部(44,46),所述侧部在形成缝隙(S)情况下在侧旁沿相应的所述纵梁(12,14)延伸,
其特征是,在该副车架(32)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部(44,46)与对应的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所述缝隙(S)内设有保护机构(38)的支承件(40,42),在该支承件(40,42)和所述对应的纵梁(12,14)之间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A1,A2)情况下,该支承件在侧旁沿该纵梁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结构总成,其特征是,该支承件(40,42)被设计成安装件并且在该副车架(32)侧被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舱结构总成,其特征是,在该副车架(32)的两个侧部(44,46)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纵梁(12,14)之间的所述缝隙(S)内设有该保护机构(38)的相应的支承件(40,42),所述支承件分别在形成另一个较小缝隙(A1,A2)情况下在侧旁沿对应的所述纵梁(12,14)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结构总成,其特征是,该保护机构(38)的这两个支承件(40,42)被设计成标准构件。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前舱结构总成,其特征是,该副车架(32)延伸到所述纵梁(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卡尔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