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6438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两楼层板,两楼层板之间形成有变形缝;浇筑形成于一楼层板浇筑的上部的混凝土反坎,其靠近变形缝的一侧与一楼层板的端面齐平;护角板,贴合于另一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压抵于混凝土反坎的靠近变形缝的一侧的安装板,其朝向护角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承板;设置于变形缝内的止水钢板,其第一侧连接于护角板,其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混凝土反坎的靠近变形缝的一侧且垫设于混凝土反坎和安装板之间;以及盖板,其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支承板和护角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主体结构楼层板的变形缝,由于楼层板上存在竖向结构墙体,导致传统的变形缝结构的靠近竖向结构墙体的一侧无法固定安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变形缝的节点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变形缝结构的开裂,进而影响建筑的美观及使用要求。尤其是在主体结构L型楼地面的变形缝结构处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竖向结构墙体,导致传统的变形缝结构的靠近竖向结构墙体的一侧无法固定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主体结构L型楼地面的变形缝结构,由于楼地面上存在竖向结构墙体,导致传统的变形缝结构的靠近竖向结构墙体的一侧无法固定安装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包括:两楼层板,两所述楼层板之间形成有变形缝;用于砌筑填充墙的混凝土反坎,浇筑形成于一所述楼层板浇筑的上部,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与一所述楼层板的端面齐平;护角板,贴合于另一所述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安装板,压抵于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护角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承板;设置于所述变形缝内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护角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且垫设于所述混凝土反坎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以及用于遮蔽所述变形缝的上端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所述支承板和所述护角板上。进一步的,所述护角板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翼缘板,两所述翼缘板分别贴合于所述拐角部的两侧面且连接在一起,一所述翼缘板连接有锚固筋,所述锚固筋埋设于所述拐角部内。进一步的,所述拐角部包括一水平侧面和连接于所述水平侧面的竖向侧面,贴合于所述水平侧面的所述翼缘板的远离所述变形缝的一侧连接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限位板、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有间隙。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的远离所述变形缝的一侧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浇筑形成于所述楼层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顶部、所述限位板的顶部以及所述保护层的顶部齐平。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与所述支承板、所述护角板之间分别垫设有橡胶垫层。进一步的,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安装有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填充墙的侧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浇筑形成两楼层板并将护角板贴合于一所述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两所述楼层板之间形成有变形缝;于另一所述楼层板浇筑的上部浇筑形成混凝土反坎,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与一所述楼层板的端面齐平;于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止水钢板,并将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护角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将安装板压抵于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使得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垫设于所述混凝土反坎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将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所述安装板的支承板和所述护角板上,使得所述盖板遮蔽所述变形缝的上端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通过在一侧的楼层板上浇筑混凝土反坎用于安装安装板和支承板,安装板将止水钢板的一侧安装于楼层板上,支承板用于支撑盖板的一侧,而盖板的另一侧则搁置于另一侧的楼层板的护角板,进而将止水钢板的另一侧安装于护角板上,从而使得变形缝结构的止水钢板能稳固地安装于变形缝中。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的止水钢板是在变形缝处的暗柱及柱箍筋制作施工完成之后再安装的,避免将暗柱及柱箍筋与止水钢板逐个点焊的复杂施工工序,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并且施工质量得以提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包括:两楼层板1、混凝土反坎2、护角板3、安装板4、止水钢板5和盖板6。其中,两个楼层板1之间形成有变形缝10。混凝土反坎2浇筑形成于一楼层板1(如图1中左侧的楼层板)浇筑的上部。混凝土反坎2的靠近变形缝10的一侧与一楼层板1(如图1中左侧的楼层板)的端面齐平。楼层板1浇筑于柱梁结构12上。混凝土反坎2用于砌筑填充墙21。砌筑的填充墙的墙面与楼层板1(如图1中左侧的楼层板)的端面齐平。护角板3贴合于另一楼层板1(如图1中右侧的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由于一楼层板上需要砌筑填充墙,所以导致该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无法安装常规的变形缝结构。安装板4压抵于混凝土反坎2的靠近变形缝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通过膨胀螺栓安装于混凝土反坎上。安装板4的下部朝向护角板3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承板41。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止水钢板5设置于变形缝10内。止水钢板5的第一侧连接于护角板3。止水钢板成倒V形,止水钢板5的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混凝土反坎2的靠近变形缝10的一侧,且止水钢板5的第二侧垫设于混凝土反坎2和安装板4之间。盖板6的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支承板41和护角板3上。盖板6用于遮蔽变形缝10的上端口。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通过在一侧的楼层板上浇筑混凝土反坎用于安装安装板和支承板,安装板将止水钢板的一侧安装于楼层板上,支承板用于支撑盖板的一侧,而盖板的另一侧则搁置于另一侧的楼层板的护角板,进而将止水钢板的另一侧安装于护角板上,从而使得变形缝结构的止水钢板能稳固地安装于变形缝中。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的止水钢板是在变形缝处的暗柱及柱箍筋制作施工完成之后再安装的,避免将暗柱及柱箍筋与止水钢板逐个点焊的复杂施工工序,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并且施工质量得以提高。在本实施例中红,如图1中右侧的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包括一水平侧面和连接于水平侧面的竖向侧面。护角板3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翼缘板。两翼缘板分别贴合于拐角部的两侧面且连接在一起。一翼缘板连接有锚固筋32。锚固筋32埋设于拐角部内。具体的,一翼缘板贴合于一水平侧面,另一翼缘板则贴合于竖向侧面上。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防水,贴合于水平侧面的翼缘板的远离变形缝10的一侧连接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板31。盖板6设置于限位板31和安装板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盖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n两楼层板,两所述楼层板之间形成有变形缝;/n用于砌筑填充墙的混凝土反坎,浇筑形成于一所述楼层板浇筑的上部,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与一所述楼层板的端面齐平;/n护角板,贴合于另一所述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n安装板,压抵于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护角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承板;/n设置于所述变形缝内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护角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且垫设于所述混凝土反坎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以及/n用于遮蔽所述变形缝的上端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所述支承板和所述护角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楼层板,两所述楼层板之间形成有变形缝;
用于砌筑填充墙的混凝土反坎,浇筑形成于一所述楼层板浇筑的上部,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与一所述楼层板的端面齐平;
护角板,贴合于另一所述楼层板的上部的拐角部;
安装板,压抵于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护角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支承板;
设置于所述变形缝内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护角板,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二侧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反坎的靠近所述变形缝的一侧且垫设于所述混凝土反坎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以及
用于遮蔽所述变形缝的上端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搁置于所述支承板和所述护角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角板包括呈角度设置的两翼缘板,两所述翼缘板分别贴合于所述拐角部的两侧面且连接在一起,一所述翼缘板连接有锚固筋,所述锚固筋埋设于所述拐角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部包括一水平侧面和连接于所述水平侧面的竖向侧面,贴合于所述水平侧面的所述翼缘板的远离所述变形缝的一侧连接有竖向设置的限位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体结构楼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限位板、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继承刘瑞军赵坤石和斌贾迎冬王焕旺吕玉玲陈文才于维新王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