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1104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包括:S1,利用护针片将织物的织袜针上的织物的线圈下压一定距离,其中织袜针穿过两个相邻的护针片形成的间隙内;S2,将护针片移动到织物的线圈处,使得线圈卡在护针片的凹陷内;S3,将护针片上移,带动线圈上移,线圈带动织袜针的针舌上翻,直至织袜针的针舌抵靠到转移针下缘;S4,移动转移针,使得织袜针的针头位于转移针的转移凹槽内;S5,移动护针片到线圈下方,带动线圈上移,使得针舌合拢,线圈被转移到转移针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更简便更有效的织物袜线的转移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的转移技术,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的圆针织机结构复杂,不能实现织物从编织、拾取、转移、缝口对接、缝合、织物翻转装置的全自动流程,需要人工的介入,大大降低了编织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拾取转移方法。该方法用于圆针织机生产结束后由转移针、护针片进行配合工作对织针针钩上的织物进行拾取。在拾取的过程中通过气缸使护针片进行上下来回动作。当拾取结束,由电机驱动丝杆升降移至安全高度,同时落袜管上升至一定高度后由下方电机驱动蜗轮箱内蜗轮蜗杆进行横向转移,实现织物的转移。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圆针织机的拾取转移方法,包括:S1,利用护针片将织物的织袜针上的织物的线圈下压一定距离,其中织袜针穿过两个相邻的护针片形成的间隙内;S2,将护针片移动到织物的线圈处,使得线圈卡在护针片的凹陷内;S3,将护针片上移,带动线圈上移,线圈带动织袜针的针舌上翻,直至织袜针的针舌抵靠到转移针下缘;S4,移动转移针,使得织袜针的针头位于转移针的转移凹槽内;S5,移动护针片到线圈下方,带动线圈上移,使得针舌合拢,线圈被转移到转移针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简化了织物转移的过程,提供了效率而且保证了转移的高效。附图说明为了更容易理解本专利技术,将通过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不应认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使用时的示意图。图4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5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护针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6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显示了缝口齿安装的齿座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8显示了缝口齿安装的齿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9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的缝口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10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缝口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显示了缝口齿、转移针和护针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13-图29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织物线圈拾取转移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织袜针1、翻袜管2、托袜片201、生克片201;织物3;转移针4a、转移针4b、转移针4h、护针片4c、转移针主体41、转移针凸起411、转移部42、第一分叉片421、第二分叉片422、转移针凹槽43、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凸起451、护针片凹槽452、护针片夹持部46、第一凸起461、第二凸起462、凹陷463、护针片斜切部47;缝口齿6a、缝口齿6b、细长主体61、针状部611、针状部凹槽6111、支撑部612、缝合槽613、卡合部62、卡合凸起621、上翘部622、固定槽623、压板6c、齿座6d、齿座6e。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的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中,使用到了3个零部件,如图1-图4所示的转移针,如图5所示的护针片,图6-11所示的缝口齿。图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转移针4a的立体图,转移针具有转移针主体41,在转移针主体41的头部(接触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部42。转移针主体41为细长薄片状,转移部42为弯曲状且偏离转移针主体41的轴线,优选地,转移部42为弧形,从转移针主体41端部逐渐变细,末端呈尖状。