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廷专利>正文

一种油水分离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199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油水分离勺,包括勺体(1)和勺柄(2),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勺体(1)上有至少一条能弹性开合的缝(3)。(*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将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分开的装置,主要是将油和水分开的勺。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将油与水分开的装置有许多,但一般都用于工业上,体型大且结构复杂,不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生活中人们经常饮用的汤,其表面有时浮有较多的动物油,不利于人体健康,需要除去,但目前并没有好的器具,使得人们在除去这些油时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申请号为88203779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勺,它虽能用于日常生活,但其结构仍较复杂,不易清洗,且使用时需晃动勺体,容易将勺中的汤也一并晃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清洗和使用的油水分离勺,以解决家庭、食堂、餐厅、饭店等处的油水分离问题。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普通的勺子可分为勺体和勺柄两部分,其中,勺体用于盛装液体,勺柄供人拿握。本技术和普通的勺相似,也包括勺体和勺柄,但勺体由有弹性的橡胶制成。其特征在于勺体上有至少一条能弹性开合的缝。这种缝实际上就是用刀或者其他利器在勺体上割开的一道口子,一般开在勺体的底部,它有如下作用当勺盛满汤液时,水压使缝变形并打开,汤下层的水从缝中流出;随着勺体中液面的不断下降,液压不断变小,当液体的压力不足以抵抗勺体材料的弹力时,缝重新闭合,勺中液体不再流出。用这样的勺去舀碗或者锅中汤液的表层,连油带水一起舀入勺中,然后让勺中下层的水(不含油的汤)顺缝流回碗或者锅中,油则留在勺中。重复操作,至勺中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油,倒去。再重复操作,则很快就能将汤表层的油全部清除。图1是本技术的一型,其中勺体1和勺柄2由同样的橡胶材料制成,并为一个整体,勺体1上有缝3。以下将勺体按高度平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称为勺体的上部、中部和底部区域。每个勺体上可以有不止一条缝,缝既可开在勺体的底部区域,也可以开在勺体的中部或者上部。但是,对于每个勺体,至少应该有一条缝是开在勺体的底部区域,优选是有一条缝的中点与勺体的最低点重合,以确保勺对油水的分离效果。因为如果仅在勺体的中部和上部开缝,则勺体中会始终积存一定量的水,影响勺的使用。显然,缝3的长度很关键,它能控制勺中所剩液体的量。如果缝3太长,勺中的水和油都会漏光,而如果缝太短,又可能漏不出水,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漏水留油的目的。由于构成勺体的橡胶层的厚度、组成,以及勺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缝3的开、闭能力,并且,勺体上不同部位的橡胶层的厚度可以不同。因此,缝3的长度一般应通过测试来确定。在此,需要引入保水系数的概念用这种油水分离勺去舀满一勺水,然后让水顺缝3自然流出,直至最终缝3在橡胶弹力作用下关闭,勺中剩下的水的高度(S)与原来水高(盛满勺时水的高度)(L)的比,即S/L,称为保水系数。保水系数的取值范围可在1~99%之间、优选在5~90%之间、更优选在10~85%之间、最优选在10~80%之间。勺体上缝的长度决定着保水系数的值。为了获得好的使用效果,勺体上任意一条缝的长度应使得(1)勺中无物时此缝处于关闭状态;(2)当勺体盛满水时此缝能够打开;(3)当液面降至接近此缝,油尚未漏出之前,此缝能及时关闭。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型,其中勺体1由橡胶制成,勺柄2既可以是与勺体1为同一材料制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是由塑料、金属、木材等材料制成,并通过卯榫结构、粘接、镶嵌等方式与勺体1连接。同时,还可以通过向橡胶勺柄中埋入金属骨架来加强勺柄的强度。勺体1上有6条缝3,6条缝的长度均应通过测试确定,其过程为首先定下勺体的保水系数,比如,定为30%;然后,在勺体底部区域需要开缝的位置开两条较短的缝,用此勺舀满水,观察下漏的情况(此时保水系数大于30%),然后增加缝的长度,再舀水观察,反复进行,直至勺体的保水系数达到30%;接下来是在勺体中部需要开缝的4个位置各开一条较短的缝,向勺体中倒入猪油(不同的油有不同的比重,所以,设计油水分离勺时应该注意其用途。日常生活中需求最多的是分离猪油与水的混合物,所以应以猪油为参照物),至猪油刚好从勺体底部的缝漏出,再向勺体中加入水至勺满,观察勺体中部的4条缝关闭时,油层底部距离这4条缝的距离(此距离越大,说明缝的长度偏离目标越大,反之亦然),增加这4条缝的长度,加水入勺体再观察,直至这4条缝关闭时,油层的底部非常接近这4条缝。