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868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包括滑动支座、连接支座和盖板,所述的滑动支座和连接支座相对设于变形缝的两侧,所述的盖板的一侧与连接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的盖板的另一端与滑动支座抵触,所述的盖板的与滑动支座抵触处设有倒圆角,所述的滑动支座的与盖板抵触处设有与倒圆角形状配合的滑动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变形缝装置的变形量大,能够应对较大的地震强度,在发生地震时,变形缝靠近情况下盖板能沿滑动支座滑行并翘起,变形缝远离情况下盖板处于悬挑状态,地震停止后变形缝装置还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可恢复性好,易于维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降低变形缝装置成本和安装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
本技术涉及变形缝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复杂,设计时通常会把复杂的建筑划分为多个结构抗震单元,单元之间会留有一定宽度的缝来适应地震下相邻单元之间的差异变形。尤其是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如果采用隔震技术,隔震支座上方的结构单元,在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可能非常显著,达到±400mm~500mm甚至更多,远远超过普通变形缝最大±200mm的变形量。并且,传统变形缝一般采用橡胶填充或金属盖板,比较突兀,美观性不足,不能与室内外装修效果融为一体。若使用滑块,则会在地震时,滑块冲出,破坏建筑面层,地震后需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包括滑动支座、连接支座和盖板,所述的滑动支座和连接支座相对设于变形缝的两侧,所述的盖板的一侧与连接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的盖板的另一端与滑动支座抵触,所述的盖板的与滑动支座抵触处设有倒圆角,所述的滑动支座的与盖板抵触处设有与倒圆角形状配合的滑动槽。当所述的变形缝的两侧靠近时,倒圆角与滑动面配合使盖板沿远离变形缝方向翘起。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装置还包括拉伸弹簧,所述的拉伸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支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拉伸弹簧提供使盖板压紧滑动支座的拉力。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装置还包括合页,所述的合页设于连接支座的远离变形缝的侧面,所述的盖板通过合页与连接支座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间隔设置形成变形缝,所述的滑动支座固定于第一楼板上,所述的连接支座固定于第二楼板上。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下设有防坠落板,所述的防坠落板的一端与第一楼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防坠落板的另一端悬空设于第二楼板的底部。当变形缝扩大时,楼板两侧脱开,地面出现空隙,人或物有可能掉落,为了安全起见设置防坠落板。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在未发生地震时的宽度为变形缝的初始宽度,所述的变形缝的初始宽度为200mm~500mm,所述的防坠落板的宽度与变形缝的初始宽度相同。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表面均设有装饰面层,所述的滑动支座与第一楼板上的装饰面层抵触,所述的连接支座与第二楼板上的装饰面层间隔设置形成转动缝,转动缝便于盖板能转动翘起。优选地,所述的转动缝的宽度为1cm。优选地,所述的变形缝的两侧分别为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间隔设置形成变形缝,所述的滑动支座固定于第一墙体上,所述的连接支座固定于第二墙体上。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表面均设有装饰面层,所述的滑动支座与第一墙体上的装饰面层抵触,所述的连接支座与第二墙体上的装饰面层间隔设置形成转动缝。优选地,滑动支座采用金属材料,表面为可滑动的光滑面,盖板底部为金属材料,盖板表面设置装饰面层相同的装饰材料,与装饰层融为一体,以达到美观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安装到位后,与装饰面层在同一面内,没有凸起、凹陷、倾斜,不影响人的活动,所述的盖板分块安装,单块长度可从几十厘米至几米不等,相邻盖板间的间距可为几毫米。一般状态下,变形缝宽度固定,盖板压紧滑动支座;当发生地震时,若变形缝靠近,滑动支座、连接支座的间距缩小,盖板在滑动槽上滑行并翘起,合页转动;若变形缝远离,滑动支座、连接支座的间距扩大并大于盖板能覆盖的长度,盖板处于悬挑状态。