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59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施工现场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解决了隧道斜井内的防撞安全岛存在抗撞击能力差且发生冲击破坏后导致沙子大量抛洒不便清扫的问题,包括混凝土防撞体,混凝土防撞体为长方体结构且紧贴斜井地面和斜井侧壁设置,混凝土防撞体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混凝土防撞体朝向车辆行驶的一侧设置有蜂窝缓冲层,蜂窝缓冲层包括缓冲层壳体,缓冲层壳体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蜂窝内衬,蜂窝缓冲层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轮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隧道斜井内施工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
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现场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
技术介绍
当前,国内长大隧道大多采用斜井等辅助筑道进行运渣运料以及载人等作业。当遇隧道内坡度小于15%的斜井时,主要考虑无轨运输方式,即利用汽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由于隧道内行车道路宽幅较小,一旦操作不当或刹车失灵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施工中会在斜井内的每个缓冲平台上设置一处防撞安全岛,用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或是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事故的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现有的缓冲防撞安全岛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结构参见申请号为201822025643.8的技术专利,其结构包括多个沙袋堆叠成形的矩形墙体,沙袋组成的矩形墙体在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的两个面均匀排布有多个轮胎,每个轮胎内圈均设置有4个支撑架,支撑架包括支撑杆和限位板,限位板呈月牙形且固定在支撑杆的端部,限位板与轮胎的内圈接触连接。上述专利主要用于冲击力不大的结构,即通过沙袋堆叠即可为克服车辆碰撞带来的冲击力;当车辆对安全岛的冲击力较大时,则沙袋经常被撞烂且存在斜井内沙子大量抛洒的情况,不仅无法满足安全功能而且为后续清扫带增加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隧道斜井内的防撞安全岛存在抗撞击能力差且发生冲击破坏后导致沙子大量抛洒不便清扫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包括混凝土防撞体,混凝土防撞体为长方体结构且紧贴斜井地面和斜井侧壁设置,混凝土防撞体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混凝土防撞体朝向车辆行驶的一侧设置有蜂窝缓冲层,蜂窝缓冲层包括缓冲层壳体,缓冲层壳体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蜂窝内衬,蜂窝缓冲层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轮胎,轮胎的轴心成水平向设置。缓冲层壳体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缓冲层壳体与混凝土防撞体、轮胎的连接方式均为粘接。轮胎为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轮胎的厚度值偏差不大于1公分。蜂窝内衬的材质与缓冲层壳体材质相同,均采用聚氨酯弹性体,且蜂窝内衬与缓冲层壳体内壁固定成整体。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具有软、硬两个链段,具有强度高、弹性好的特点,使得聚氨酯能够同时具备橡胶的高弹性和塑料的刚性。蜂窝内衬为正六边形结构,蜂窝内衬中间填充有吸能材料,吸能材料为聚氨酯泡沫。混凝土防撞体与斜井地面、斜井侧壁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竖向植筋和水平植筋,竖向植筋和水平植筋两端的连接深度均不低于20公分。多个轮胎间隔排列,相邻的轮胎上下左右均为固定间距且间距为5~10公分,相邻的轮胎间隔内贴有反光条。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混凝土防撞体配合蜂窝缓冲层以及上部固定的轮胎组成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当隧道斜井内的车辆失控时,可与本技术发生碰撞,强大的作用力经过轮胎传递至蜂窝缓冲层,由于蜂窝缓冲层的特殊结构和材质,配合其中填充的吸能材料能够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作用力,使力在蜂窝缓冲层内不断衰减,而后依靠混凝土防撞体作为有效支撑。同时,本技术结构上还设置有警示灯和反光条,能够对进入隧道斜井的车辆达到警示作用。