转移针主体41的尾部(远离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针凸起411,该转移针凸起41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该转移针凸起41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图2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转移针4b的立体图,与转移针4a的区别是,其形状与转移针4a对称。在使用时,需要一对转移针4a、4b配合使用。具体地说,是转移针4a、4b贴合在一起。转移针主体41做成薄片状,也是为了两个贴合在一起时减少体积,更加环保。图3显示了使用时的转移针4a、4b的状态图。转移针4a、4b各自的转移针主体41贴合在一起,而各自的转移部42形成一个凹槽,转移针凹槽43,该转移针凹槽43用于容纳织物缝合装置的缝口齿,缝口齿的作用和一般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在此不再描述。图4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转移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转移针主体41具有一定厚度,从而在转移针主体41的头部能够开一个凹槽,即转移针凹槽43。转移针凹槽43同样用于容纳缝口齿。优选地,转移针凹槽43是不对称的,在凹槽的末端具有缺口,使得织袜针1的针头能更顺滑的滑入转移针凹槽43内(见图6)。转移针主体41的尾部(远离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针凸起411,该转移针凸起41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该转移针凸起41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图5显示了护针片4c的结构。护针片4c用于与转移针4a、4b配合使用。护针片4c具有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主体45前端(接触织物的线圈的一端)向下延伸有护针片夹持部46。夹持部46具有第一凸起461和第二凸起462,两者之间形成了凹陷463。护针片主体45和护针片夹持部46之间的结合处形成有护针片斜切部47。护针片夹持部(46)从护针片斜切部(47)垂直向下延伸。护针片主体45的后端(远离织物的线圈的一端)的下侧具有护针片凸起451。该护针片凸起45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护针片凸起451能够将转移针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护针片主体45下侧具有多个护针片凹槽452,以与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相结合。使用时,缝合针4a、4b插入两片护针片4c之间,位于两个护针片的护针片夹持部46形成的间隙内。如图6所示,缝口齿6a具有细长主体61和卡合部62,卡合部62从细长主体61的上端延伸出,两者结合起来整体呈近似的7字形。细长主体61包括位于下端的针状部611和位于上端的支撑部612。图7显示了缝口齿6a安装在齿座6e上的示意图。图8显示了缝口齿6a安装在齿座6d上的示意图。齿座6e和6d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齿座。其中图3中的半个齿座6d是可以向下翻转180度,从而两个半圆形齿座整对齐。整体呈7字形的缝口齿6a安装在织物转移装置的齿座6e上,具体地说,通过卡合部62挂在齿座6e的槽上,细长主体61装在齿座6e的槽内,其中,支撑部612完全嵌入在齿座6e的槽中,仅仅针状部611暴露出来。相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1,利用护针片将织物的织袜针上的织物的线圈下压一定距离,其中织袜针穿过两个相邻的护针片形成的间隙内;/nS2,将护针片移动到织物的线圈处,使得线圈卡在护针片的凹陷内;/nS3,将护针片上移,带动线圈上移,线圈带动织袜针的针舌上翻,直至织袜针的针舌抵靠到转移针下缘;/nS4,移动转移针,使得织袜针的针头位于转移针的转移凹槽内;/nS5,移动护针片到线圈下方,带动线圈上移,使得针舌合拢,线圈被转移到转移针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利用护针片将织物的织袜针上的织物的线圈下压一定距离,其中织袜针穿过两个相邻的护针片形成的间隙内;
S2,将护针片移动到织物的线圈处,使得线圈卡在护针片的凹陷内;
S3,将护针片上移,带动线圈上移,线圈带动织袜针的针舌上翻,直至织袜针的针舌抵靠到转移针下缘;
S4,移动转移针,使得织袜针的针头位于转移针的转移凹槽内;
S5,移动护针片到线圈下方,带动线圈上移,使得针舌合拢,线圈被转移到转移针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
S11,将护针片径向向内移动以位于织袜针上方,使得织袜针位于护针片形成的间隙内的下方;
S12,将护针片上方的转移针径向向外移动以不影响转移针的上下行程;
S13,将护针片和转移针一起向下移动,利用护针片将织物的织袜针上的织物的线圈下压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将护针片径向向外移动以不影响转移针的上下行程;
S22,将护针片和转移针一起向下移动,使得护针片的凹陷对准所述线圈;
S23,将护针片径向向内移动,使得织袜针位于护针片的间隙内,且所述线圈卡在护针片的凹陷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使得护针片和转移针一起向上移动,带动线圈上移;
S32,将护针片径向向外移动以不影响转移针的上下行程;
S33,使得使得护针片和转移针一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丰姚先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