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894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9
提供一种轴长紧凑,且能够稳定地产生各种变化的滞后转矩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1)具备:具有第一板(100A)及第二板(100B)的第一旋转体(100);相对于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的第二旋转体(200);配置于第一板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且与第二旋转体一体地旋转的控制板(300);配置于第一板与控制板之间且与第一旋转体一体地旋转的第一推力部件(500);配置于第二板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且与第一旋转体一体地旋转的第二推力部件(600),第一推力部件被施力构件(700)向控制板施力而产生第一摩擦力,在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板相对于第一板滑动而产生第二摩擦力,第二推力部件相对于第二旋转体滑动而产生第三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
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等中,在发动机等驱动源与变速器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吸收从该驱动源朝向该变速器传递的转矩的振动,减振装置例如组装于离合器装置。作为减振装置的一般性的结构,已知有如下技术,使螺旋弹簧介入于彼此能够相对旋转的作为输入部件的圆盘板与作为输出部件的枢毂之间,并利用螺旋弹簧的弹性变形吸收转矩变动并使转矩变动衰减。另外,除了螺旋弹簧的弹性变形外,还已知有产生基于圆盘板与枢毂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滑动转矩(滞后转矩),从而进一步吸收该转矩变动的技术。作为具体的减振装置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含:包含作为构成要素的螺旋弹簧(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5)等的减振部2;控制板(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8);推力部件(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21及22);以及包含作为构成要素按压该推力部件的碟形弹簧(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23)等的滞后部3。在该专利文献1的滞后部3中,通过推力部件(专利文献1中的第二推力部件22)在轴向上位移而使施加于第二推力部件22的来自碟形弹簧23的按压力可变,从而使在第二推力部件22与控制板18之间产生的滞后转矩的大小可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24336号说明书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装置中,是与相对旋转的扭转角的大小相对应地,使上述的第二推力部件22所负载的来自碟形弹簧23的按压力可变(使滞后转矩可变)的结构,因此,为了与该滞后转矩的可变量相对应,必须确保碟形弹簧23的轴向的伸缩行程,其结果是,存在滞后部3的轴长变长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装置中,在控制板18及第二推力部件22的彼此的抵接面形成有凹凸面(倾斜面),与两者的该凹凸面的形状相对应地,在相对旋转的整个扭转角中,通过第二推力部件22在轴向上位移而使碟形弹簧23的按压力可变。因此,碟形弹簧23在基本整个相对旋转的扭转角中适时地伸缩,该伸缩频度变高。其结果是,还存在碟形弹簧23的特性因耐久性等而变得容易变化,从而所希望的滞后转矩逐渐难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通过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轴长紧凑,且能够稳定地产生各种变化的滞后转矩的减振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一方式的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该第一板绕旋转轴旋转,该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配置,且绕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控制板,该控制板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旋转体而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一体地旋转;第一推力部件,该第一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一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以及第二推力部件,该第二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推力部件被由所述第一板支承的施力构件向被按压于所述控制板的方向施力,从而在所述第一推力部件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产生第一摩擦力,在特定状态以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分离,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产生第二摩擦力,该特定状态是指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规定方向相对旋转规定扭转角以上的状态,所述第二推力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第二推力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第三摩擦力。根据该结构的减振装置,由于将产生所述第一摩擦力、所述第二摩擦力以及所述第三摩擦力的部位分别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因此能够使所述施力构件的伸缩行程与专利文献1的碟形弹簧的伸缩行程相比缩小。其结果是,该结构的减振装置的轴长紧凑且能够对应于状况稳定地产生各种大小的滞后转矩。另外,在一方式的所述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板具有:爪部,该爪部卡合于所述第二旋转体;第一滑动部,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该第一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抵接及滑动,从而产生所述第二摩擦力;第二滑动部,该第二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推力部件抵接及滑动,从而产生所述第一摩擦力;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将所述爪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连结。通过将所述控制板设为该结构,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以及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推力部件之间,能够可靠地产生所述第二摩擦力及所述第一摩擦力。另外,也能够通过调整所述控制板中的所述连结部的径向的长度,来调整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的所述第三摩擦力的大小。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连结部之间设置有在径向上延伸的间隙。通过该结构,容许了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连结部的弹性变形,因此,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板输入的轴向的按压力经由所述连结部(所述连结部成为作用径)可靠地传递到所述第二旋转体。由此,在所述第二推力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能够可靠地产生所述第三摩擦力。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爪部相比配置于径向外侧,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爪部相比配置于径向内侧。通过该结构,所述第二滑动部所产生的所述第一摩擦力能够在产生较小的滞后转矩的情况下被使用,且所述第一滑动部所产生的所述第二摩擦力能够在产生较大的滞后转矩的情况下被使用。另外,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不同的部位独立地产生所述第一摩擦力及所述第二摩擦力。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滑动部具有第一凹凸面,该第一凹凸面相对于所述轴向凹凸,在所述第一板中的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对的面形成有第二凹凸面,该第二凹凸面与所述第一凹凸面相对应。通过该结构,能够在所述特定状态以外的情况下,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这两者分离,并且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使两者抵接且从所述第一板对所述控制板产生轴向的按压力。其结果是,在特定状态的情况下,该按压力经由所述连结部传递到所述第二旋转体,在所述第二推力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能够可靠地产生所述第三摩擦力。此外,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与产生所述第二摩擦力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与所述第二摩擦力连动地产生所述第三摩擦力,因此,能够在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可靠地产生较大的滞后转矩。此外,在一方式的所述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凹凸面与所述第一凹凸面相对,且凹形状与凸形状成对出现。通过该结构,在所述特定状态以外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确保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这两者分离,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两者抵接,并且从所述第一板向所述控制板产生轴向的按压力。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形成有窗孔和槽部,该窗孔收容将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弹性连结的弹性体,该槽部引导所述爪部而与所述控制板卡合。通过该结构,所述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该第一板绕旋转轴旋转,该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配置,且绕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n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n控制板,该控制板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旋转体而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一体地旋转;/n第一推力部件,该第一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一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以及/n第二推力部件,该第二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n所述第一推力部件被由所述第一板支承的施力构件向被按压于所述控制板的方向施力,从而在所述第一推力部件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产生第一摩擦力,/n在特定状态以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分离,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产生第二摩擦力,该特定状态是指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规定方向相对旋转规定扭转角以上的状态,/n所述第二推力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第二推力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第三摩擦力。/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09 JP 2019-148056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该第一板绕旋转轴旋转,该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配置,且绕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
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
控制板,该控制板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旋转体而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一体地旋转;
第一推力部件,该第一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一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以及
第二推力部件,该第二推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卡合于所述第二板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体地绕所述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推力部件被由所述第一板支承的施力构件向被按压于所述控制板的方向施力,从而在所述第一推力部件与所述控制板之间产生第一摩擦力,
在特定状态以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分离,在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产生第二摩擦力,该特定状态是指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规定方向相对旋转规定扭转角以上的状态,
所述第二推力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抵接及滑动,从而在所述第二推力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第三摩擦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智洋岩崎靖久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