可见,本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斜井内施工车辆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蜂窝缓冲层的结构示意侧视图。图中标号:1-混凝土防撞体,2-蜂窝缓冲层,2.1-缓冲层壳体,2.2-蜂窝内衬,2.3-吸能材料,3-轮胎,4-斜井地面,5-斜井侧壁,6-竖向植筋,7-水平植筋,8-警示灯。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对本技术进行具体阐述,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包括混凝土防撞体1,混凝土防撞体1为长方体结构且紧贴斜井地面4和斜井侧壁5设置,混凝土防撞体1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8,混凝土防撞体1朝向车辆行驶的一侧设置有蜂窝缓冲层2,蜂窝缓冲层2包括缓冲层壳体2.1,缓冲层壳体2.1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蜂窝内衬2.2,蜂窝缓冲层2.1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轮胎3,轮胎3的轴心成水平向设置。缓冲层壳体2.1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缓冲层壳体2.1与混凝土防撞体1、轮胎3的连接方式均为粘接。轮胎3为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所用轮胎3的厚度值偏差不大于1公分。蜂窝内衬2.2的材质与缓冲层壳体2.1材质相同,均采用聚氨酯弹性体,且蜂窝内衬2.2与缓冲层壳体2.1内壁固定成整体。蜂窝内衬2.2为正六边形结构,蜂窝内衬2.2中间填充有吸能材料2.3,吸能材料2.3为聚氨酯泡沫。混凝土防撞体1与斜井地面4、斜井侧壁5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竖向植筋6和水平植筋7,竖向植筋6和水平植筋7两端的连接深度均不低于20公分。多个轮胎3间隔排列,相邻的轮胎3上下左右均为固定间距且间距为5~10公分,相邻的轮胎3间隔内贴有反光条。本技术设置在隧道斜井的坡底也可设置在通道转弯区域,用于承受和缓冲车辆的撞击力。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当车辆操作不当或刹车失灵时,车辆从隧道斜井的高处沿坡下滑并与本技术结构发生碰撞。首先与最前端的轮胎3碰撞;碰撞后,轮胎3回缩并吸收冲击力,进而向蜂窝缓冲层2传递;小部分的能量被轮胎3以及缓冲层壳体2.1吸收,绝大多数的能量随着缓冲层壳体2.1的变形传递至蜂窝内衬2.2,由于蜂窝内衬2.2为聚氨酯弹性体材质的正六边形结构且蜂窝内衬2.2中间填充有聚氨酯泡沫材质的吸能材料2.3,吸收能量后的各个正六边形发生的变形不同而在内部不断发生力的相互冲抵现象,将绝大多的数的能量消耗殆尽。最后,仅留较小部分的能量继续向后传递至混凝土防撞体1,混凝土防撞体1由于是紧贴斜井地面4和斜井侧壁5设置,且混凝土防撞体1与斜井地面4、斜井侧壁5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竖向植筋6和水平植筋7,使得混凝土防撞体1受力后能够始终保持静止状态。本技术结构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隧道斜井内施工车辆的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防撞体(1),混凝土防撞体(1)为长方体结构且紧贴斜井地面(4)和斜井侧壁(5)设置,混凝土防撞体(1)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8),混凝土防撞体(1)朝向车辆行驶的一侧设置有蜂窝缓冲层(2),蜂窝缓冲层(2)包括缓冲层壳体(2.1),缓冲层壳体(2.1)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蜂窝内衬(2.2),蜂窝缓冲层(2.1)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轮胎(3),轮胎(3)的轴心成水平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防撞体(1),混凝土防撞体(1)为长方体结构且紧贴斜井地面(4)和斜井侧壁(5)设置,混凝土防撞体(1)的顶部设置有警示灯(8),混凝土防撞体(1)朝向车辆行驶的一侧设置有蜂窝缓冲层(2),蜂窝缓冲层(2)包括缓冲层壳体(2.1),缓冲层壳体(2.1)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内部设置有蜂窝内衬(2.2),蜂窝缓冲层(2.1)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轮胎(3),轮胎(3)的轴心成水平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其特征在于:缓冲层壳体(2.1)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缓冲层壳体(2.1)与混凝土防撞体(1)、轮胎(3)的连接方式均为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大隧道斜井内多级缓冲防撞安全岛,其特征在于:轮胎(3)为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所用轮胎(3)的厚度值偏差不大于1公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志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