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7009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先进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包括铜管本体及冷却水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在铜管本体上设置在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并配合上凸环和下凸环的设计,使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与铜管本体隔开,极大的延长了热量从铜管本体传递至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途径距离,且上凸环和下凸环也增加了与冷却腔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冷却腔中的冷却水能够对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充分的冷却,从而使铜管本体上到达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热量大幅度的减小,降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工作温度,防止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被铜管本体的高温烧坏,以此避免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因铜管本体高温而发生损坏,从而防止冷却腔发生冷却水泄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
本技术涉及先进铸造
,尤其是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
技术介绍
结晶器铜管属于连铸机的配件之一,其可分为直形和弧形两大类,其结构主要由铜管本体及冷却水套构成,铜管本体与冷却水套之间形成冷却腔,使用时,结晶器铜管内所导入的钢液会在冷却腔中冷却水的作用下凝固成型,凝结成一定厚度的坯壳并被连续拉出进入二次冷却区,然而现有的结晶器铜管其冷却腔上下两端的密封圈为直接贴合在铜管本体上,致使密封圈长时间处于高温工况下,容易被铜管本体烧坏,导致冷却水出现泄漏,而一旦冷却水出现泄漏,铜管本体内的钢液无法得到充分冷却,就会因此引发铜管本体漏钢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结晶器铜管其冷却腔上下两端的密封圈为直接贴合在铜管本体上,致使密封圈长时间处于高温工况下,容易被铜管本体烧坏,导致冷却水出现泄漏的问题,现提供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包括铜管本体及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套设在铜管本体外;所述铜管本体的顶端具有上法兰环,所述上法兰环下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下凸出形成有上凸环,所述上法兰环的上表面和上凸环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上环形槽,所述上法兰环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所以铜管本体的底端具有下法兰环,所述下法兰环上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上凸出形成有下凸环,所述下法兰环的上表面和下凸环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下环形槽,所述下法兰环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下密封圈;<br>所述冷却水套、铜管本体、上法兰环及下法兰环之间围合成冷却腔,所述冷却水套的下端具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口,所述冷却水套的上端具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冷却水套的上端固定有上压环,所述冷却水套的下端固定有下压环,所述上压环和上法兰环的上表面接触,所述下压环和下法兰环的下表面接触。本方案中利用在铜管本体上设置在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并配合上凸环和下凸环的设计,使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与铜管本体隔开,极大的延长了热量从铜管本体传递至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途径距离,且上凸环和下凸环也增加了与冷却腔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冷却腔中的冷却水能够对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充分的冷却,从而使铜管本体上到达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热量大幅度的减小,降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工作温度,防止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被铜管本体的高温烧坏,以此避免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因铜管本体高温而发生损坏,从而防止冷却腔发生冷却水泄露。进一步地,所述上压环和下压环均与冷却水套螺纹连接;从而可将上压环和下压环与冷却水套快速安装或装卸,便于维护。进一步地,所述上凸环的下表面沿其周向分布有若干上径向槽,所述下凸环的上表面沿其周向分布有若干下径向槽;利用上径向槽的设置可增加上法兰环与冷却腔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上法兰环的冷却效果;同样利用下径向槽的设置可增加下法兰环与冷却腔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下法兰环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地,所述上法兰环、下法兰环及铜管本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上法兰环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上环形卡槽,所述上密封圈嵌入到上环形卡槽中,所述下法兰环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下环形卡槽,所述下密封圈嵌入到下环形卡槽中,从而可将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定位。进一步地,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材质均为氟橡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利用在铜管本体上设置在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并配合上凸环和下凸环的设计,使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与铜管本体隔开,极大的延长了热量从铜管本体传递至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途径距离,且上凸环和下凸环也增加了与冷却腔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使冷却腔中的冷却水能够对上法兰环和下法兰环充分的冷却,从而使铜管本体上到达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热量大幅度的减小,降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工作温度,防止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被铜管本体的高温烧坏,以此避免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因铜管本体高温而发生损坏,从而防止冷却腔发生冷却水泄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中铜管本体的示意图。