考虑到除了猪油以外,还可能要分离鸡油等其他的油,可适当减小勺体中部4条缝的长度,即让这4条缝关闭时,油层底部离这4条缝的距离稍增加一点,以便留有余地。一般来说,50毫升以内的油水分离勺,这个距离可选1~2毫米,大于50毫升的油水分离勺,这个距离可选2~10毫米。至此,勺体上6条缝的长度均已确定完毕。对于一般的油水分离勺,当勺体上需要开不止一条缝时,每条缝都可按上述测试的方法来开,原则上是由低到高进行。缝与缝之间的距离,以互相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为准。对于缝的位置的选择,理论上是低位的缝效率高,位置越高的缝效率越低,但实际选择时并不需要将缝都开在勺体的底部区域,应相对分散,并适当考虑美观和对称。至于勺体上应该开多少条缝,可从漏出时间考虑。漏出时间的概念从勺体舀满水,缝打开开始,至缝全部关闭,水不再漏出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漏出时间。显然,漏出时间过长的油水分离勺并不好用。为使漏出时间较小,可通过增加缝的数量达到目的。实际上,一只油水分离勺上缝的数量可以多至几十条,甚至更多。比如,勺体的容积在100~500毫升时,若仅有1条缝,则勺中液体的漏出速度显然太慢,会影响勺的实用性。但缝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部分缝可能会受损,受损的表现主要是沿缝的两端开裂,从而影响勺体的保水功能。勺体上缝的数量越多,受损的机率越高。另外,缝的数量太多,会造成清洗上的麻烦。一般来说,缝的数量应该使漏出时间在100秒以内较合适,优选在50秒以内,更优选在30秒以内,最优选在15秒以内。不同的油有不同的比重,对用于日常生活的油水分离勺,一般以猪油作为测试的基准物;而对用于工业或者其他方面,可按实际需要选择测试基准物。实际上,由于汤中杂质等等的原因,勺体上的缝在关闭时未必能够完全关闭,即可能仍有液体缓慢漏出,但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用性。因此,当液体从缝中漏出的速度很慢时,就可以认为缝已经关闭。为了保护缝,减少其受损的机会,可在勺体上缝的周围增加加强圈。图3是本技术的一型,缝3周围有加强圈4。加强圈也是由橡胶制成,是勺体的一部分,即在勺体成形时,将预备开缝的位置周围做成较厚的一圈,就是加强圈。一般加强圈的横截面为弓形或者半圆形,以方便整个勺体的清洗;加强圈横截面的宽度可从0.1毫米至几毫米之间。加强圈既可做在勺体的内表面上,也可以做在勺体的外表面上。而加强圈的外形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等形状,大小应该迁就缝的长度。每个加强圈里可有一条至多条缝。为了克服橡胶刚性不足的问题,本技术还可增加加强支架。加强支架是一种能够增加勺体或/和勺柄抗变形能力的支架,它可以防止本技术在装满液体后产生过大的变形而使实用性受损。当勺体容积较小时,主要问题是橡胶做成的勺柄强度不足,此时,将金属条作为骨架埋入勺柄之中,或者利用镶嵌、粘接等方式让勺柄与条状金属(长度接近勺柄)结合,即可解决橡胶勺柄强度不足问题。而当勺体容积较大时,勺体本身强度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分离勺,包括勺体(1)和勺柄(2),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勺体(1)上有至少一条能弹性开合的缝(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油水分离勺,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条所说的缝在所说勺体的底部区域,优选是至少有一条缝的中点与勺体的最低点重合,且任意一条所说的缝的长度应使得(1)勺中无物时此缝处于关闭状态;(2)当勺体盛满水时此缝能够打开;(3)当液面降至接近此缝,油尚未漏出之前,此缝能及时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油水分离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勺体由橡胶制成;所说的勺柄既可以是与勺体为同一材料制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是由与勺体不相同的材料制成,并通过卯榫结构、粘接、镶嵌等方式与勺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说的油水分离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勺体由橡胶制成;所说的勺柄既可以是与勺体为同一材料制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是由与勺体不相同的材料制成,并通过卯榫结构、粘接、镶嵌等方式与勺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说的油水分离勺,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条缝(3)的长度应该使勺体的保水系数在1~99%之间、优选在5~90%之间、更优选在10~85%之间、最优选在10~80%之间;所说的缝(3)的数量应该使勺体的漏出时间在100秒以内、优选在50秒以内、更优选在30秒以内、最优选在15秒以内。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说的油水分离勺,其特征在于还可增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廷
申请(专利权)人:林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