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293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包括座体、感应线圈以及支撑组件,所述座体上设置有所述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缠绕形成包围在角钢外的多圈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座体上安装有位于感应线圈下方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数量有两个并位于感应线圈两端;两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液压缸、连接机构、安装部以及用于支撑角钢的执行机构,所述液压缸安装于所述座体上,液压缸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连接机构处,所述连接机构滑动设置于固定在座体上的安装部内,连接机构与位于安装部内的所述执行机构连接,以当液压缸工作后其能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将作用于执行机构以推起角钢,并当所述液压缸输出端收回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机构拉回安装部。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机构拉回安装部。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机构拉回安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角钢加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角钢加热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角钢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角钢感应加热工序普遍采用的是圆形感应圈加耐火水泥浇筑成型的感应器,或是采用将铜制感应线圈绕成三棱柱状的结构,三棱柱的结构与角钢的横截面匹配,加热也更均匀,在铜管的内部设置有与铜管固定的内衬和垫板,垫板供角钢加热时放置用。
[0003]上述的角钢感应线圈加热装置的缺陷在于,角钢加热退火完成后需要将其移出加热线圈,为了避免磨损或撞坏垫板和内衬,目前是两个人手动抬起角钢位于线圈外的端部,进而移出加热线圈,这样做一方面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角钢是放在感应线圈内的垫板上进行加热,在移动时稍有不慎还会撞坏垫板和内衬,如何能够在保证角钢加热均匀的前提下,在加热退火完成后还能将角钢安全地移出加热装置,是目前角钢加热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操作人员手动将加热完成的角钢抬出感应线圈,而导致的容易撞坏内衬的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包括座体、感应线圈以及支撑组件,所述座体上设置有所述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缠绕形成包围在角钢外的多圈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座体上安装有位于感应线圈下方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数量有两个并位于感应线圈两端;两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液压缸、连接机构、安装部以及用于支撑角钢的执行机构,所述液压缸安装于所述座体上,液压缸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连接机构处,所述连接机构滑动设置于固定在座体上的安装部内,连接机构与位于安装部内的所述执行机构连接,以当液压缸工作后其能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将作用于执行机构以推起角钢,并当所述液压缸输出端收回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机构拉回安装部。
[000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了支撑组件的设计,其解决了现有的角钢加热装置在加热完成后抬出角钢导致的容易撞坏内衬的技术问题,通过液压缸驱动连接机构在安装部内移动,当连接机构运动至安装部端部时便可以将执行机构推起,从而将角钢的两端推离内衬,这样在移动时角钢可以沿着执行机构移动,极大地节省了操作人员的体力和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
[0008]图2为本技术侧视图。
[0009]图3为本技术支撑组件主视图。
[0010]图4为支撑组件一种工作状态剖视图。
[0011]图5为支撑组件另一种工作状态剖视图。
[0012]上述附图中:座体1、支架11、安装板12、感应线圈2、支撑组件3、液压缸31、连接机构32、移动块321、连接槽3211、连杆322、安装部33、安装腔331、限位部332、限位板333、条形孔334、执行机构34、推动块341、滚轮342、冷却装置4、角钢5。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包括座体1、感应线圈2以及支撑组件3,所述座体1上设置有所述感应线圈2,座体1由两个支架11组成,两个支架11分别位于感应线圈2一侧,使用螺栓将感应线圈2侧面与支架11固定即可,感应线圈2缠绕形成包围在角钢5外的多圈三棱柱状结构,感应线圈2内设计有用于保温的内衬,此为现有技术,所述座体1上安装有位于感应线圈2下方的支撑组件3,具体是,在两个支架11之间固定有安装板12,将支撑组件3安装在安装板12上,所述支撑组件3数量有两个并位于感应线圈2两端;如图2所示,两所述支撑组件3均包括液压缸31、连接机构32、安装部33以及用于支撑角钢5的执行机构34,所述液压缸31安装于所述座体1上,液压缸31的轴线平行于角钢5的长度方向,液压缸31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连接机构32处,所述连接机构32滑动设置于固定在座体1上的安装部33内,连接机构32与位于安装部33内的所述执行机构34连接,在加热时角钢5端部伸出于感应线圈2外部,执行机构34位于角钢5下方,以当液压缸31工作后其能通过所述连接机构32将作用于执行机构34以推起角钢5,并当所述液压缸31输出端收回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32将执行机构34拉回安装部33。
[0015]进一步地,如图3

图5所示,所述连接机构32包括移动块321以及两连杆322,安装部33采用长方体空腔结构的设计,长度方向平行于液压缸31轴线方向,所述移动块321滑动设置于安装部33开设的安装腔331内,且移动块321能沿着长方体轴线方向移动,移动块321的侧面分别设置有滑动条,滑动条位于安装腔331内开设的滑动槽中,这样使得移动块321移动更加稳定,移动块321上部中部位置开设有连接槽3211,连接槽3211内铰接有两所述连杆322,连杆322能在连接槽3211内转动。进一步地,执行机构34包括推动块341和滚轮342,两所述连杆322平行设置,且两连杆322远离移动块321的端部均铰接至所述推动块341上,安装部33远离液压缸31的一端上部开设有供推动块341伸出的伸出孔,所述推动块341上部安装有多个用于支撑角钢5的滚轮342。运行时,液压缸31推动移动块321在安装腔331内滑动,当液压缸31行程至最大时,推动块341与安装部33上部的限位板333接触,限位板333由安装部33远离液压缸31的一侧向上延伸形成,从而推动块341停止水平移动并带动两个连杆322转动,推动块341远离安装部33向上移动,同时使得上部的滚轮342与角钢5的侧面接触,如图2所示,两个液压缸31同时工作可以抬起角钢5,此时推动角钢5脱离感应线圈2即可。为了保证角钢5在推动的平衡,还可以将角钢5推出感应线圈2的一端到支撑组件3的距离留的多一些,同时还可以将推动块341上部的滚轮342设置为两对滚轮342。
[0016]进一步地,安装部33靠近液压缸31一端的上部固定有限位部332,限位部332为空腔结构,所述限位部332开设有将安装腔331与外部连通的条形孔334,每一条形孔334内壁能在所述推动块341两侧开设的限位槽内滑动,在液压缸活塞杆收回时,推动块341会位于
限位部332内,当液压缸活塞杆被推出时,推动块341会滑动至伸出孔处,从而伸出至安装腔331外。
[0017]进一步地,感应线圈2与安装在座体1上的冷却装置4连接,冷却时冷却装置4向通关内注水以加快冷却速度,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0018]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感应线圈以及支撑组件,所述座体上设置有所述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缠绕形成包围在角钢外的多圈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座体上安装有位于感应线圈下方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数量有两个并位于感应线圈两端;两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液压缸、连接机构、安装部以及用于支撑角钢的执行机构,所述液压缸安装于所述座体上,液压缸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连接机构处,所述连接机构滑动设置于固定在座体上的安装部内,连接机构与位于安装部内的所述执行机构连接,以当液压缸工作后其能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将作用于执行机构以推起角钢,并当所述液压缸输出端收回时其能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机构拉回安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移动块以及两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学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宇弘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