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技术

技术编号:2886953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学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光学复合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第一扩散层、基材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光学复合膜光线透过率高,能增大光线的辐照面积,增亮效果佳,光学效果佳,背光模组出光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具体涉及一种光学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主要由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和增亮膜构成,其发展趋势在于提高性能和使其轻薄化。目前,通常在导光板的上方先放置一张扩散膜增加遮蔽性,再放置两张棱镜角度相互垂直的增亮膜增加背光模组的亮度。多层膜叠放在一起容易发生摩擦而相互刮伤,且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厚度,膜层的叠放也不便于背光模组的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光学复合膜光线透过率高,能增大光线的辐照面积,增亮效果佳,光学效果佳,降低背光模组厚度,背光模组出光均匀。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学复合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第一扩散层、基材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优选的,所述棱镜膜由若干平行设置的棱镜柱组成;相邻的所述棱镜柱的底部相互接触,其顶峰之间的间距为25-40μm;所述棱镜层厚度为40-60μm。所述棱镜层厚度为所述棱镜柱的顶角与底部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棱镜膜材质为UV固化树脂。优选的,所述UV固化树脂为丙烯酸树脂。优选的,所述扩散粒子为二氧化硅粒子,所述助扩散粒子为氧化钛粒子。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粒径为50~150nm。优选的,所述氧化钛粒子粒径为50~150nm。优选的,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厚度为40~60μm。优选的,所述基材层为PET基材,厚度为100μm~200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光学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基材层上涂布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基材层下侧涂布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老化处理,形成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所述第一扩散层上涂布棱镜膜的涂液原料,固化,微雕刻,形成所述棱镜层。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8份扩散粒子、2份助扩散粒子、30份粘合剂和2份交联剂混合,制得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12份扩散粒子、5份助扩散粒子、30份粘合剂和2份交联剂混合,制得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8份扩散粒子和2份助扩散粒子加入到分散机中,在1000r/min的转速下分散20~30min,然后加入30份粘合剂,在7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0~15min,接着加入2份交联剂,在5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5~20min,制得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12份扩散粒子和5份助扩散粒子加入到分散机中,在1000r/min的转速下分散20~30min,然后加入30份粘合剂,在7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0~15min,接着加入2份交联剂,在5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5~20min,制得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基材层上涂布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100℃烘干处理30s,基材层下侧涂布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100℃烘干处理30s,55℃的老化温度下老化处理60min,形成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所述第一扩散层上涂布棱镜膜的涂液原料,紫外固化,微雕刻,形成所述棱镜层。优选的,所述棱镜膜的涂液原料为UV固化树脂。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光学复合膜。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光学复合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第一扩散层、基材层和第二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内设有扩散粒子和助扩散粒子能在光学扩散层中产生“丁达尔效应”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再通过不同粒径的扩散粒子对光线产生折射,从而提高光学复合膜透过率。扩散粒子起扩散的作用,提高光学复合膜透过率,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第一扩散层靠近光源,光线经由第一扩散层的扩散,再由第二扩散层的扩散,逐渐增强光线的散射效果,提高光学复合膜光线透过率,增大光线的辐照面积,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棱镜膜叠加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无需设置多层棱镜膜,增亮效果佳,光学效果佳。本专利技术制备方法,包括基材层上涂布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基材层下侧涂布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老化处理,形成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上涂布棱镜膜的涂液原料,固化,微雕刻,形成所述棱镜,制备工艺简单,可控,无需设置多个基材层,降低光学复合膜厚度,提高良品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光学复合膜,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由若干平行设置的棱镜柱组成;相邻的所述棱镜柱的底部相互接触,其顶峰之间的间距为30μm;所述棱镜层厚度为所述棱镜柱的顶角与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棱镜层厚度为50μm,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厚度为50μm基材层,厚度为150μm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厚度为50μm;其中,所述棱镜膜材质为UV固化树脂,所述UV固化树脂为丙烯酸树脂(市售);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所述扩散粒子为二氧化硅粒子,所述助扩散粒子为氧化钛粒子,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粒径为50~150nm,所述氧化钛粒子粒径为50~150nm;所述基材层为PET基材。上述的光学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8份所述扩散粒子和2份所述助扩散粒子加入到分散机中,在1000r/min的转速下分散20~30min,然后加入30份粘合剂,在7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0~15min,接着加入2份交联剂,在5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5~20min,制得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12份扩散粒子和5份助扩散粒子加入到分散机中,在1000r/min的转速下分散20~30min,然后加入30份粘合剂,在7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0~15min,接着加入2份交联剂,在500r/min的转速下分散15~20min,制得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基材层上涂布第一扩散层的涂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第一扩散层、基材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棱镜膜、第一扩散层、基材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由若干平行设置的棱镜柱组成;相邻的所述棱镜柱的底部相互接触,其顶峰之间的间距为25-40μm;所述棱镜层厚度为40-60μm。
所述棱镜层厚度为所述棱镜柱的顶角与底部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材质为UV固化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为二氧化硅粒子,所述助扩散粒子为氧化钛粒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厚度为40~60μm。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层上涂布第一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基材层下侧涂布第二扩散层的涂液原料,烘干处理,老化处理,形成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所述第二扩散层和所述第一扩散层内设置有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大于所述第一扩散层中助扩散粒子和扩散粒子含量;
所述第一扩散层上涂布棱镜膜的涂液原料,固化,微雕刻,形成所述棱镜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以重量份计,将50份稀释剂、8份扩散粒子、2份助扩散粒子、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虹华李思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