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6451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所述定位器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导丝、勾部以及驱动部;所述第一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远端超出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所述第二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相交;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勾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导丝的远端连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导丝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移动。如此配置,针对于不同的植入物或不同型号的缝线,可以快速地拆卸并替换相应的适配的勾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肩袖、膝、足踝等部位的软组织撕裂的修复,除了需要缝合软组织本身,一般还需要通过缝线将软组织压向骨骼(将软组织绑在骨骼上),才能促使其愈合。目前通常采用带线锚钉进行修复手术,将金属锚钉锚定在骨骼中,再通过锚钉上连接的缝线来捆绑软组织,从而将软组织压向骨骼。然而由于锚钉的体积相比缝线较为粗大,对于骨骼尺寸较小或骨质疏松的患者不友好。如果锚钉选择不当或在术中固定位置偏差,就会存在锚钉脱落和牵拉力不足等风险,容易对患者患处造成二次损伤,且该方案手术成本高、难度大,术后如不慎破坏,翻修难度极高。更为安全的手术方案是放弃锚钉,在骨骼内形成隧道,将缝线穿过骨隧道完成软组织的缝合绑定。然而目前没有合适的手术工具,只能选择开放式手术或通过硬膜穿刺针在关节镜引导下完成缝线过线,手术操作极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以解决现有通过锚钉固定缝线所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位器,其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导丝、勾部以及驱动部;所述第一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远端超出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所述第二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相交;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勾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导丝的远端连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导丝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移动。可选的,所述勾部包括两叶勾,所述两叶勾具有两个朝向近端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近端逐渐向外扩张;所述延伸部用于勾取缝线或植入物的牵引线。可选的,所述两叶勾还具有朝向远端延伸的适配部,所述适配部用于与植入物适配连接。可选的,所述适配部呈朝向远端收缩的钝锥形。可选的,两个所述延伸部呈螺旋状延伸。可选的,所述勾部包括平螺勾,所述平螺勾呈螺旋形盘绕,且盘绕方向垂直于所述勾部的轴向;所述平螺勾用于勾取缝线或植入物的牵引线。可选的,所述勾部包括圈勾,所述圈勾呈螺旋形盘绕,且盘绕方向平行于所述勾部的轴向;所述圈勾用于勾取缝线或植入物的牵引线。可选的,所述勾部与所述导丝通过螺纹连接。可选的,所述导丝围绕自身轴线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可转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输送器,其包括:输送杆以及输送头;所述输送头设置于所述输送杆的远端,用于容置缝线所绕成的线圈或植入物;所述输送杆用于可活动地穿设于如上所述的定位器的第一通道,所述输送头用于自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伸出,以供所述定位器的勾部勾取容置于所述输送头上的线圈或植入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隧道式过线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定位器以及如上所述的输送器;所述输送器的输送杆用于穿入所述定位器的第一通道,所述定位器的勾部用于勾取容置于所述输送头上的线圈或植入物。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定位器、输送器及隧道式过线系统中,所述定位器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导丝、勾部以及驱动部;所述第一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远端超出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所述第二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相交;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勾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导丝的远端连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导丝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移动。如此配置,针对于不同的植入物或不同型号的缝线,可以快速地拆卸并替换相应的适配的勾部,方便了术中的应用。附图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而不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隧道式过线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隧道式过线系统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隧道式过线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定位器的轴向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定位杆套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勾部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输送器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输送器的远端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隧道式过线系统的使用场景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锁定部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优选示例的输送头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纵向定位杆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一旋钮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二旋钮和齿条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输送器的分解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外线毂组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指示部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扭簧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输送器的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输送器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输送器的局部示意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缝线容置部的整体示意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缝线容置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两叶勾的示意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两叶勾与带线锚钉连接的示意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两叶勾与带袢钛板连接的示意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两叶勾勾取缝线的示意图;图2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平螺勾的示意图;图2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平螺勾与界面螺钉连接的示意图;图3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圈勾的示意图。附图中:1-定位器;11-横向定位杆;110-横向通道;111-抵合面;112-啮合部;12-纵向定位杆;120-纵向通道;121-弯曲段;122-平直段;13-导丝;131-勾部;132-连接杆;133-两叶勾;1331-延伸部;1332-适配部;134-平螺勾;135-圈勾;14-驱动部;141-推钮;142-第一旋钮;15-定位杆套;150-杆套通道;151-纵向定位杆容置道;152-定位凹陷;153-纵向通道延伸通道;16-手柄;161-定位凸起;162-转轴容置环;17-锁定部;171-转轮;1710-转轮本体;1711-转轴段;1712-限位台;172-推进件;181-第二旋钮;182-齿条;2-输送器;21-输送杆;210-缝线腔;22-输送头;221-第一槽;222-第二槽;223-导引坡面;23-缝线容置部;231-线毂;2311-拨杆;2312-外毂;2313-内毂;2314-棘齿;2315-外线毂组;2316-内线毂组;2317-挡板;2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导丝、勾部以及驱动部;/n所述第一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n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远端超出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所述第二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相交;/n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勾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导丝的远端连接;/n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导丝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导丝、勾部以及驱动部;
所述第一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
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远端超出所述第一定位杆的远端;所述第二定位杆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延伸方向相交;
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勾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导丝的远端连接;
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导丝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勾部包括两叶勾,所述两叶勾具有两个朝向近端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朝向近端逐渐向外扩张;所述延伸部用于勾取缝线或植入物的牵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叶勾还具有朝向远端延伸的适配部,所述适配部用于与植入物适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部呈朝向远端收缩的钝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延伸部呈螺旋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丹李泳龙葛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竞微扶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