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全地形车又可以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相关技术中,考虑到车辆的越野性能及通过性,全地形车的悬挂系统通常采用双横臂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悬挂系统体积大,占用了车架上的较大空间,悬挂系统的参数设计受到较大限制,由此限制了悬挂参数的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紧凑、有利于悬挂参数优化的全地形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安装在所述车架上;轮轴支座;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在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轮轴支座之间;后悬挂组件,所述后悬挂组件包括左后悬挂组件和右后悬挂组件,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均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轮轴支座可枢转地相连,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n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安装在所述车架上;/n轮轴支座;/n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在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轮轴支座之间;/n后悬挂组件,所述后悬挂组件包括左后悬挂组件和右后悬挂组件,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均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轮轴支座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下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下控制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轮轴支座可枢转地相连,其中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驱动轴的后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轮轴支座;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在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轮轴支座之间;
后悬挂组件,所述后悬挂组件包括左后悬挂组件和右后悬挂组件,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后悬挂组件和所述右后悬挂组件均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轮轴支座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下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下控制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轮轴支座可枢转地相连,其中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驱动轴的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通过第一上枢轴与所述车架相连,所述第一上枢轴的前端位于所述驱动轴的后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枢轴的后端位于所述变速箱的后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枢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心对称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具有连接管,所述第一上枢轴可枢转地配合在所述连接管内,所述第一上枢轴的前端从所述连接管内伸出且与所述车架相连,所述第一上枢轴的后端从所述连接管内伸出且与所述车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部连接有后竖梁,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上枢轴与所述后竖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竖梁包括前侧缘和后侧缘,所述第一上枢轴的前端穿过所述前侧缘和所述后侧缘后与紧固螺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的第二端设有连接座,所述轮轴支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连接座通过第二上枢轴可枢转地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前侧板上具有前连接孔,所述后侧板上具有后连接孔,所述第二上枢轴穿过所述前连接孔、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后连接孔后与紧固螺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