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后副车架、衬套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01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后副车架、衬套套管;其中,衬套套管用于软连接结构,且包括:直筒和翻边;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且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的第一端连接于直筒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第二翻边的第一端。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直筒的端部设置二次翻边结构,以便于使得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均与衬套撞块接触;本方案与现有的一次翻边结构相比,有助于增大了衬套套管与衬套撞块的配合面积,进而有利于支持大撞块衬套的安装,从而可提高车体的舒适性和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及其后副车架、衬套套管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后副车架、衬套套管。
技术介绍
汽车后副车架应用于多连杆后桥中,用于集成后桥零件如控制臂、稳定杆、弹簧和后差速器/电机等驱动装置等,使其成为一个模块,对整车操控和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后副车架到身可分为软连接(衬套)和硬连接(不带衬套),软连接可更好地隔绝路面震动带来良好的舒适性。以往软连接后副车架衬套套管为直筒形式不带翻边,这样衬套撞块不能做的很大。然而,尽管现有的衬套套管带有一次翻边,但其用于支撑衬套撞块的平面有限,难以实现对有较大撞块的衬套的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衬套套管,能够有助于增大了衬套套管与衬套撞块的配合面积,进而有利于支持大撞块衬套的安装,从而可提高车体的舒适性和NVH性能。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衬套套管的后副车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后副车架的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衬套套管,用于软连接结构,包括:直筒和翻边;所述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且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筒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一端。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为圆倒角结构,且所述第一翻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一端的外侧面均为垂直于所述直筒轴向的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二端平行于所述直筒的轴向。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在周向方向上为断开结构。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套管和后副车架梁,所述套管为如上所述的衬套套管。优选地,所述后副车架梁的上平面开设有直径与所述直筒外径相同的上圆孔;所述后副车架梁的下平面开设有下圆孔,所述下圆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直筒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翻边第二端的外径。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圆孔与所述直筒外壁之间的第一焊缝;设置于所述下平面与所述第二翻边第二端的端部之间的第二焊缝。优选地,所述第一焊缝沿所述直筒的周向分布,且位于所述上圆孔的外边缘;所述第二焊缝沿所述第二翻边第二端的端部的周向分布,且位于所述第二翻边第二端的端部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在周向方向上为断开结构;所述第二焊缝在周向方向上为断开结构。一种汽车,包括: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为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衬套套管中,通过在直筒的端部设置二次翻边结构,以便于使得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均与衬套撞块接触;本方案与现有的一次翻边结构相比,有助于增大了衬套套管与衬套撞块的配合面积,进而有利于支持大撞块衬套的安装,从而可提高车体的舒适性和NVH性能。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衬套套管,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后副车架,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衬套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副车架装配衬套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套管,101为直筒,102为翻边,102.1为第一翻边,102.2为第二翻边;2为后副车架梁,201为上平面,202为下平面;301为第一焊缝,302为第二焊缝;4为衬套,401为衬套撞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衬套套管,用于软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直筒101和翻边102;翻边102为二次翻边结构,且包括: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第一翻边102.1的第一端连接于直筒101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第二翻边102.2的第一端。在本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翻边102沿直筒101的周向分布,进一步地,第一翻边102.1相当于内侧翻边,第二翻边102.2相当于外侧翻边;其中,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的前缀次序不代表翻边顺序,其两者的翻边顺序可以互换;比如说,可以先整体翻边得到第一翻边102.1,然后再将第一翻边102.1进行局部翻边得到第二翻边102.2;或者,可以先整体翻边得到第二翻边102.2,然后再另行整体翻边得到第一翻边102.1。此外,上述二次翻边结构连接于直筒101的一端部,实质上是将直筒101的一端部通过翻边工艺成型得到的。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衬套套管中,通过在直筒的端部设置二次翻边结构,以便于使得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均与衬套撞块接触;本方案与现有的一次翻边结构相比,有助于增大了衬套套管与衬套撞块的配合面积,进而有利于支持大撞块衬套的安装,从而可提高车体的舒适性和NVH性能。在本方案中,如图3所示,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均为圆倒角结构,且第一翻边102.1的第二端和第二翻边102.2的第一端的外侧面均为垂直于直筒101轴向的平面,如此一来,以便于使得该平面形成用于同衬套撞块401配合的支撑面。本方案如此设计,以使得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均与衬套撞块401接触配合,有助于增大了翻边102与衬套撞块401的配合面积,从而有利于安装大撞块衬套。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二翻边102.2的第二端平行于直筒101的轴向。本方案如此设计,以便于增大了后副车架梁2与衬套撞块401的安装间距,进而有利于后副车架梁2与翻边102的焊接,从而有助于降低了衬套套管的焊接难度。本方案如此设计,不仅可实现了翻边边角的锐化,以防衬套撞块401发生装配碰伤,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了翻边102的刚性和强度。再进一步地,第二翻边102.2在周向方向上为断开结构。即为第二翻边102.2在周向方向上为非连续结构,如图1所示,第二翻边102.2在周向方向上有两个断开结构。本方案如此设计,以便于在满足结构强度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翻边102的轻量化设计,以此还有利于衬套套管焊接工艺的简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如图2所示,包括:套管1和后副车架梁2,套管1为如上所述的衬套套管。由于本方案采用了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衬套套管,用于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筒(101)和翻边(102);/n所述翻边(102)为二次翻边结构,包括: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所述第一翻边(102.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筒(101)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翻边(102.2)的第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衬套套管,用于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筒(101)和翻边(102);
所述翻边(102)为二次翻边结构,包括:第一翻边(102.1)和第二翻边(102.2);所述第一翻边(102.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筒(101)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翻边(102.2)的第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102.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2)均为圆倒角结构,且所述第一翻边(10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翻边(102.2)的第一端的外侧面均为垂直于所述直筒(101)轴向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套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102.2)的第二端平行于所述直筒(101)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102.2)在周向方向上为断开结构。


5.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和后副车架梁(2),所述套管(1)为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套套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洲徐嘉浩李思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