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606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融合器,包括柱体和从所述柱体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翼片;所述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且V形的两个臂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且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分别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及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在将该融合器应用于指尖关节融合术时,融合器通过翼片与目标物固定连接并抵抗旋转,从而保持融合角度,使得关节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融合器。
技术介绍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疾病或创伤的手术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解除疼痛和矫正畸形。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足拇外翻的报道。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师建议将第一跖趾关节融合作为矫正严重足拇外翻、拇指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因神经肌肉因素诱发的第一跖趾关节畸形等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此外,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还可以用于涉及第一跖趾关节失败手术的翻修。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通过维持第一跖趾关节的稳定性和第一跖列的长度,使得拇指能够承受更多的负重。在进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时,融合角度按照一般准则选择,理想的对线是15°外翻,15°-20°背伸。融合角度调整好之后,采用内固定物固定骨骼。目前采用的内固定物主要有背侧钛板联合加压螺钉、交叉克氏针、交叉螺钉、轴向单枚加压螺钉等几种选择。这些内固定物一般为钛合金、不锈钢材质,植入人体后,可能因应力遮挡而导致内固定物折断。安装时螺钉和钛板会高出正常骨面,从而刺激软组织,导致局部刺激、伤口不愈、疼痛等问题。而且,骨髓腔为中空结构,导致螺钉和克氏针旋转而难以维持融合角度,严重时会导致融合失效、内翻畸形等不良后果。即使在融合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融合结束后也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这些内固定物,进一步给患者带来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器,该融合器可用于各类指尖关节融合术,并可维持融合角度、避免旋转以保持融合效果,同时该融合器还具有在融合结束后无需取出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融合器,包括柱体和从所述柱体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翼片;所述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且V形的两个臂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且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分别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及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可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130°-180°,所述第二夹角为145°-180°,所述第三夹角为145°-180°。可选地,所述柱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翼片,多个所述翼片沿所述柱体的周向间隔布置。可选地,所述柱体位于所述第二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一段的端点之间的部位为第一融合柱,所述第一融合柱上设置有所述翼片以形成第一融合部,所述柱体位于所述第三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三段的端点之间的部分为第二融合柱,所述第二融合柱上设置有所述翼片以形成第二融合部,所述第一融合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翼片上形成有倒刺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融合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翼片上形成有倒刺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融合部的径向最大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融合部的径向最大截面的面积。可选地,所述第一融合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一导引段,沿远离所述第二融合部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引段的径向截面积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二融合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导引段,且沿远离所述第一融合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导引段的径向截面积逐渐减小。可选地,以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相交线的延伸方向为参考方向,在所述参考方向上,所述融合器的长度为6mm-25mm。可选地,在所述参考方向上,所述第二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一段之端点的距离为3mm-12mm。可选地,在所述参考方向上,所述第三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三段之端点的距离为2mm-8mm。可选地,所述融合器由聚醚醚酮或可吸收性骨科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融合器具有如下优点:前述的融合器包括柱体和设置于所述柱体上并用于与目标物固定连接的翼片;所述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且V形的两个臂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且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分别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及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在将该融合器应用于指尖关节融合术时,融合器通过翼片与目标物固定连接,以避免旋转以保持融合角度,使得关节融合顺利进行。并且该融合器植入人体后无需取出,减轻患者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图中:100-融合器;110-柱体;120-翼片;121,121’-倒刺结构;130-第一导引段;140-第二导引段;α-第一夹角,γ-第二夹角,β-第三夹角;S1-第一融合部,S2-第二融合部,S3-连接部;L-融合器的长度,L1-第一融合部的长度,L2-第二融合部的长度;D-第一导引段的最大直径;d-第二导引段的最大直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出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融合器,该融合器可用于各类足指关节融合术和手指关节融合术。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融合器100包括柱体110和从所述柱体110的表面向外延伸并用于与目标物固定连接的翼片120。所述融合器100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并具有第一夹角α,所述第一夹角α是指“V形”的两个臂之间的夹角。较佳的,“V形”两个臂为直线型,两个臂的交界处为平滑过渡,此时所述第一夹角α是指“V形”的两个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同时,所述融合器100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并具有第二夹角γ和第三夹角β,所述“Z形”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分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夹角γ和第三夹角β分别为“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夹角、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的夹角。较佳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均为直线型,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为平滑过渡,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也为平滑过渡,此时,第二夹角γ是指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第三夹角β是指第二段与第三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其中第二段的中心轴线为第二段中点的切线。所述第一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γ及第三夹角β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和从所述柱体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翼片;所述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且V形的两个臂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且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分别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及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和从所述柱体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翼片;所述融合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且V形的两个臂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融合器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呈Z形,且Z形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分别具有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及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130°-180°,所述第二夹角为145°-180°,所述第三夹角为145°-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翼片,多个所述翼片沿所述柱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位于所述第二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一段的端点之间的部位为第一融合柱,所述第一融合柱上设置有所述翼片以形成第一融合部,所述柱体位于所述第三夹角的顶点到所述第三段的端点之间的部分为第二融合柱,所述第二融合柱上设置有所述翼片以形成第二融合部,所述第一融合部的至少部分所述翼片上形成有倒刺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融合部的至少部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葛亮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竞微扶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