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246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02
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包括:挂齿主体(41);转移部(42),所述转移部(42)从所述挂齿主体(41)的头部向下延伸,所述转移部(42)的内侧具有挂齿凹槽(43),所述挂齿凹槽(43)上设置有外扩口(43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转移织物过程中织物线圈可以精准及可靠的转移。过程中织物线圈可以精准及可靠的转移。过程中织物线圈可以精准及可靠的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


[0001]本技术涉及织物线圈转移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

技术介绍

[0002]在织袜机编织过程中,编织完袜筒后需要将袜子转移到缝头机进行袜头的缝合,因此需要对织物线圈进行转移,当前使用的转移针等会有脱线、挂线等现象,不够精确、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包括:挂齿主体;转移部,所述转移部从所述挂齿主体的头部向下延伸,所述转移部的内侧具有挂齿凹槽,所述挂齿凹槽上设置有外扩口。
[0004]进一步,所述外扩口从所述挂齿主体的头部开始延伸。
[0005]进一步,所述外扩口的长度小于所述转移部的长度的三分之二。
[0006]进一步,所述外扩口相对于所述挂齿凹槽的中轴线的外扩角度在20至45度之间。
[0007]进一步,所述外扩口的宽度在所述挂齿凹槽的宽度的1.5~2倍之间。
[0008]进一步,所述挂齿凹槽被开通以形成第一末端壁和第二末端壁,第一末端壁和第二末端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弯曲至头部抵触或靠近以形成挂齿凹槽末端套合部。
[0009]进一步,所述挂齿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挂齿,左挂齿的外侧具有左挂齿折弯部;中挂齿;和右挂齿,右挂齿的外侧具有右挂齿折弯部,其中,左挂齿、中挂齿和右挂齿贴合在一起时,形成所述挂齿凹槽。
[0010]进一步,左挂齿、中挂齿和右挂齿均具有挂齿主体和转移部,当左挂齿、中挂齿和右挂齿组合在一起时,分别形成所述挂齿的所述挂齿主体和所述转移部。
[0011]进一步,左挂齿和右挂齿的结构是对称的。
[0012]进一步,所述挂齿凹槽被开通以形成第一末端壁和第二末端壁,第一末端壁和第二末端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靠近至形成间隙。
[0013]本技术实现了在转移织物过程中织物线圈可以精准及可靠的转移,在挂齿凹槽中上端设计成外扩口,就是为了解决在转移织物过程中,织针针头不能保证百分百并且每次都能精准的进入挂齿的凹槽内,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织物的转移,则整个织物将成为废品。设计外扩口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织针在转移过程中起到引导织针针头都能精准的进入挂齿的凹槽内,避免出现脱线、挂线等现象,具有外扩口的挂齿可以完成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了转移织物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精准性,提高了织物转移的成功率。
[0014]在另外一个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挂齿的挂齿凹槽末端设计成可以让织针针勾套入的结构,其目的是为了线圈从下往上移动至挂齿的转移部时,织针的针舌可以与针勾完美闭合,使得织物线圈中全部线圈都可以顺利完成转移,也可以避免在转移过程中,织物线圈的松紧不同,出现个别比较紧的线圈撑断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转移织物过程中的安
全性与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容易理解本技术,将通过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不应认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6]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挂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7]图2显示了护针片的立体图。
[0018]图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挂齿使用时的示意图。
[0019]图4

图7显示了本技术的挂齿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0]图8

图21显示了本技术的挂齿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织针1、内生克盘2、生克片201、落袜管3、挂齿4e、左挂齿4f、中挂齿4g、右挂齿4h、挂齿主体41、挂齿凸起411、转移部42、挂齿凹槽43、外扩口 431、左挂齿折弯部4311、右挂齿折弯部4312、套合部44、第一末端壁441、第二末端壁442、护针片4c、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夹持部46、护针片凹端461、护针片斜切部47、护针片平切部48、护针片凸起451、护针片凹槽452、织物8。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列举的实施例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0024]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挂齿4e的立体图,挂齿4e具有挂齿主体41,在挂齿主体41的头部(接触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转移部42。挂齿主体41为细长薄片状,转移部42偏离挂齿主体41向下弯曲。优选地,转移部42平滑地偏离挂齿主体41向下弯曲,转移部42在靠近挂齿主体41的部分较宽,然后逐渐变细,末端呈尖状。
[0025]挂齿主体41具有一定厚度,从而在挂齿主体41的头部的转移部42上能够开一个凹槽,即转移部42的内侧(靠近织物线圈的一侧)具有挂齿凹槽43,该挂齿凹槽43用于容纳织针1(见图8

图21)的针勾以及织物缝合装置的缝口齿,缝口齿的作用和一般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在此不再描述。
[0026]在挂齿凹槽43的中上端设置有外扩口431,便于引导织针1的针勾精准的进入挂齿凹槽内,使其在转移过程中不出现漏线等现象。外扩口431的角度优选地是外扩20

45度为最佳(相对于挂齿凹槽43的中轴线),角度过大会导致相邻挂齿在转移过程中外扩口相互碰撞干涉,角度过小会导致外扩口失去引导织针针头进入挂齿凹槽的实际作用。外扩口431的宽度优选地是挂齿凹槽宽度的1.5~2倍,外扩口431的宽度不能小于挂齿凹槽宽度的1.5倍,也不能大于其宽度的2倍,宽度过大会在转移过程中造成挂齿与织针发生干涉,宽度过小则失去了外扩口的实际作用。外扩口431的长度优先地从挂齿主体41的头部向下延伸起,即从转移部42的上端起,外扩口431的长度优选地小于整个转移部42长度的三分之二,外扩
口的长度过长,会与转移装置上的护针片发生干涉,会夹断织物线圈,外扩口的长度过短,则会失去外扩口对织针在转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失去意义。
[0027]在挂齿凹槽43的末端,挂齿凹槽43被开通以形成两个壁:第一末端壁441 和第二末端壁442。第一末端壁441和第二末端壁442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弯曲至头部抵触或靠近(形成小的间隙),从而构成挂齿凹槽末端套合部44,形成可以让织针针勾套入的结构,便于线圈从下往上顺滑交接至转移部42,线圈不挂丝不卡线。
[0028]在挂齿主体41的尾部(远离织物线圈的一端)具有挂齿凸起411,该挂齿凸起411卡合到织物转移装置的转移盘上,推动和拉动该挂齿凸起411,能够将挂齿在径向上向内和向往移动,而且还能够上下移动,以进行织物线圈的转移。
[0029]图2显示了护针片4c的结构。护针片4c用于与转移针4e配合使用。护针片4c具有护针片主体45,护针片主体45前端(接触织物的线圈的一端)向下延伸有护针片夹持部46。优选地,护针片夹持部46垂直向下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外扩口的挂齿,其特征在于,包括:挂齿主体(41);转移部(42),所述转移部(42)从所述挂齿主体(41)的头部向下延伸,所述转移部(42)的内侧具有挂齿凹槽(43),所述挂齿凹槽(43)上设置有外扩口(4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口(431)从所述挂齿主体(41)的头部开始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口(431)的长度小于所述转移部(42)的长度的三分之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口(431)相对于所述挂齿凹槽(43)的中轴线的外扩角度在20至45度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口(431)的宽度在所述挂齿凹槽(43)的宽度的1.5~2倍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齿,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齿凹槽(43)被开通以形成第一末端壁(441)和第二末端壁(442),第一末端壁(441)和第二末端壁(442)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弯曲至头部抵触或靠近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