图中:1、铜管本体,1-1、上法兰环,1-11、上凸环,1-12、上环形槽,1-13、上径向槽,1-14、上环形卡槽,1-2、下法兰环,1-21、下凸环,1-22、下环形槽,1-23、下径向槽,1-24、下环形卡槽;2、冷却水套,2-1、进水口,2-2、出水口;3、上密封圈;4、下密封圈;5、冷却腔;6、上压环;7、下压环。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包括铜管本体1及冷却水套2,所述冷却水套2套设在铜管本体1外;所述铜管本体1的顶端具有上法兰环1-1,所述上法兰环1-1下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下凸出形成有上凸环1-11,所述上法兰环1-1的上表面和上凸环1-1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上环形槽1-12,所述上法兰环1-1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3;所以铜管本体1的底端具有下法兰环1-2,所述下法兰环1-2上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上凸出形成有下凸环1-21,所述下法兰环1-2的上表面和下凸环1-2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下环形槽1-22,所述下法兰环1-2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下密封圈4;所述冷却水套2、铜管本体1、上法兰环1-1及下法兰环1-2之间围合成冷却腔5,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进水口2-1,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出水口2-2,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固定有上压环6,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固定有下压环7,所述上压环6和上法兰环1-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下压环7和下法兰环1-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上压环6和下压环7均与冷却水套2螺纹连接;从而可将上压环6和下压环7与冷却水套2快速安装或装卸,便于维护。所述上凸环1-11的下表面沿其周向分布有若干上径向槽1-13,所述下凸环1-21的上表面沿其周向分布有若干下径向槽1-23;利用上径向槽1-13的设置可增加上法兰环1-1与冷却腔5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上法兰环1-1的冷却效果;同样利用下径向槽1-23的设置可增加下法兰环1-2与冷却腔5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下法兰环1-2的冷却效果。所述上法兰环1-1、下法兰环1-2及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管本体(1)及冷却水套(2),所述冷却水套(2)套设在铜管本体(1)外;/n所述铜管本体(1)的顶端具有上法兰环(1-1),所述上法兰环(1-1)下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下凸出形成有上凸环(1-11),所述上法兰环(1-1)的上表面和上凸环(1-1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上环形槽(1-12),所述上法兰环(1-1)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3);/n所以铜管本体(1)的底端具有下法兰环(1-2),所述下法兰环(1-2)上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上凸出形成有下凸环(1-21),所述下法兰环(1-2)的上表面和下凸环(1-2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下环形槽(1-22),所述下法兰环(1-2)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下密封圈(4);/n所述冷却水套(2)、铜管本体(1)、上法兰环(1-1)及下法兰环(1-2)之间围合成冷却腔(5),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进水口(2-1),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出水口(2-2),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固定有上压环(6),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固定有下压环(7),所述上压环(6)和上法兰环(1-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下压环(7)和下法兰环(1-2)的下表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泄漏的结晶器铜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管本体(1)及冷却水套(2),所述冷却水套(2)套设在铜管本体(1)外;
所述铜管本体(1)的顶端具有上法兰环(1-1),所述上法兰环(1-1)下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下凸出形成有上凸环(1-11),所述上法兰环(1-1)的上表面和上凸环(1-1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上环形槽(1-12),所述上法兰环(1-1)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3);
所以铜管本体(1)的底端具有下法兰环(1-2),所述下法兰环(1-2)上表面的中间部位处向上凸出形成有下凸环(1-21),所述下法兰环(1-2)的上表面和下凸环(1-21)正对的部位处具有下环形槽(1-22),所述下法兰环(1-2)的外周面和冷却水套(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下密封圈(4);
所述冷却水套(2)、铜管本体(1)、上法兰环(1-1)及下法兰环(1-2)之间围合成冷却腔(5),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进水口(2-1),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具有与冷却腔(5)连通的出水口(2-2),所述冷却水套(2)的上端固定有上压环(6),所述冷却水套(2)的下端固定有下压环(7),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生林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九鑫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