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572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51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凸出的物方表面;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和凹入的物方表面;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和凹入的物方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7<TL/f<1.0以及TL/2<f1,其中,TL是沿光轴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2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7-0137676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本申请涉及一种包括六个透镜的望远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被设计用以捕获在远距离的被摄体的图像的望远光学系统具有大的尺寸。例如,望远光学系统的总长度(TL)与望远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的比(TL/f)为1或更大。因此,难以将望远光学系统安装在诸如移动通信终端或其他便携式装置的小型电子产品中。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本
技术实现思路
以按照简化形式介绍选择的构思,以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选择的构思。本
技术实现思路
并不意在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在一个总的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凸出的物方表面;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和凹入的物方表面;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和凹入的物方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存在第一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存在第二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存在第三空气间隔、在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存在第四空气间隔以及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存在第五空气间隔,并且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0.7<TL/f<1.0以及TL/2<f1,其中,TL是沿光轴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可凸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可凹入。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可凹入。可在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中的一者或两者上存在拐点。所述第六透镜的像方表面可凸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或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可以是球面的。在另一总的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凹入的像方表面;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和凹入的物方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存在第一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存在第二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存在第三空气间隔、在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存在第四空气间隔以及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存在第五空气间隔,并且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0.7<TL/f<1.0,其中,TL是沿光轴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D45/TL<0.2,其中,D45是沿所述光轴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方表面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距离。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满足条件表达式:1.5<Nd6<1.7,其中,Nd6是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满足条件表达式:f2/f<-0.6,其中,f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满足条件表达式:2.0<f/EPD<2.7,其中,EPD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满足条件表达式:|f2/f3|<1.3,其中,f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在另一总的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所述第二透镜的屈光力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屈光力具有相同符号,所述第二透镜的屈光力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相反,并且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0.7<TL/f<1.0,其中,TL是沿光轴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所述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均可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可凸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可凹入,并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可凹入。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示例的示图。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曲线。图3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二示例的示图。图4示出图3中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曲线。图5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三示例的示图。图6示出图5中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曲线。图7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四示例的示图。图8示出图7中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曲线。图9是其中安装有本申请中描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的后视图。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图9中所示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截面图。在所有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元件。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为了清楚、说明及便利起见,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变换、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局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变化。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公知的特征的描述。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将不被解释为被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所限制。更确切的说,已经提供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仅为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施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很多可行的方式中的一些方式。在整个说明书中,当诸如层、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位于”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n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凸出的物方表面和凹入的像方表面;/n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凸出的物方表面和凹入的像方表面;/n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n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n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n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n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存在第一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存在第二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存在第三空气间隔、在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存在第四空气间隔以及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存在第五空气间隔,以及/n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n0.7<TL/f<1.0/nTL/2<f1/n|f2/f3|<1.3/nf2/f<-0.6/n其中,TL是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并且f3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3 KR 10-2017-0137676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凸出的物方表面和凹入的像方表面;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凸出的物方表面和凹入的像方表面;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
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按照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顺序顺次地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存在第一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存在第二空气间隔、在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存在第三空气间隔、在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存在第四空气间隔以及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存在第五空气间隔,以及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7<TL/f<1.0
TL/2<f1
|f2/f3|<1.3
f2/f<-0.6
其中,TL是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并且f3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辰花李泰润赵镛主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