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047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包括PET基材层,所述PET基材层上方设有扩散层,所述PET基材层下方设有功能层,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树脂层、有机微粒、无机微粒及无机粉体,所述无机微粒和无机粉体均混合嵌入于第一树脂层中,所述第一树脂层通过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上方,所述有机微粒镶嵌于第一树脂层表面,所述功能层包括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二树脂层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实现红外光穿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可见光雾度,实现LCD背光源屏下指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扩散膜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
技术介绍
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方案传统有电容式、超声波式等,随着用户体验的感受,以往的手机背面指纹识别包括手机侧面指纹识别都由于物理结构原因影响使用感受,近几年开始应用光学式指纹识别方案(屏幕上指纹识别),但大多数光学式指纹是被技术仍在高端机型,例如OLED显示屏上应用。随着全面屏及手机外观设计整体式需求,指纹识别模组隐藏到整机内部将称为主流趋势,因而各个指纹识别芯片生产商正致力于研发隐藏式的LCD屏下指纹识别技术。而现有LCD屏所应用的背光源结构如图1:手机背光源铁框1、手机背光源LED灯条2、手机背光源导光板3、手机背光源扩散膜4、手机背光源下增光膜5、手机背光源上增光膜及遮光胶带6。然而目前市场常规扩散膜雾度值都>95%,940nm红外光透过率<20%,虽然较高的雾度值能够确保人们在使用手机屏幕时,对屏幕下方的指纹识别模组进行隐藏,但是针对940nm红外光的通过率较低,从而导致指纹识别模块无法通过红外光设别人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包括PET基材层,所述PET基材层上方设有扩散层,所述PET基材层下方设有功能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树脂层、有机微粒、无机微粒及无机粉体,所述无机微粒和无机粉体均混合嵌入于第一树脂层中,所述第一树脂层通过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上方,所述有机微粒镶嵌于第一树脂层表面,所述功能层包括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二树脂层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包括PET基材层,所述PET基材层上方设有扩散层,所述PET基材层下方设有功能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树脂层、有机微粒、无机微粒及无机粉体,所述无机微粒和无机粉体均混合嵌入于第一树脂层中,所述第一树脂层通过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上方,所述有机微粒镶嵌于第一树脂层表面,所述功能层包括第二树脂层,所述第二树脂层涂布固化于PET基材层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羟基丙烯树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均为13000~3000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内均添加有固化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屏下指纹模组的透红外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添加有稀释溶剂,所述稀释溶剂包括有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定发王树平文勇张联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