本技术的变形缝装置安装时,沿变形缝长度方向设置,滑动支座、连接支座和盖板沿变形缝长度方向设置,拉伸弹簧每隔一段长度设置一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变形缝装置的变形量大,可以达到±200mm~±500mm,大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最大±200mm的变形量,能够应对较大的地震强度,尤其适用于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结构;(2)本技术在发生地震时,变形缝靠近情况下盖板能沿滑动支座滑行并翘起,变形缝远离情况下盖板处于悬挑状态,地震停止后变形缝装置还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可恢复性好,易于维修;(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降低变形缝装置成本和安装人工成本;(4)本技术的盖板表面材料与装饰面层相同,与装饰层融为一体,以达到美观效果;(5)本技术适用于楼板、墙体的安装,适用范围广,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应用于楼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应用于楼板时的变形缝靠近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应用于楼板时的变形缝远离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应用于墙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应用于墙体时的变形缝靠近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应用于墙体时的变形缝远离的状态示意图。其中,1、滑动支座,2、连接支座,3、盖板,4、合页,5、变形缝,6、拉伸弹簧,7、第一楼板,8、第二楼板,9、装饰面层,10、第二墙体,11、转动缝,12、防坠落板,13、倒圆角,14、滑动槽,15、第一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注意,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实质上的例示,本技术并不意在对其适用物或其用途进行限定,且本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包括滑动支座1、连接支座2和盖板3,滑动支座1和连接支座2相对设于变形缝5的两侧,盖板3的一侧与连接支座2转动连接,盖板3的另一端与滑动支座1抵触,盖板3的与滑动支座1抵触处设有倒圆角13,滑动支座1的与盖板3抵触处设有与倒圆角13形状配合的滑动槽14。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变形缝装置还包括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6的一端与连接支座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3固定连接。拉伸弹簧6提供使盖板3压紧滑动支座1的拉力。本技术的滑动支座1采用金属材料,表面为可滑动的光滑面,盖板3底部为金属材料。盖板3表面设置装饰面层9相同的装饰材料,与装饰面层9融为一体,以达到美观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变形缝装置还包括合页4,合页4设于连接支座2的远离变形缝5的侧面,盖板3通过合页4与连接支座2转动连接。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变形缝5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楼板7和第二楼板8间隔设置形成变形缝5,滑动支座1固定于第一楼板7上,连接支座2固定于第二楼板8上。并且,变形缝5下设有防坠落板12,防坠落板12的一端与第一楼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防坠落板12的另一端悬空设于第二楼板8的底部。当变形缝5扩大时,为第一楼板7和第二楼板8两侧脱开,地面出现空隙,人或物有可能掉落,为了安全起见设置防坠落板12。该实施方式中,变形缝5在未发生地震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支座(1)、连接支座(2)和盖板(3),所述的滑动支座(1)和连接支座(2)相对设于变形缝(5)的两侧,所述的盖板(3)的一侧与连接支座(2)转动连接,所述的盖板(3)的另一端与滑动支座(1)抵触,所述的盖板(3)的与滑动支座(1)抵触处设有倒圆角(13),所述的滑动支座(1)的与盖板(3)抵触处设有与倒圆角(13)形状配合的滑动槽(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支座(1)、连接支座(2)和盖板(3),所述的滑动支座(1)和连接支座(2)相对设于变形缝(5)的两侧,所述的盖板(3)的一侧与连接支座(2)转动连接,所述的盖板(3)的另一端与滑动支座(1)抵触,所述的盖板(3)的与滑动支座(1)抵触处设有倒圆角(13),所述的滑动支座(1)的与盖板(3)抵触处设有与倒圆角(13)形状配合的滑动槽(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缝装置还包括拉伸弹簧(6),所述的拉伸弹簧(6)的一端与连接支座(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缝装置还包括合页(4),所述的合页(4)设于连接支座(2)的远离变形缝(5)的侧面,所述的盖板(3)通过合页(4)与连接支座(2)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缝(5)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楼板(7)和第二楼板(8),所述的滑动支座(1)固定于第一楼板(7)上,所述的连接支座(2)固定于第二楼板(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量的防震变形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缝(5)下设有防坠落板(12),所述的防坠落板(12)的一端与第一楼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平陆鹏刘富君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